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时代微尘,于民如山!(求鲜花,求月票,求评价票)

换源:

  杨思义沉吟片刻,

缓缓答道。

“启禀陛下,

恐怕只能调动不到二十万石……”

朱元璋心下一沉。

仅仅二十万石?

按照这个量,

杭州怕是要饿死一半人口。

他冰冷的目光扫视众人。

“卿等有何良策?”

殿内众人互相对视,

无人愿出头。

事情已至绝境。

朝廷无粮,

又能如何?

难道指望粮商自行降价?

众人陷入沉思。

李善长下意识看向赵轩,

发现这位赵大人面沉如水,

似在思索,

并无发言之意。

片刻后。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微笑开口。

“陛下,

可借名誉之饵,

令杭州富豪、士绅捐粮捐资……”

“只要他们愿意捐赠,

朝廷可承诺在杭州为其立碑留名,

永载史册。”

话音一落,

四周目光一亮。

“言之有理……”

“柳中书之计高明!”

“此计或许可行。”

“……”

言者乃中书令柳云澈,

官场老手。

其提议也算切实可行。

李善长也不禁微微点头。

以名利引诱富豪捐款,

不失为一策。

朱元璋却摇了摇头。

“不够实际……”

“百姓生死,

对那些富豪毫无影响。”

“况且……粮商背后很可能就是杭州的富豪士绅……”

“他们正欲借此机会大捞一笔,

怎会因一块石碑而放弃丰厚利润?”

“纵使有人愿意捐赠,

也只是杯水车薪,

远不足解杭州百姓之困。”

柳云澈一愣,

苦笑不已。

老朱所言不无道理。

但他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仅此而已。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

杨思义缓缓道:

“陛下,

无论如何,

先将能筹集到的粮食送至杭州,

让百姓知晓朝廷并未抛弃他们,

先稳住民心,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众人闻言,

纷纷点头。

杨思义的考虑不无道理。

毕竟,

饥荒之时,

官府给予民众信心最为关键。

否则,

民心浮动,

易生乱局。

就在此时……

赵轩的声音突然响起。

“不可……”

刷——

刷——

刷——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转向赵轩,

一脸惊愕。

他们没想到赵轩竟会直接反对!

李善长也有些愣住。

他觉得杨思义的提议并无不妥。

难道是因为私怨,

赵轩才反对?

柳云澈若有所思地看了赵轩一眼。

对于这个中书省的年轻后辈,

他颇感兴趣。

一旁的杨思义面色不悦。

这小子就爱跟他唱反调?

他眯起眼,

语带严厉。

“赵舍人何意?

认为本官的建议不可行?”

“难道要杭州百姓忍饥挨饿?”

“万一出事,

你承担得起责任吗?”

“这与你掺沙施粥不同,

勿要妄言!”

他对赵轩上次赈灾之事仍耿耿于怀,

此时便想借机讽刺一番。

赵轩嘴角含笑,

仿佛全然不受影响,

这让杨思义如同一拳打在棉花上,

憋闷得几乎要吐血。

朱元璋微微皱眉,

目光落在赵轩身上。

“赵卿但言无妨。”

赵轩拱手道:

“回陛下,

微臣以为,

粮食稀缺时,

更不宜尽数送往杭州。”

“一旦短期内粮食耗尽,

后续无法补给,

岂非向百姓宣告朝廷无力?”

“彼时人心惶惶,

若有人煽风点火,

恐生大乱!”

殿内一片寂静。

众人听罢,

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赵轩之言,

确有道理。

若后续供粮不继,

百姓必将对朝廷失去信任,

后果不堪设想。

李善长眼露了然。

原来如此!

赵大人眼光深远。

朱元璋沉默不语。

赵轩点破了关键。

粮食短缺,

确是棘手。

杨思义心中不快。

提议遭拒,

颜面受损。

赈灾一事,

已显逊色。

现又杠上?

他咬牙切齿。

“可分批运送……”

“每次虽少,

却能持续希望。”

赵轩果断摇头。

“依然不妥,

量少则饿毙众多。”

杨思义满脸涨红,

瞪圆了眼。

“些许饿毙,

总好过大半!”

赵轩摇头。

“李尚书言之轻松,

些许饿毙,

或数千上万,

牵涉万家,

对尚书而言,

旱灾不过史书数言,

于杭州百姓,

却是沉重灾难,

时代微尘,

于民如山……”

殿内静谧无声。

众人被赵轩之言震撼。

“时代微尘,

于民如山!”

朱元璋默默咀嚼此言,

虎目微光闪烁。

官员们看向赵轩的眼神渐渐转变。

此子竟能有此深刻见解,

非比寻常。

李善长眼中也闪过一丝钦佩。

在那些“贵族”眼中,

百姓生命不过数字,

不值一提。

而在赵轩眼中,

却截然不同。

杨思义气得发抖。

装圣人就算了,

非要踩他一脚!

可恶至极!

怒火几欲吞噬理智。

杨思义强压怒火,

冷声道:

“这也不成,

那也不行,

赵大人何不献上良策……”

……

跪求各位读者大大们能够给小弟投递一点鲜花,只要有鲜花,有打赏,有评价票,有月票,小弟愿意每天10更,20更!请所有读者大大们相信我的手速,作者在这里拜谢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