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瓦剌求和,刘禅犹豫了

换源:

  北伐大军开拔后,京城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但空气中仍残留着战鼓未散的余音。朝堂之上,刘禅每日批阅军报、调度粮草,虽不至于彻夜难眠,但也难得轻松。

“陛下,瓦剌使者已至城外。”于谦入殿禀报,神色如常,却掩不住眉眼间的警觉。

刘禅放下朱笔,抬眼看他:“来得倒是快。”

“他们怕了。”于谦轻声道,“宋瑛兵锋直指漠北,岳云奇袭断其补给线,瓦剌腹背受敌,求和不过是缓兵之计。”

刘禅沉吟片刻,缓缓点头:“那就让他们进来吧,看看也先到底想说什么。”

使者是瓦剌的一名贵族,满脸风霜,一进殿便跪地行礼,言辞恳切:“大明皇帝陛下,我主也先深知前番冒犯天威,实属误听奸臣之言,如今悔恨不已。愿献上牛羊十万头、骏马五千匹,并永不再犯边境,只求与大明修好,共守和平。”

殿中群臣窃窃私语,有人眼中闪过喜色,有人则皱起眉头。

刘禅静静听完,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淡淡道:“朕知道了,你且退下,稍后自有回复。”

使者退去后,殿内气氛凝重。

有老臣出列奏道:“陛下,瓦剌此番诚意十足,若能以和代战,百姓可免战乱之苦,国库亦可休养生息,实为上策。”

另一大臣附和:“连年征战,将士疲惫,后勤压力巨大,若此时停战,不失为明智之举。”

刘禅望着殿中众人,沉默良久,终未表态。

深夜,御书房灯火未熄。

刘禅独自坐在案前,手中捏着一封密信,正是前线传来的情报:瓦剌内部动荡,各部族之间矛盾加剧,若再加一把火,极可能分崩离析。

他望着窗外,心中五味杂陈。

“战争……真的必须继续吗?”

门被轻轻推开,于谦提灯而入,见他这般模样,轻叹一声,在他对面坐下。

“陛下在犹豫。”

刘禅苦笑:“你说呢?”

于谦将灯放在桌上,目光平静:“如果只是为了个人名声或者一时意气,那这场仗确实不该打。但如果是为了大明百年安定,为了边疆百姓不再受战火侵扰,那么——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

刘禅低头看着地图上的漠北,指尖轻轻摩挲。

“可打仗是要死人的。”

“是。”于谦点头,“但不打仗,有些人会活得更苦。”

两人沉默许久,烛光摇曳,映照出刘禅眉宇间的挣扎。

翌日清晨,朝堂再次召开会议。

刘禅还未开口,于谦便率先站出:“陛下,瓦剌求和,看似诚恳,实则虚伪。也先此举,不过是为了争取喘息之机。若此时罢兵,不仅前功尽弃,还会助长其野心。”

“不错!”宋瑛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他刚从前线返回述职,一身征尘未洗,便急匆匆赶来,“据斥候回报,瓦剌正在秘密集结兵力,意图重整旗鼓。他们根本没打算真正讲和。”

殿中一片哗然。

“这……岂非欺君?”

“陛下,此事当真?”

刘禅缓缓起身,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低沉却坚定:“朕不是不想和平,而是不愿用短暂的安稳换取长久的祸患。”

他看向于谦:“于卿,你有何建议?”

于谦拱手:“立即整顿兵马,加快北伐准备。同时派使节前往瓦剌,拖延时间,使其放松警惕。”

“然后呢?”刘禅问。

“然后——”于谦嘴角微扬,“趁其不备,一举击溃。”

刘禅深深吸了口气,仿佛下了某种决心。

就在这时,一名传令官冲入殿中,单膝跪地:“启禀陛下,瓦剌使者昨夜突然逃离驿馆,行踪不明!”

满殿哗然。

“果然!”宋瑛怒喝,“这群人根本就没安好心!”

刘禅眼神骤冷,拳头紧握。

“看来,也先已经做出了选择。”

他缓缓转身,望向殿外的朝阳,语气低沉却坚定:“既然如此,那就别怪朕不给他们机会了。”

于谦微微一笑,轻声道:“陛下英明。”

几日后,朝廷正式宣布继续北伐计划,各地军队再度集结,粮草军械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而在京城深处,一封新的密信悄然送达刘禅手中。

信上写着一行字:

**“草原背后,另有黑手。”**

刘禅盯着那行字,久久未曾移目。

屋外狂风呼啸,吹动窗棂吱呀作响,仿佛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他缓缓合上信纸,低声呢喃:

“这一次,我不会停下。”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