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朱元璋嫡长孙朱标之子——朱雄英。老皇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赞同地点点头:"这样做就对啦。"
爷孙二人就这样漫不经心地漫步在街头。正当太阳越升越高、人群渐渐增多之际,一位身着朴素服装却显得异常健壮的中年男子走近朱元璋跟前行礼问候道:"主人,刚刚从衙门那边来的。"
朱元璋微微抬眉示意对方继续。
那人接着说:"今天一大早,官署便撤下了关门休业的牌子,大约十点钟的样子工作人员就已经到位工作了。所有人都按时签到打卡上班了。昨晚我查看了人员名单,没有人迟到缺席的情况。"
听完这番报告,朱元璋的表情明显舒缓了一些。
早上七点到九点的时候开始上班,虽然时间稍晚了些,但大家都准时到达,这种情况还真是少见。
和其他地方松散的工作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上元县的县长也是早上七点到九点就开始工作的吗?"朱元璋问道。
那名壮汉稍微犹豫了一下,谨慎地看了看朱元璋后,才说:"不是的。"
朱元璋微微皱眉,"是八点钟?"
"也不...是。"
"八点半?"
"也...不是。"
"九点钟?"朱元璋的声音越来越冷。
看起来他的耐心即将耗尽。
"嗯!"他冷哼了一声,说道:"告诉我,他是几点开始上班的?!"
这一哼吓得那中年汉子腿一软,差点就倒在大街上了。
"是九点钟到十一点钟之间才开始。"那人赶紧回答。
听到叶蕴尘要到了九点多才开始工作,朱元璋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
不过,他控制住了自己没有立刻爆发出来,只是低声骂了一句。
平息了自己的愤怒之后,他对那个男人说道:"继续盯着他,把他今天的所有活动情况调查清楚来向我报告。若有丝毫隐瞒,小心你的脑袋。"
"遵命。"壮汉立即接令。
说完,他稍微挺直了身子,然后转身混入人群中去了。
等到转过街角之后,他才赶紧用袖子擦去额头上的细汗。
同时心里也开始感到奇怪:如果换成其他官员这么懒惰,并且被皇上发现的话,可能此刻头已经挂在城墙上晾晒了。皇上可不是那种手软之人。然而面对这个九点钟以后才开始工作的人,竟只换来一句‘混账’。
这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这位上元县的领导有什么特别背景不成?比如说皇族亲戚?还是皇上昔日故人的后代?
但是不对呀。即使是对故友,朱元璋也从不会留情;何况其后代?
也许,这就是难以捉摸的帝王之心吧。
总之无论如何,在未来与这个人打交道时必须格外小心才是。
怀揣着这些念头,那中年人再次朝县政府走去。
工作过的朋友都明白,人多的会议往往并不重要,真正关键的会议其实人数不会太多。
这条道理自古以来就没变过。
比如说朝廷早朝。
京城官员的数量至少有数千之众,大概三分之一要参加早朝,这样就有几百号人了。
这么多人挤在一起上朝,不过是个过场罢了。
指望这种场合讨论国家大事?!
真是天方夜谭!
因此除了明朝清朝这两个朝代外,其他大多数时期并没有每天都要早朝的规定。
例如唐代和宋代,每月只有初一和十五两天举行朝会。
但朱元璋以勤奋著称,是他把一个月两次改成了每日一次的朝会。
如果皇帝不在京里,由太子代替主持朝政。
上行下效,各地官府也仿照此做法。
也就是说地方的主要官员每天都要召开晨间会议,听听手下人的汇报,再布置接下来的工作等......
只不过地方上的官员数量相对少,所以处理事情比中央效率更高。
这解释了为什么叶蕴尘虽然不喜欢会议,但仍坚持每日组织晨会的一个重要原因。
幸好,上元县的晨会很短,通常只需点燃一根香的时间。
遇到特别紧急的情况时才可能延长些时间。
当然,若没有什么重要事项需要处理,也可以在下属们鞠躬行礼之后迅速结束会议。
今天的晨会依旧只用了点了一根香的工夫。
叶蕴尘瞥了眼门外透进来的阳光,轻轻抿了一口茶水后,向所有人挥挥手说:"今天会议到此为止,各位务必勤勉工作,别松懈。如果有偷懒的,按规矩惩罚。"
"遵命!"众人齐声应答,在主簿带领下一齐朝着叶蕴尘行礼致敬。
"你们各自散了吧。"说完这句话,大家才逐渐离开会议室。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