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小县令

换源:

  虽说他在嘴上这么客气,但动作却相当随意。他松开手里衙役的衣领,径直走向了炭火旁。

看到火上的烤鸡翅和肉串后,他又接着说道:"这肉串外面烤得酥脆,里面鲜嫩,一看就挺好吃的样子。正好我和家父今天还没吃东西呢,不知道能不能尝一尝县老爷的手艺?"

叶蕴尘听他说得这么客气,口气也温和了一些。"几串肉串罢了,又不算什么稀罕物,你们只管吃吧。"

这两个显然来头不小的人还是少得罪为妙。只是现在看来,那位老先生已经被气到了极点。

那中年人也不客气,真的拿起一只鸡翅膀啃了起来。接着竖起大拇指对着叶蕴尘说:"真不愧是县老爷的手艺,味道确实不一样。父亲您也来尝尝吧,您老人家最近食欲不太好,这可是个开胃的好机会。"

可老爷子哼了一声,带着一脸傲娇地反驳道:"刚刚县老爷说了,朝廷给的俸禄连养活他自己加一个丫鬟都勉强,如果我们吃了他的食物,把人饿坏了怎么办?!"

叶蕴尘懒得再搭理这位老大爷,翻了个白眼说:"不吃拉倒。"

"你这么说,我偏偏要吃。"老头就像一个斗气的孩子一样坐到了炭火边,抓起一把肉串咬起来,似乎是想要发泄些什么。

见状,叶蕴尘挥挥手让其他人都出去。随后又从盆里拿了些新的肉串继续烧烤。

看着熟练操作的叶蕴尘,中年人好奇问道:"古语有云:君子远庖厨。作为县里的领导,为什么您还要亲自动手做饭呢?而且整个院子如此安静,难道这里就只有您跟您的女仆在住?没有任何随从帮忙吗?"

叶蕴尘边烧烤边答道:"阁下年长我许多,请不必称呼我为‘县老爷’,您可以直接叫我美瑜。"

"哦?叶蕴尘、美瑜...。这给你取名字的人对你应该抱有很大期望吧。"对方点头赞叹。

这句话让叶蕴尘一时思绪万千。

他想起了曾经那个怪脾气老头儿。那老头虽然有点别扭,对自己却是极好的。

只是如今不知道漂泊到哪去了?

更不清楚今生是否还有缘分再次相见?

"呸,这个名字肯定是女人起的吧?一大男人起名叫‘美瑜’真是娘们儿兮兮的,看不出哪里好!"旁边的老头儿酸溜溜地说着。

...

心里想着这个糟老头真是嘴巴毒得很。

"文化程度不够当然不懂欣赏诗词歌赋。比如形容夕阳与飞鸟,文人才子会用这样的句子:落日余晖与孤鸟同翱翔于天际,江水映着晚霞绚烂无比。而粗犷武夫只会脱口而出:卧槽,真美啊..."叶蕴尘针锋相对地讽刺回去。

老先生被这话噎得差点儿背过气去。

见此情景,儿子急忙插进来调解氛围:"那我就斗胆喊您一声‘美瑜小弟’好了。我叫郭标,字承重,旁边这是家严。我们父子来自应天府,最近来上元县探望亲友,能遇到县令亲自招待实属荣幸。"

"谈什么荣幸不幸呢,来就是客。"叶蕴尘淡淡回应。

"美瑜小弟,既然你是正儿八经的县太爷级别干部,手下就没有几个助手么?"郭标重新提到刚才的问题。

这县衙的后院十分冷清,看起来就住着这主仆俩。

老爷子边啃着手里的肉串,耳朵也警惕地竖着。

在这个时代,七品县官可不是小角色,掌握着一县十多万人的生计大事。

虽然不算位高权重的大官,但也不是普通百姓轻易能见到的。

得罪了知府可能会灭门,惹怒了县令家破人亡也不稀奇。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可就是这样一位地位显赫的大人物,竟然只有一个贴身侍女伺候?!

难不成他还是个真正的清廉官员?!

"每年就那点薪水,养活我们主仆俩就已经不错了,哪里有钱请其他人呢?况且我们两个手脚健全,也不需要别人来照顾。"叶蕴尘将刚烤好的肉串递给了身后的侍女。

侍女随手接过,直接放进了嘴里咬了一口。

两个人的动作都非常自然,没有任何做作的感觉。

看来他们平时就是这么相处的。

这一幕让郭标有些吃惊。

作为主人,还是县里的大官,竟然亲自给侍女烤肉串?!

而且侍女也毫不客气地吃了起来。

这让郭标的观念有点受不了,他又追问了一句:"那你真是因为朝廷只给90石的工资,每天才工作到酉时就下班?!"

叶蕴尘耸了耸肩,说:"不是这样的话会怎样?"

"拿了国家的钱,就得为国家办事。国家只给我这点薪水,那我就只干份内的活儿,有什么不对的吗?!"

老人这时已经吃掉了一串肉串,听到叶蕴尘的话,忍不住反驳道:"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还让衙役们晚上巡逻呢?他们的工资更低,按你的理论,应该更早回家休息吧?!"

"我们家公子可是给了他们加班费的,他们得到的钱其实比我家公子还多。"后面的侍女忍不住说道。

这下子,郭标和老人都愣住了。

什么?!

小小的衙役拿的工资居然比正牌七品县令还高?!

你这是在逗我吗?!

嗯。

一定是!!!

老郭头和郭标虽然从未听说过"加班费"这个词,但也能大致猜到是什么意思。

啥?!

县老爷使唤那些最底层的小吏,居然还要给他们额外的钱?

而且他们的收入竟然比县老爷还高?!

这是什么怪事?!

在明朝。

不!

应该说是在夏国古代,衙门里的小吏和衙役地位很低下。

别看他们在老百姓面前趾高气扬,但实际上他们的社会地位还不如普通百姓高。

士、农、工、商四大社会等级里,小吏可排不进去。

特别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小吏的地位变得更低了。

这大概和老朱年轻时的经历有关吧?

大家都知道,老朱出身贫苦,可谓是一碗饭起家,最终建立了一个国家。

因此在造反之前,他受尽了官府的欺负。

而代表官府欺压百姓的往往就是这些衙门里的小吏和衙役。

所以老朱对这些人非常讨厌。

但古代皇权不能直接管到乡下,地方治理又离不开这些小吏的帮助。

因此,朱元璋采取了一边使用一边打压的策略。

要怎样打压他们呢?

其中一个显著的措施就是禁止小吏及其后代参加科举考试(书吏不在限制范围内,主要是针对衙役、牢头、刽子手、讼棍、仵作等人)。

要知道,科举考试是夏国古代的一大创新,也是普通百姓提升阶层的主要途径之一(另一个方法是造反,但成功概率极低)。如今朱元璋不让这些小吏的后代参加科举,等于掐断了他们的晋升之路。

官员们通常也不会把这些小吏当人看,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掌握生杀大权。

当然也有例外。

有些时候,小吏勾结在一起架空官员权力,让其变成傀儡。

但这只是个别情况。

这已经成了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

所以老郭头和郭标听到婵儿这番话后,才会这么惊讶。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