第十九章:你想死还是想活

换源:

  “昭狱?”冯子安一脸疑惑。

“殿下千金之躯,去那地方做什么?”

朱桢没有理会,而是转身走在了前头:“还不过来带路。”

“哥,这里交给你了啊。”冯子安把手里的铁铲往冯子平手上一放,便小跑到前面给朱桢带路去了。

冯子平接过铁铲,别了别嘴。

谁能想到,他一个纨绔,如今竟然轮到在这荒郊野岭的地方挖坟……

……

应天府西北侧,便是大明锦衣卫的昭狱所在。

昭狱虽然只是锦衣卫临时关押嫌疑人的地方,但大明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想被关进这里面。

为何?

那就要问问朱元璋给锦衣卫的权力了。

大明虽然有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个正统的司法机构。

但锦衣卫却是只属于朱元璋一人的特殊机构。

锦衣卫办事,没人敢管。

也因此,虽然昭狱只是临时关押犯罪嫌疑人的地点,但其中的刑罚和对待犯人的严酷,远远超过了大明的其他监狱。

就算是大明关押重犯要犯的天牢,与锦衣卫的昭狱相比,都可以算得上是天堂了。

朱桢刚一走进去,就听到里面的犯人发出惨烈的喊叫。

“殿下,这里便是昭狱了,不知殿下要找何人啊?”冯子安问道。

朱桢:“带我去见郑九成!”

郑九成是被朱元璋在朝堂之上直接下令拿下,并不是被司法机构根据其罪名押入大牢。

因此,他的关押地点,一定是昭狱。

昭狱里面的犯人,严格意义上来讲,都只能算作嫌疑犯。

只有在锦衣卫的严刑逼供下,招认罪状,才算是真正的犯人。

而嫌疑犯一旦认罪,便会被锦衣卫从昭狱移交给大理寺等正统的司法机构。

这也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

虽然朱元璋组建了锦衣卫这一特殊组织,但他还是明白,大明终归是要在《大明律》的框架之下运转才能长治久安。

锦衣卫,终归只能当做皇帝的私人机构。

朱桢扫视了一眼,看到这里的恶劣环境,心里想着,郑九成这个愤青,现在应该已经吃过苦头了吧。

在冯子安的带领下,朱桢很快来到了郑九成的牢房。

眼前的郑九成,穿着囚服,有气无力地被吊在一个十字架上。

看到朱桢前来,奄奄一息的郑九成强提了一口气,骂道:“大明有此皇子,大明之悲,大明之悲啊……”

听到这话,冯子安提起手里的鞭子就要抽过去。

被朱桢伸手拦住。

朱桢看向郑九成:“你难道不怕死吗?”

郑九成道:“怕死?我大明就没有怕死的臣子!”

朱桢抬手向冯子安示意:“给他松绑。”

冯子安有些为难:“殿下,这……”

朱桢看出了冯子安的为难,淡淡说道:“别怕,有事儿我担着。”

郑九成被冯子安放下来,整个人一下子瘫软在了地上。

看得出来,他在锦衣卫已经受过一轮重刑了。

然而在短暂地瘫软之后,郑九成强撑着身体坐了起来。

“就算你六皇子,就算你是大明楚王。”

“就算你把我郑九成千刀万剐,又能怎么样?”

“这大明天下,难道就真的这样让你为所欲为吗?”

朱桢淡淡道:

“都这幅模样了,还要强撑起来骂我!”

“是条汉子。”

“我问你,你想死还是想活?”

郑九成道:“好死不如赖活着,我当然是想活。”

朱桢点点头:“很好,只要你帮我办一件事,我就让你活。”

郑九成傲娇地看向别处:“凭什么替你办事,杀了我吧。”

“我郑九成就算是死,也不会替你这种滥杀无辜的皇子办事。”

朱桢摇了摇头,淡淡道:“可怜啊,郑家要多添一百零八口棺材了。”

朱桢的话,像一把利剑刺穿了郑九成的心。

郑九成恳切地看着朱桢:“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要动我的家人。”

朱桢不屑道:“我才不屑于你杀了你家的那些普通人。”

“再说了,我可不是你口那滥杀无辜的人。”

朱桢着急问道:“那你刚才说我郑家要准备一百零八口棺材,是什么意思?”

朱桢道:“我不杀你家人,不代表其他人不会去杀。”

“当年胡惟庸的案子,你还有印象吧。”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

受牵连而死的加在一起,一共杀了三万多人。

在当时,吓得百官骇然。

虽然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大明官员一想到此案都是提心吊胆。

郑九成道:“胡惟庸都死了那么多年了,他的案子,与我有何关联。”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