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搞个大的

换源:

  往日早朝不过半个时辰就能了事,而今天这场大朝会却一直持续了一个半时辰才结束,常茂都佩服那些五六十岁的老家伙,是怎么能稳稳站立这么长时间的。

好容易熬到了早朝结束,本想着回家再补一个回笼觉,谁知却被朱标派出的小黄门给拦了下来,带着他向奉先殿的方向走了过去。

看着常茂那副无精打采的模样,老朱的好心情瞬间消散。

“看看你现在的这副样子,朕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即便是三日三夜不合眼都不会如你现在这般。”

毕竟是大年初一,可不能在这个时候触老朱的霉头,常茂只能解释道:“陛下,微臣今日丑时才睡,寅时正就准备上朝,因此少了些精神,还请陛下见谅。”

老朱冷哼一声不再说话,毕竟常茂睡觉可不似寻常人那般,说他是为了大明崛起而睡也不为夸张。

而朱标这个大舅子显然不想这么轻易放过这个备懒的家伙,毕竟刚才他在奉天殿上的表现看得这位太子殿下牙根儿直痒痒,不能让他生出持宠而娇之心。

“郑国公,孤知晓绝大多数朝臣为了今日之大朝会罕少有会超过子时就寝的,你昨晚何故丑事才睡?”

“不会是只顾一味放肆嬉戏,忘了今日大朝会的重要性吧。”

说完还有一种很是便宜的眼神上下审视着常茂,语气中更是鄙夷意味十足。

听听,这是一国太子应该说出来的话吗?

这可是皇帝陛下办公的奉先殿,不是你太子休息的咸阳宫。

而且老子搞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能训练怎么了?

难道还得先向你这个当朝太子请示报备不成?

要说在不做人方面还得是老朱父子,朱元璋轻咳一声道:“太子,茂儿长大了,多些男人的喜好也是人之常清。”

“不过,郑国公,切记少年戒之在色,就连开年这样的大日子你都不忘夤夜嬉戏,足可见平时得有多荒唐。”

“别以为你现在身体强壮就可以肆无忌惮、征伐无度,若平时不知收敛的话,恐怕未来堪忧啊。”

“须知细水长流方为长久之道,且不可因为没了管教而肆意妄为坏了根基。”

听了老朱这一本正经的教训,常茂严重怀疑他们今天叫自己过来就是想要拿自己开涮的,还皇帝和太子呢,有没有点儿正型了?

若是往日受此屈辱,常茂势必会第一时间回怼回去,可今日却让这个无良大舅子一语中的,这让常茂也气短了三分。

他张了张嘴,还是没有说出什么,不过看向太子的眼神已经开始不善了起来。

大过年的你就给我添堵是吧,好,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见常茂那副神情,老朱也感觉自己父子联合起来挤兑一个小辈也有些不厚道。

他干咳了一声道:“说说吧,昨晚又弄到了些什么好东西?”

常茂本想说因为睡眠不足,没有弄到东西。

不过想想如今仍在赤贫线上挣扎的大明百姓,他还是直言道:“启禀陛下,臣昨晚弄到了五十石的稻种。”

“这种水稻乃是寻天下千种水稻优点培育而成,生长期间不但罕少病虫害,而且亩产可以达到四十石左右。”

原本还想教训一下常茂,让他在朝堂上收敛一些的朱标直接就被他的虎狼之词给震惊当场,口水更是直接呛进气管,引得他剧烈咳嗽不止。

老朱也是个心疼孩子的。

看朱标咳得脸色都涨红了几分,他连忙起身,一边轻拍朱标后背,一边激动的再次确认道:“你确定是四十石,而不是四石?”

