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谣言四起,一届新科,两位状元!【求鲜花,求评价票!】

换源:

  第二天,科举放榜的日子到了。

苏承泽早早的就被外面热闹的锣鼓声吵醒了。

窗外的街道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一甲的状元和榜眼、探花已经开始骑马游街了。

他们穿着崭新的官服、胸前戴着红花,前有衙役开路,后有百姓庆贺,好不威风。

苏承泽甩了甩脑袋,洗漱之后起床准备出去看看这一盛况。

科举放榜,三年一次,这种热闹他还是要去看看的。

临出门的时候,客栈掌柜又一次提醒苏承泽应该交房费,让苏承泽脸上一阵尴尬,慌忙走了出去。

到了礼部的衙门前,已经有不少人围在那里了。

墙壁上一张金色的榜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不少的名字,从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到二甲、三甲的名讳尽皆在列。

其实中榜者根本都不会在这里围观,因为昨天的琼林宴上他们已经知道了殿试的名次。

围在这里的多是落榜的学子,他们想看看到底是哪些俊杰中榜。

当然也有一些骚包、想出风头的中榜者,愿意在这里接受周围人群的恭维。

有中榜的人开心,就有落榜的人失意。

不少人盯着榜单一遍又一遍的寻找自己的名字,但是始终都没有找到,最后灰溜溜的走了。

也有人站在人群中抱怨着老天的不公。

苏承泽站在人群的外围稍稍看了一下,感觉这些人的心态就和前世查高考成绩是一样一样的。

就在这时,人群中有人惊呼:“你们看,这中榜的好像都是南方学子。”

“我看了三遍了,竟然没有一个我们北方的学子。”

人群中一阵骚动。

随后,就有人附和道:“还真的是。”

一边有人不屑的说道:“这算什么,听说昨天琼林宴上,点了两个状元。”

当即就有人反驳:“怎么可能有两个状元,新科状元游街我都看到了,就一个。”

那人小声解释道:“你们不知道,我听昨天参加琼林宴的人说。”

“昨天晚上点出了两个状元,新科状元算一个,另外一个有状元之实,却无状元之名。”

听到这人话,有不解的人在旁边问道:“兄台请细讲。”

那人环顾了一番,小声道:“当今皇上点的状元就是新科状元,太听说那太子爷也点了一个状元。”

“不过太子爷点的那个,没有状元之名,但有状元之实,也授了一个翰林院八品编修的职差。”

这人解释完,引起人群中一阵骚动。

但是很快,就被那些群情激奋的北方学子给盖过去了。

“新科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这是对我们北方学子的不公,我不服!”

“我要去礼部问问,录取的全部都是南方学子,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和我一起去的。”

“走,我跟你去礼部问问。”

...

苏承泽静静的站在周围,将这些学子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

这有状元之实却无状元之名说的不就是自己么,说这话的人还真是居心叵测。

向来只有当朝皇帝钦点状元的,哪来的两个状元。

这不是要挑起事端吗。

这是在编排自己,还是在编排朱元璋呢?

他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如果因为这个事,老朱要杀我,好像也不错。”

随后,他便朝着一边的吏部衙门而去。

这件事情与他没有多大关系,他也懒得操心。

现在去皇宫里和老朱正面battle才是正事。

苏承泽的自言自语自然是没有人听到。

而一开始说出这些谣言的几位学子装扮的人却已经悄悄的离开了这里。

几人似乎就像是在完成任务一般,将谣言散开之后,就匆匆的离开了。

根本就不像是真正来看皇榜的人,那些真正来看皇榜的学子们都还没走,依旧在那里议论纷纷。

待他们走到了一旁人少的地方后,有一人轻声道:“诸位,我们的任务算是完成了。”

“相爷那边已经安排好了,我们分散开直接出城自然有人接应。”

说完,几个人分散了开来,朝着城外而去。

......

六部的衙门都在一条街上,相隔都不是很远,苏承泽很快就到了吏部衙门。

他拿出了昨天吏部给的信物,在吏员的带领下成功的领到了一套崭新的绿色官服。

看着这套鲜艳的衣服,苏承泽却不怎么愿意穿上。

没有什么理由,只是单纯的不喜欢这个颜色而已。

纠结一番之后,苏承泽还是换上了这套官服,去翰林院报到了。

随后,就坐在翰林院静静等了起来。

届时,会有人过来带他进宫应差。

翰林院的人并没有让苏承泽等多久,就领着他进了皇宫里面,直奔朱元璋所在的上书房而去。

路上,翰林院的那位编修将所有的注意事项和苏承泽细细交代着。

作为记录当朝皇帝起居注的史官,首先要实事求是,保证记录的真实性。

哪怕是面对杀头的罪过,也不能作伪。

这一点,举朝上下,所有人都是相信苏承泽的。

其次,记录要细致,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甚至是宠幸了哪位妃子,事无巨细、一言一行,都要记录下来。

所以,这也不算是个好差事。

虽然作为皇帝近臣,但这工作强度还是很大的,几乎全天都是在写写写中度过的。

更何况还是在朱元璋的身边。

所以之前那个负责记录的史官在听到有人接替他的工作之后,明显的高兴了不少,对苏承泽也讲解的特别细致。

最后,这位史官还特别的交代了苏承泽一点,记录的起居注是不能交给当今皇帝看的。

而是最后要交个史馆,再经由专门负责编纂的人记录成册保管,后世皇室子弟可以查阅。

两人聊着聊着就来到了朱元璋所在的上书房殿前,门口的太监通禀之后便将苏承泽带了进去。

此时的上书房内,朱元璋和朱标两人已经静静的坐在那里了。

今天是苏承泽第一天应差的日子,朱标是特地在这里等他的。

朱元璋看着朱标,响起昨晚毛骧的事情,笑道:“标儿,你还真是找到了一个好苗子啊。”

朱标有些不解,朱元璋不是昨天还说自己看走眼了嘛,怎么今天就改了口风了。

但是他也没问,只是笑着回道:“还是全靠父皇成全。”

两人交谈之间,太监领着苏承泽进来了。

今日的苏承泽一身绿色的崭新袍服,头戴黑色乌纱帽,身材挺拔、面容俊朗、眸光坚毅,当真是丰神俊朗、神采奕奕。

饶是朱元璋和朱标见到苏承泽今日的模样,也不免眼前一亮。

两人冲着苏承泽微微颔首,便继续商讨政事起来,而苏承泽则是静静的走到一边,开始投入工作。

从怀中掏出纸笔,一边侧耳倾听一边开始尝试着记录。

......

..................................

求鲜花,求评价票,谢谢各位大佬!

求鲜花,求评价票,谢谢各位大佬!

求鲜花,求评价票,谢谢各位大佬!

求鲜花,求评价票,谢谢各位大佬!

求鲜花,求评价票,谢谢各位大佬!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