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换源:

  在这个时代是最容易让人感染甚至致死的一种瘟疫之一。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病毒曾经夺走无数性命。

所以不论哪个帝王统治之下,出现这种情况时总会高度重视起来.

毕竟面对疾病所有人都是平等对待的,

贵族和平民一样,只要不幸染上这个病症,结局只有一个——死亡;

即使有幸存活下来,容貌也可能遭到彻底破坏,从而变成众人忌惮的对象。

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天花充满畏惧之情。

当然当前大明朝并未面临大规模疫情蔓延状况,

但这不代表朝廷就会忽视疾病的防控措施。

然而就现有技术水平而言,治疗天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去年冬季,扬州市曾发生局部天花病例爆发事件,

但由于当地政府反应迅速,及时隔离发病区所以未形成更大规模扩散。

很少有人知道那些患病者并没有全部在村落里死亡,

实际上他们被叶蕴尘秘密转移到了城市南方的一处隐秘山谷之中,

除了面容损毁的幸存者外还有数头携带病菌的奶牛。

这些生病的动物才是防止天花进一步传染的关键所在。

尽管前世叶蕴尘并未专门学医,但在那个知识泛滥的时代,他对于用"接种牛痘预防天花"这种方法已经有所了解。

于是,在山谷里安排好这些人后,叶蕴尘连忙给婵婵也接种了牛痘。

接着他又在县城高价找了一位大夫,让他进山谷帮忙做牛痘接种以及实验记录等工作。

不久之后,有个走江湖的大夫主动要求进入山谷。

到现在为止,已经帮叶家坳子里的几百人打了牛痘。

那个走江湖的大夫还详细记录了实验数据。

不过,叶蕴尘原本打算过些日子再把这些资料提交给朝廷,然后再推广到更广的地方。

主要是因为第三批牛痘接种的数据还没有收集完。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叶蕴尘不得不提前上报朝廷。

用牛痘的方法来减轻之前反诗事件的影响。

他反复检查了几遍奏折,抬头问陈洲,"已经通知李大夫了吗?!"

陈洲点头回答,"已经通知了,他明早就出山,然后会在南津桥等我们。"

"好,这奏折写得不错,但明天必须立刻送到应天府,否则就来不及了。"叶蕴尘特别叮嘱。

陈洲郑重地点了点头说,"大人您别担心,明天一早城门刚开,属下亲自把奏折送到应天府,保证赶在早朝前交到通政司。"

"你做事稳妥可靠,这一点我信得过。"叶蕴尘站起身来。

对陈洲接着说,"那你今晚早点休息吧,明天能不能避免去昭狱喝茶,全看你的表现了。"

陈洲一脸坚毅地说,"大人,请您放心。就算拼上这条命,我也一定会保护大人的安全。"

"用不着这么严重,好了,我先走了。"叶蕴尘说着便背着手从前厅离开了。

标注:在明朝那会儿,专门负责收集官员上书的部门叫做通政司。

第二天一大早。

叶蕴尘就从梦中醒来了。

起床,换衣服。

走到院子里时,赵今夏已经把小胖墩拎起来,在院子里练拳呢。

虽然他的嘴里抱怨个不停,但手上并没有偷懒。

一招一式练得虎虎生威。

叶蕴尘对这个小胖子的印象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小胖墩虽出身名门,却毫无一般富家子弟的傲气。

反而很能吃苦,还会装糊涂。

表面看起来憨态可掬,心里其实精得很。

"朱标那么老实一个人,怎么就有这么狡猾的儿子。"叶蕴尘自言自语道。

从井里打了一桶水上来。

洗脸、刷牙后,便慢悠悠地去餐厅等前妻婵儿给他准备早餐。

叶蕴尘的生活轻松自在,应天府里的官员们却在哀声叹气。

原因很简单:虽然才刚过七点,府里的大小官员就已经赶到了宫门外等着开门了。

门一开,他们就要到奉天殿上朝去了。

早朝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周礼》里就有所记载。

作为中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明朝也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设立了早朝制度。