由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大明时期的水稻种植技术已经从宋代的亩产三石左右提升到了五石以上。

不过那必须是在土地丰沃的江南之地才能达到如此产量,稍北的中原地区能达到亩产四石就绝对能称得上是丰收之年了。

现在常茂张嘴就是亩产四十石产量的稻种,直接将产量提高了将近十倍,如果他说的都是真的,那就是我大明开年第一大祥瑞,即便是给个麒麟都不换。

看他们父子那副见了鬼的模样,常茂的心情也无比畅快。

该,两个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就你们也好意思调侃茂太爷。

要是老子说出这世上有比人长得还高的水稻,你们还不得把眼珠子给瞪飞了。

尽管心中爽快无比,不过他表面上却还是非常平淡的说道:“微臣梦境之中这种稻种并不算顶级,亩产六十石的稻种我好像也曾听说过。”

“只不过这种稻种并未经过大明土地的种植,因此亩产具体如何臣也不敢保证,不过即便是将其种植在下田之中,二十石的亩产应该还是能有保证的。”

此时朱标终于从剧烈的咳嗽中平复了下来,他红着眼睛怒吼道;“谁敢将此天降神种种在下田之中,孤活剐了他。”

常茂嘿嘿笑道:“还请太子慎言,这大年初一的切忌喊打喊杀,更何况要活剐人了,太不吉利。”

朱标哪里不知道这个混账就是在借机报复自己刚才的嘲笑,不过他可没心情和常茂逗咳嗽。

急切的问道:“那些稻种再哪里?”

经过这么长时间后世物品的洗礼,老朱的心里承受能力比朱标强上了不少。

他伸手示意朱标稍安勿躁,然后才开口问道;“茂儿,这些稻种先别动,朕要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老朱那是什么人?

那是能把自己手里的要饭碗换成镇国玉玺的神人。

如此逆天的产量,如此神奇的稻种,如果偷偷摸摸种植的话实在太过浪费,即便等半年之后报出实际亩产,也会有些黑心肠的诟病说朝廷谎报产量以愚民。

如今既然常茂有了这般神奇手段,不如正好借着这个好东西,彻底坐实了我大明皇朝受命于天的事实,到时候看那些迂腐的读书人还有何话说。

常茂嘿嘿笑着说道:“陛下,再过些时日就是春祭大典了,您这是打算在大典之上搞件大的?”

看自己父皇眼中露出还是茂儿懂我的欣慰之色,朱标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如果换做平日他还会自悟,可今天之事实在太过震撼,他下意识的就开口问道:“父皇,这是何意?”

虽然感觉太子的反应有些迟钝,不过老朱同志还是洋洋得意的说道:“于春祭大典之上,朕会上表祭天,祈求我大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果这个时刻突然天降这些稻种,再由朝廷将这些稻种分发至大明各省,种植于各个府道的公田之中。”

“等秋季丰收之时,谁还敢质疑我大明皇权之天道正统?”

听了老朱的话之后朱标才算彻底了然。

虽然大明已经开国五年,但有些大儒仍旧不愿入仕为官,即便是老朱同志亲自下招,那些人也会找出各种理由应招不出。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窘境,一方面是经过蒙元百多年的奴化教育,有些读书读傻了的家伙居然会承认所谓的蒙元正统,且多少也有怕他们再杀个回马枪的顾虑。

再有就是老朱的这个出身过于失分。

自己如此清高的士大夫阶层,怎能为一个要饭的建立的朝廷服务,简直就是失了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再加上大明朝廷俸禄低得令人发指,而朝廷律法又极其严苛,胆敢贪污过五十两的就直接剥皮萱草,手段极其酷烈。

你让一个卖白菜的去承担卖白面的风险,有人愿意干那才叫出鬼了呢。

如果能利用好此次春祭大典的机会,就能给人造成大明王朝奉天承运的既定事实,即便是再顽固的老家伙都会承认大明为天道正统。

如此一来散落在乡间的那些有识之士绝对会景从出山,到时候大明急缺地方治理人才的困境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想明白一切的朱标立刻躬身受教道:“父皇英明,大明鸿运,此乃大大吉。”

老朱很是自得的将朱标给扶了起来,不错,果然不愧朕的多年教导。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