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亲自去江南

换源:

  王承恩这个时候算是看明白了,朱洵当然是要施压,以彰显帝王威严不能丢。

但是该给的好处也是要给的,毕竟没有好处,谁又肯为谁卖命呢?

朱洵也知道现在已经是最好的时机。

他微微眯起眼睛,沉默片刻后,没再说什么,转身又回到了座位上面。

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然后轻飘飘地说道:

“算了,这也只是这么说说而已。不过,好处当然是有的。朕此次所行之事非常要紧,若是能够办好这次的差事,朕自然有赏。升官发财也并不是没可能。”

“你现在也只是个副总兵吧,若你能够办得好的话,官位往上升一升自然是有可能的。朕向来是说话算话,这一点你无需怀疑。”

朱洵趁热打铁,立马抛出了诱人的诱饵,就是为了让张良樊能够上钩。

他微微扬起下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笃定。

朱洵深知人性的弱点,知道用利益去诱惑他人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果然,张良樊听到朱洵这么一说,眼睛都亮了起来。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光明前景。

毕竟他已经当了好几年的副总兵了,这些年来,他一直渴望能够往上升一升。

但是奈何上面的人是陆从俭,无论他怎么努力,都难以突破这层阻碍。

现在这个时候,大明朝还没有灭亡,朱洵现在仍然是皇帝。

他的权力之大,没有其他人能够比拟。

朱洵就算是没有给什么实际的报酬,但是有朱洵给的这一个甜枣,已经许诺好的官位,比什么都有吸引力。

张良樊本就是个渴望升官之人,所以立马就信了朱洵画出来的大饼。

他的脸上露出兴奋之色,眼神中满是憧憬。

此时的张良樊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加官进爵后的荣耀场景。

“是,陛下。臣一定尽心尽力为陛下办好此事,用最快的速度查明周围县和村的土地改革和地主阶级情况。”

“臣定当不辱使命,全力以赴,为陛下排忧解难。”

张良樊激动不已,声音微微颤抖着。

他跪地谢完朱洵之后,便迫不及待地起身离开。

他的脚步匆忙,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紧把这件事情办好,然后就可以升官发财。

果然,一旦有利可图,做起事来便是尽心尽力。

张良樊回去后,立马就派出了好几支军队来配合锦衣卫去办事。

那些士兵们行动迅速,纪律严明,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部署。

朱洵听了这个消息之后,也是满意地微微点了点头。

他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之色,心中对张良樊的办事效率颇为赞赏。

然而,此时的朱洵并不想在府里面再待着了。

他站起身来,缓缓踱步至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思绪万千。

因为朱洵想到了一个还有更好玩的事情。

在知道朱洵要去江南的时候,王承恩满脸疑惑,忍不住出声询问:

“陛下要去江南?陛下为何如此匆忙?为何不再多待会儿呢?”

“如今这土地改革和对地主阶级的调查马上就结束了,陛下此时离开,若是有什么突发情况,可如何是好?”

王承恩微微皱着眉头,眼神中流露出担忧之色。

毕竟朱洵一直以来都极为在意土地改革和地主阶级调查的事情,按常理来说,他断不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离开。

王承恩满心不解,困惑地望着朱洵。

“朕找到了更好玩的事情。朕要离开扬州城,去那江南探病。”朱洵的眼神中闪烁着一抹别样的光彩,嘴角微微上扬。

“朕倒要看看这陆从俭到底是得的什么病,有这么严重,连床都下不了。”

“朕身为天子,对臣子关怀备至,陆从俭要是知道朕亲自去给他看病,应该也会很感动的吧。朕也想瞧瞧,他到底是真病还是假病,若敢欺君,朕定不轻饶。”

朱洵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威严,又夹杂着几分好奇与探究。

朱洵很是高兴地对着旁边的王承恩回答道:“朕此去江南探病,不过是想要折腾一下陆从俭罢了。”

说罢,他的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

此时,朱洵的心中已然开始盘算着该如何整陆从俭。

他微微眯起眼睛,脑海中闪过一个个念头。

王承恩又岂能不知道朱洵在想什么呢?他看着朱洵那副模样,心中暗自叹了口气,立马就没再说话了。

他深知皇帝的脾气,一旦决定的事情,很难改变。

朱洵确实生气于陆从俭摆架子。

既然陆从俭自己都已经说他病了,那朱洵当然要尽明君之责,关爱下臣。

朱洵心想,就关心一下,这陆从俭得的到底是什么病,才能够对症下药。

朱洵心里其实一直存有怀疑,他觉得陆从俭未必是真的生了重病。

在他看来,陆从俭手握重兵,在这个节骨眼上称病不出,实在是有些蹊跷。

所以,此次前来江南,朱洵特意选择悄悄默默行事,只带了寥寥几个人罢了。

他们一行人轻装上阵,没有过多的行囊辎重拖累。

朱洵身着便服,神色淡然,却难掩其身上的帝王之气。

身边的几个随从也都是训练有素,行动敏捷。

他们一路快马加鞭,尽量避开人多眼杂之处。

由于人少行动迅速,很快就到达了江南。

江南之地,繁华依旧,朱洵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却在思索着即将面对的陆从俭究竟是真病还是假病。

“陛下,前面就是陆府了。”王承恩微微侧身,恭敬地向朱洵说道。

此时,王承恩和朱洵刚刚进入江南。

一路上,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在旁边引着路。

江南地区富饶非凡,街道上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一路走来,可以看到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景象。

街边的小贩们热情地叫卖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孩子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清脆的笑声回荡在空气中。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外的流民居多,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依然处于吃不饱饭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