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猛地睁开眼,一股浓重的檀香味扑面而来。他下意深深吸一口气,喉头发紧,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脑袋还晕着,眼前一片模糊,但手指已经本能地抓向身下的锦缎坐垫,触感冰凉滑腻,让他确信这不是梦。
“陛下?您醒了?”一个尖细的声音响起。
刘禅一愣,这声音太熟了——王振!
他心头一震,连忙撑起身子,脑袋一阵刺痛,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五丈原、丞相府、诸葛亮的遗言……然后是一片空白。再睁眼,却已身处御书房,龙椅在后,案几在前,金丝楠木书架上摆满了兵书典籍,最上面那本《六韬》翻开着,页边有朱笔批注,字迹陌生却工整。
刘禅面容清瘦,眉如远黛,一双眼眸深邃而明亮,透着沉稳与睿智。
“陛下可感觉不适?”王振又问,语气关切中带着几分试探。
刘禅没有回答,而是缓缓环顾四周。阳光透过窗棂斜射进来,在地上投出格子状的光影。窗外隐约传来宫人脚步声和远处大臣的低声议论。一切都很真实,真实得可怕。
他低头看向自己手——修长、白皙、指甲修剪整齐,不是他熟悉的那双常年握剑的手。
“现在是什么时辰?”他终于开口,声音有些沙哑。
“回陛下,辰时三刻。”王振答,“瓦剌大军已逼近大同,军情十万火急。”
刘禅心头一沉,正要继续问,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小太监冲进来跪倒:“陛下!大同急报!”
王振接过奏折,展开念道:“瓦剌也先亲率五万骑兵,已破雁门关,直逼京师!请陛下速决!”
此话一出,满殿哗然,文武百官纷纷惊呼,有人当场瘫坐在地,有人拍桌怒斥,有人甚至开始哭嚎。
刘禅脑中嗡的一声,仿佛被雷劈中。前世蜀汉亡国那一幕瞬间浮现:朝堂混乱、百姓流离、城门失守……他闭了闭眼,咬牙稳住心神。
“都给我闭嘴!”他猛地站起身,一声怒喝压过了所有嘈杂。
全场骤然安静。
“王振,把军报拿来。”刘禅伸出手。
王振犹豫了一下,将手中奏折递上。
刘禅快速浏览,眉头越皱越紧。纸张上的墨迹未干,字迹潦草,地图更是模糊不清,标注的兵力数字前后矛盾。
“这份军报是谁送来的?”他问。
“是宣府镇快马加急送来的。”王振答。
“有没有其他渠道的消息印证?”刘禅追问。
“尚未收到。”王振顿了顿,“但情况紧急,陛下不可迟疑。”
刘禅冷笑一声,盯着王振的眼睛:“你欲陷朕于死地吗?”
王振脸色微变,随即笑道:“陛下说笑了,奴才岂敢。”
“那你告诉我,”刘禅站起身,缓步走到王振面前,“我若出征,谁来守京师?”
王振一时语塞。
“你说我不该犹豫,”刘禅冷声道,“可你连最基本的安排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你是忠臣,还是蠢货?”
王振脸色铁青,低头不语。
刘禅扫视众臣,声音坚定:“传令下去,调兵三万驻守居庸关,另派密探即刻前往宣府查实军情。兵部尚书于谦何在?”
“回陛下,已于午门前候命。”
“好,让他准备调度。”刘禅转身坐下,目光扫过众人,“今日之事,谁也不准妄议亲征二字,违者治罪。”
众人齐声应诺。
王振站在角落,眼中闪过一丝阴狠。
刘禅没看他,而是缓缓起身,走向御书房东墙。
一幅山河图静静悬挂,大明疆域尽收眼底。长城蜿蜒如龙,黄河奔腾似箭。他凝视良久,心中默念:
“这一次,我要亲手守住这片江山。”
可就在他抬手欲抚图之际,指尖刚触到绢布边缘,一道细微的裂痕映入眼帘。
那是原本不该存在的裂口。
而更诡异的是,裂口下方,赫然写着两个字——
“扶不起。”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