不过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明朝的规定更加严格。

其他朝代可能是十天一次或者月初月末才有早朝。

但明朝则不然。

所有在京的官员,无论官职高低,都必须每天上朝,就连进京述职的地方官也不能例外。

换句话说,明朝的京城官员几乎天天都要参加早朝。

明朝的朝会有三种形式:大朝、月望朝、常朝。

大朝只在新年、冬至和皇寿时举行,规模宏大,主要用于庆贺。

月望朝则是每个月初一和十五进行,同样是庆祝性质的,并不讨论具体政务。

而真正的政务会议就是常朝,在奉天殿内举行,处理实际政事。

明早的程序是这样的:敲三遍鼓后,百官依次排队等候钟声响起才能入宫。

文武官员分成两排进入大殿。

待皇帝落座后,由专门负责礼仪的人员宣读入班顺序。

这时,文武官员分两侧步入大殿,按照固定的队形行礼并奏报事宜。

整套仪式极其繁琐。

每次早朝至少也有几百人参加,多的时候甚至上千。

记录显示,在成化年间曾有1118名官员同天上朝,基本上就是集体向皇帝请安而已。

真要商量国家大事,在这种场合几乎是办不到的。

毕竟‘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真正重要的事情则根本不开会’这可是不变的真理。

叶蕴尘运气不错,他所管辖的上元县距应天府还有三十里路,而且并不接壤,所以免去了每日起早赶早朝的苦差事。

要知道,早朝时间定在早上七点多。

而参会官员住在城市各个角落,有的住处离皇宫较远的人,得在凌晨五六点就得起床。

夏天还算好一些。

要是遇到冬天的话,

啧啧!

那叫一个折磨啊……

辰时。

皇宫大门缓缓打开了。

散布广场上的官员们立即向门口聚拢。

随后,文武百官在六部尚书的带领下有序地进入皇宫。

奉天殿再大也只能容纳一部分高级官员,其余人都得站在外面延伸出去的位置等候。

在大殿中央,

龙椅格外显眼,旁边居然还设了个较小的座椅。

虽然没和主位齐平,但也受到群臣礼拜——那就是太子的宝座。

百官陆续走进奉天殿……

然后大汉将军(标注①)甩了三声鞭响,就听到一个太监用尖细的嗓音喊道:"圣上驾到,百官跪迎。"

文武百官立刻齐刷刷地跪在地上。

随后,身穿四爪蟒袍的太子朱标扶着身着龙袍的朱元璋走进大殿,坐在龙椅上。

大臣们立刻高呼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各位爱卿平身……"朱元璋带着一丝威严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

"谢陛下。"

等所有大臣都站起来之后,朱标才坐到龙椅旁的位置上。

这时,小太监又大声说:"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这都是每天的惯例。

因此,小太监说完这句话后,便有一个大臣走出来,向朱元璋行礼说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说吧……"

"春耕已经快要结束,但江南即将进入汛期。请陛下下令,督促各地官员做好防洪准备。"

"准。"

得到答复后,这个大臣退回到自己的位置。

接着又有其他大臣依次站出来。

一眨眼间,香炉中的一炷香已经烧完了。

等到最后一个大臣汇报完工作后,朱元璋揉了揉略微胀痛的太阳穴。

随后他扫视了一下整个大殿,问道:"今天还有别的事情吗?!"

但是大殿内没有回应。

朱元璋微微皱眉,继续说道:"如果没有,那今天的早朝就到这里结束吧。"

不过话音刚落,一个武将便出列喊道:"陛下,末将有事启奏。"

"说。"朱元璋淡淡地说。

"末将弹劾上元县县令,私自征收税款、滥用职权、贪污受贿、滥杀无辜、无视朝廷法律……"

等这名武将把叶蕴尘的所有"罪行"都数了一遍后,朱元璋看向其他人,问:"还有谁要弹劾上元县县令吗?!"

紧接着,另一位官员也站了出来,大声说道:"陛下,微臣弹劾上元县县令,他欺压百姓,谋反叛逆……"

于是第三个、第四个……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指责叶蕴尘的恶行。

很快,整个大殿里站着密密麻麻的官员都在控诉这位县令。

这样被满朝文武共同指责的七品县令,历史上恐怕也没几个能与叶蕴尘比肩了。

朱元璋看着大殿中站满了文武百官,冷淡地问道:"还有人要弹劾这名企图谋反、嚣张跋扈且贪婪腐败的上元县县令吗?!"

