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胆战心惊的胡惟庸

换源:

  应天府皇宫内。

上书房,这里是朱元璋平时处理奏章和几位心腹大臣们商议朝事的地方,也是朱元璋平时呆的最多的地方。

此时,胡惟庸和刘伯温两人已经静静的站在那里等候了。

这两人,一个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时候的智将,现居都察院左都御史职。

一个是中书左丞,协助朱元璋掌管天下朝政的文官之首。

平常的朝政大事,多是这两人协助朱元璋处理,此时这两人出现在上书房也就见怪不怪了。

上书房内的桌案上此刻已经堆放了不少的奏折,这些都是需要朱元璋亲自过目的。

往常的时候,他们二人自然是不会到上书房打扰朱元璋。

但是今天,朝中却有一件胡惟庸也不敢擅自做主的棘手问题,所以不得不在这里候着,寻求朱元璋的意见。

而刘伯温则是奉命在这里等候召见的,他看着胡惟庸,笑着问道:“胡相国平日公务繁忙,今天怎么有空来这上书房。”

刘伯温已经猜到了胡惟庸肯定是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才来这里求见朱元璋的。

他们两人,一个作为淮西勋贵的领袖,一个作为浙东党的领袖,向来不合。

所以就开口稍稍讥讽了一下。

胡惟庸转头看着刘伯温,面色平静:“刘大人,中书省可比不得你都察院。”

“中书省需要处理天下政务,而你都察院只要动动嘴皮子、写写骂人的奏章就行了。”

“我来这里,自然是有要事需要禀明圣上。”

刘伯温微微一笑:“胡相国此言差矣,都察院可不是动动嘴皮子、骂骂人那么简单。”

“那可是奉圣上之命,纠察弹劾文物百官的。”

胡惟庸闻言,看着刘伯温,皮笑肉不笑的说道:“那刘大人还不去忙你的正事,在这上书房作甚。”

刘伯温颔首轻笑:“奉圣上之命,在此奉旨召见。”

就在两人斗嘴之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随后朱元璋走了进来。

他身后的朱标和众多宦官、婢女也是鱼贯而入。

走进上书房后,朱元璋直接走到龙案后坐了下去。

皱起眉头看着刘伯温和胡惟庸两人:“二位都有功夫来咱这上书房聊天了,看来闲的很。”

“要是闲来无事,我这案前的奏折二位不妨帮我瞧瞧。”

刘伯温和胡惟庸闻言,当即跪伏了下去:“陛下恕罪,不敢,不敢。”

两人都是聪明人,自然是知道朱元璋话里的意思了。

那是嫌他们二人在上书房里互相揶揄,有失体统、有损朝廷颜面。

朱元璋静静的看着两人诚惶诚恐的模样,心中稍微舒坦了一些。

这刘伯温虽有才能,但是论朝中势力那是如何能和淮西集团抗衡,更何况什么浙东党。

也就是自己将他放在了都察院任监察百官的左都御史一职,招人眼红,便整出来一个浙东党罢了。

如果不是朱元璋一直将刘伯温带在身边、随侍御前,明里暗里稍稍支持一下,这刘伯温早就被淮西集团给整下去了。

所以,朱元璋其实才是浙东党暗中的领袖,一直站在刘伯温的后面,不至于朝中让淮西集团一家独大。

但不管怎么着,还是要时不时的敲打一下这两人的。

朱元璋将目光从跪着的两人身上收了回来,转而看向桌案上的奏折。

稍稍审阅了一番之后,又一次看向两人:“行了,起来吧。”

还不及两人谢恩,朱元璋便又开口问道:“胡相国,你今日来找咱,所为何事。”

胡惟庸听到朱元璋对自己的称呼,心中猛然一惊,又一次跪伏了下去:“陛下真是折煞小臣了,小臣怎么担得起相国二字。”

“你身为中书左丞,统领天下朝政,怎么担不起相国二字。”朱元璋随意的拨弄着手里的奏折,轻飘飘的说道。

胡惟庸将头埋的更低了:“方才是小臣孟浪,口不择言,还请陛下降罪。”

此刻的胡惟庸是真的心惊胆战,面对这位喜怒无常的君主,他升不起半点倨傲的心思。

虽然在中书左丞的位置上坐了多年,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但就是朱元璋这一人却让他连直视的勇气都没有。

朱元璋看着胡惟庸,放下了手里的奏折,心中冷笑。

胡惟庸的一言一行几乎全在锦衣卫的监视之下,这几年做了中书左丞之后,是越发的嚣张跋扈了。

刚才他和刘伯温的谈话,一口一个天下政务,被朱元璋一字不漏听了进去。

所以朱元璋便打算这次好好敲打他一番,让他长点记性。

“说吧,找我什么事。”朱元璋开口,并未让胡惟庸起来。

胡惟庸微微抬头,却不敢看朱元璋,只敢看着前方不远的地面:“禀陛下,吏部那边近期有诸多官员请辞。”

“兹事体大,臣下不敢善做主张,所以便来问下陛下的意思。”

“请辞?”朱元璋喃喃自语,随后有些不满的问道:“三品以下官员吏部不能做主吗?还要来问我?”

闻言,胡惟庸又把头埋了下去,诚惶诚恐道:“陛下,这次请辞的各地各级官员一共五十三人,涉及四省三十八县。”

“臣下实在不敢善做主张。”

听完胡惟庸的话后,朱元璋也有些懵了。

这么这多人请辞。

五十三名官员,这可不是小数目。

要知道大明首次恩科大试录取的进士也才六十人。

这不就相当于首次科举录取的进士全部集体请辞吗?

“五十三人?这是要干嘛?”

“这是要将咱的军,要造反吗?”朱元璋有些不悦了。

胡惟庸赶紧解释道:“禀陛下,这五十三人里面有告老还乡了,有因病请辞的,还有纯粹就是想弃官回乡的。”

“此次人数众多,波及甚广,还请陛下定夺。”

朱元璋将手中的奏折甩在了面前的桌案上,道:“那就让他们全给老子滚。”

“咱还就不信这天下没人肯做官了。”

这时,一边的刘伯温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息怒,此事需得从长计议啊。”

“大明一朝自然是不惧无人为官,但这些请辞的都是地方主政官员,他们都在地方主政多年,对当地了如指掌。”

“如果真的任由他们请辞,又没有合适的人选接替,那地方民政肯定会混乱一时。”

“臣建议,请辞一事,有待商榷。”

听完刘伯温的话,朱标也站了出来:“父皇,刘大人所言甚是。”

“这事一时半会急不来,那些请辞的官员就先拖一拖吧。”

见朱标和刘伯温两人站出来劝谏,胡惟庸也是松了一口气。

不然到时候地方官员主政不力的罪责搞不好就会扣到自己的头上。

朱元璋此时也冷静了下来,看着跪在那里的胡惟庸,冷声道:“起来吧,你可以退下了。”

胡惟庸如获大赦,赶紧站起了身子,亦步亦趋的往外走去。

朱元璋看着胡惟庸的背影,突然开口道:“胡相国,好生努力,你手上握着的可是天下的朝政。”

胡惟庸浑身一抖,赶紧回过身来,猛地跪了下去。

可还没来的及叩头,就又一次听见了朱元璋的声音。

“行了,赶紧去中书省办你的事去吧。”

话毕,胡惟庸朗声道:“臣遵旨!”

说完,他朝着殿外退了出去。

但不是用走的,而是跪伏着双腿,慢慢的跪着退了出去。

朱元璋看着慢慢退出去的胡惟庸,微微点头,对这次的敲打似乎很是满意。

......................

还是厚着脸皮求点数据,拜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