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县名字就是由这三国而来。
山南县的知县是从宫古调任过来的宗玄广,而山北县的知县则是原八重山知县白川弘。
从“边荒小县”调任“中央大县”,也算是高升了。
全于八重山和宫古二县,自然换上了汉人知县。
这两县第二期的移民计划已经完成,县内的汉民数量超过了三分之一。再加上华夷司司长杨石大半年的汉化努力,任命汉人知县不会遭到任何排斥。
事实上,两县的琉球人已经掀起了汉化之风,争相学习说汉语,以期获得汉籍,成为一名真正的汉民。
这两地的方言受闽语的影响很大,有不少词汇的发音都很相似,学起闽语来倒也不会太困难。
不过,郑芝龙主要推广的还是南京官话,毕竟这是大明的官方语言,相当于大明普通话。
想法是好的,但他治下的百姓大多都来自福建和徐淮地区,从里面挑选的语言老师在教授南京官话的时候大多都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
这么多方言交杂在一起,郑芝龙估计,两三代人之后,这里可能会形成汉语族下的一种新方言……
八重山和宫古二县发展得非常顺利,只是治下人口不多,加起来也不足三万,都是小县。
当然,与台湾岛上的台南、嘉义等县比起来,中山、山南和山北也属于小县。
虽然还没有完成统计,但三县人口加起来大概也就只有十万的样子。平均每县只有三万多人。
当然,平均是不可能平均的,郑芝龙区划的中山县大概有五万人口,毕竟在他的计划中,这里以后将会是琉球府的府衙所在,自然得保持一定的优势。
中山县的知县是出自闽人三十六姓的郑照,他的叔父就是十几年前被岛津家杀害的琉球三司官郑迥。
在一个月前的反压迫斗争中,各家留在久米岛的族人虽然得以保全,但在琉球岛为官的精英却死伤殆尽。
说实话,这场灾难对这些闽人大族的打击也不小。
当然,相比于几乎被灭族的琉球五大名门而言,他们依旧是幸运的。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名门中有两家是被琉球王干掉的……
三县的中下层官吏大部分都是从八重山和宫古二县调来,还有一些是从闽人三十六姓中选拔,很快就对这里形成了牢固的统治。
托岛津忠恒和琉球王的福,郑芝龙在琉球岛上获得了一大片无主的田地。
在他宣布给这些田地上的佃户降租之后,立马就获得了这些底层劳动人民的拥戴。
之所以没有直接将这些田地分给他们,是因为未来打算以田地为诱饵,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去台湾,而空出来的这些田地则打算分给汉人移民。
腾笼换鸟的政策必须执行下去。
在这个时代,大字不识一个的底层民众根本不在乎统治他们的人是琉球王还是大明官员,谁能给他们带去更好的生活他们就拥护谁。
很显然,现在郑芝龙就是他们心中最认可的统治者。
真正拥护琉球王室的,其实是那批已经被杀得差不多的士族。
郑芝龙在琉球岛上废国置县之所以能够这么顺利,都是因为岛津忠恒帮他把这些人给清理掉了。虽然不可能清理干净,但剩下的那些连搞小动作的能力都没有,只能顺应潮流。
当然,琉球国废得这么轻松,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被岛津忠恒掳走的琉球王死了!
不仅他死了,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宗室也一起沉了海。
同时沉海的还有一人,岛津忠恒。
他们沉海的地方距离奄美大岛非常近,根据奄美岛上几名目击了此事的渔民所言,他们乘坐的战船是被天雷击沉的,是天罚,
这起事件不仅给琉球国的覆灭添上了最后一根稻草,还对萨摩藩造成了重创。
群龙无首之后,因为内部权力斗争,整个萨摩藩都陷入了动乱之中,毕竟岛津忠恒最大的儿子虎寿丸现在才八岁,还未元服
【恭喜掌控中山县、山南县和山北县,总计约1420平方公里,获得142荣耀点。】
忙活了一个多月,郑芝龙终于收到了系统的提示。此时此刻,他拥有的荣耀点终于又超过了两百。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