...

叶蕴尘不知道别人使用的‘朝九晚五’系统是什么样的,但他这个系统有种傲娇的气质。

如果按时上班下班,就有丰厚的奖励;如果休假,则不需要打卡。但是如果迟到或者加班的话,就会受到惩罚。

这种惩罚其实也很简单:待机。

比如昨天叶蕴尘加班了,那么从今天起直至十天之后,他的系统都会处于待机状态。

只有连续十天按时打卡上班后,系统才会恢复正常。

所以今天早上一直到快巳时了,他才带着赵今夏返回了办公处所。

因为今日要到秦淮河北岸去设置法庭审理案件,今天的例会取消了。

交代完毕留守在官署内的工作人员一些事务后,叶蕴尘便带人出发前往目的地。

大约一刻钟后,一行人来到南津桥边。

叶蕴尘刚下马,陈洲便带着背着药箱的郎中迎上来。

"大人……"陈洲和李郎中向叶蕴尘躬身致意。

叶蕴尘把缰绳交给郭二,问道:"折子送上了吗?!"

"通政司刚开门我就送进去了,可是来得及吗?听里面的工作人员说今天上午就已经收到很多指控您的报告。"

叶蕴尘挥挥手回答道:"没事。"

转向李郎中,他继续问:"等会儿你可能需要跟我们一起走一趟应天府,要么是去昭狱,要么是皇宫,你害怕不害怕?"

李郎中的性格比较特别,面无表情且说话声音有些沙哑。

"也不是什么危险之地,怕什么……"

见状,叶蕴尘冲陈洲挑挑眉毛,笑着说:"哈哈,你看人家这才是真英雄,哪像你这么胆小啊。"

此时,在树荫下公堂已准备好。

叶蕴尘不再多说什么,径直走向阴凉的地方坐定。

因为他曾经宣布会在那边连审三天案卷,专门解决当地人的麻烦事,所以他一大早就带着人马过来。

随着他们的到来,周围的民众也逐渐聚集了过来。

新一天的故事正悄然拉开序幕。

标注①:在明朝的时候,大汉将军这个称呼并不是指真的官位,而是给那些身材特别高大、威猛的守卫们的称号。这些守卫是锦衣卫的一部分,总人数大约一千五百人左右。选择这些人作为皇宫里的守护者,主要是为了显示皇家的气派和力量。

纵观洪武一朝,文官的地位显得特别低。

朱元璋天生就不怎么信任文官。

比如说在洪武3年大封功臣时,获封公爵的一共有六个人,其中五个是武将,只有一个文官。

侯爵封了二十八人,全都是武将,没有一个文官入选。

在开国功臣中,仅有三名文官获得了爵位,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诚意伯刘基和忠勤伯汪广洋。

而且在这三人中,也只有李善长的爵位算得上高一些。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就拿唐朝来说吧,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凌烟阁里的二十四功臣。

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既懂文学又通军事,能领兵打仗,也能安抚百姓。

像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这些,则是典型的文臣。

尤其是杜如晦和房玄龄,他们的名声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

至于魏征,更是家喻户晓的谏臣。

千古流传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他向唐太宗提的意见。

那么除了唐朝,还有哪些朝代在建国初期有著名的文臣呢?

秦朝有李斯、韩非子、吕不韦...

西汉有张良、萧何、陈平...

东汉时期有卓茂、伏湛、吴汉...

至于宋朝,那就更多了。

比如用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的赵普等人。

宋代基本上就是士大夫与皇室共掌天下,一开始就确立了文官治国。

至于元朝...

汉人在统治阶级眼中属于下等人,主要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控制,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著名的好官员。

但明朝洪武年间的情况却不同。

虽然明朝总体还是重视文官轻视武将,但在洪武和永乐年间,情况正好相反。

并不是说武将的地位比文官高多少,但他们至少是平起平坐的。

特别是在洪武时期。

留名史册的武将非常多,例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

文官则少之又少。

名气最大的当属刘基,但他不仅爵位低,只是个伯爵,还在洪武4年就辞官隐退了。

民间传言他在洪武八年被胡惟庸下毒害死。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