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皇上的心思不能臆测

换源:

  百姓们看到朝廷的作为,心中充满了感激。

大家都认为皇帝英明睿智,能够在危难时刻果断决策,为百姓谋福祉。

因此,没有人再起义造反,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安定祥和的景象。

朱洵仔细分析着当前的形势,他深刻地感受到现在的情况比之前要好得多。

他深知时间紧迫,不能有丝毫懈怠。

南迁之事关系重大,必须尽快提上日程。

在第二天上朝之时,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

朱洵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群臣。

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地在朝堂中响起。

“诸位爱卿,朕经过深思熟虑,如今觉得民心安稳。且看当下,国库充盈,再看那些因灾难而产生的流民百姓,也都已被妥善安顿好,朕认为正是南迁的最好时候。”

朱洵其实在之前就已经数次提及过要南迁的事情。

然而,当他在此次朝堂之上再度提出南迁之议时,在场的官员们依旧是一片震惊。

朝堂之上,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官员们面面相觑,脸上露出惊讶与不安的神情。

毕竟南迁意味着就要前往南京,那距离现在所处之地可不是一般的遥远。

此去路途漫漫,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很多官员内心还是不太想去的,一想到要长途跋涉,远离熟悉的家园和生活环境,他们便心生抵触。

尽管现在的形势确实比之前要好上很多,百姓民心安稳,国库也充盈起来,流民得到了妥善安置。

但谁都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让官员们在面对南迁之事时,更加犹豫不决。

他们担忧在漫长的迁徙途中会遭遇各种意外情况,也担心到了新的地方后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和局势。

朱洵其实在之前就已经数次提及过要南迁的事情。

然而,当他在此次朝堂之上再度提出南迁之议时,在场的官员们依旧是一片震惊。

朝堂之上,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官员们面面相觑,脸上露出惊讶与不安的神情。

毕竟南迁意味着就要前往南京,那距离现在所处之地可不是一般的遥远。

他们担忧在漫长的迁徙途中会遭遇各种意外情况,也担心到了新的地方后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和局势。

朝堂之下,顿时一片嘈杂,官员们纷纷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他们的声音虽不大,却汇聚成了一片嗡嗡声,在朝堂上回荡。

此刻,朝堂上的所有大臣都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你说说,陛下之前不是已经不再提及此事了吗?如今怎么又提出来,难道是真的打算南迁过去了?”一位大臣满脸焦虑,声音中透着不安。

“这谁能知晓呢,皇上的心思可不是我们能随意揣测的。”另一位大臣神色凝重,轻轻摇了摇头。

“可是这真的不能贸然搬迁呀,万一到了那边,人生地不熟,诸多不便,该如何是好?”又有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底下的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十分激烈。

而皇帝则坐在龙椅之上,不动声色,暗自观察着底下官员们的神态和言行,想要弄清楚他们对于南迁究竟是何种态度。

实际上,在上一次提及南迁之事时,就有众多官员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反对态度。

毕竟,他们在如今的环境中已经生活和工作了许久,一切都已熟悉和习惯。

这里有他们熟悉的街巷、熟悉的人际圈子,还有熟悉的工作流程和资源。

对于他们而言,放弃这一切,去到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是一件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事情。

所以,当朱洵此次再度提出这件事情的时候,才会有如此之多的人毫不犹豫地表示反对。

“皇上,南迁之事必须要深思熟虑、再三斟酌而后行啊。”一位大臣上前一步,躬身说道,脸上满是忧虑之色。

“如今这般仓促草率地做出决定,恐怕不太妥当吧。”

另一位大臣紧接着附和道,眉头紧锁,目光中透着担忧。

众多大臣都尚未从这突如其来的决定中完全反应过来,然而看着皇帝那坚定不移的神情,还是有一些人鼓起勇气提出了疑问。

毕竟这绝非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届时所有的人都要迁移过去。

这一迁,涉及的方面众多,吃的如何解决,住的怎样安排,还有诸多其他的事宜,无一不是关乎众人切身利益的大事。

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诸多问题,影响国之根本,民之生计。

“朕已经对此事思考了很长时间,南迁之事乃是经过朕反复权衡、深思熟虑之后所做的决定,势在必行,朕心意已决,不会再更改。”

朱洵很早之前便已萌生出了这个打算。

他仔细研究过历史,深知在过往的岁月中,南迁有着诸多显而易见的好处。

比如能够避开某些直接的军事威胁,获取新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为国家的延续和繁荣创造有利条件。

所以,无论如何,朱洵都坚定地认为必须要南迁。

然而,在朝廷当中,有许多大臣对此并不认同。

他们不光认为朱洵做出这样的决定过于草率鲁莽,而且从自身角度出发,也是满心不情愿的。

毕竟,南迁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面临诸多未知的困难和挑战。

正因如此,朝廷当中便有了不同的声音陆续冒了出来。

“启禀陛下,如今兵部正忙于操练事宜。且此次招募的众多士兵皆为流民,他们尚需大量时间进行训练和磨合,以适应军队的纪律和作战要求。”

“目前兵部全身心投入到对这些新兵的训练之中,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筹备南迁之事。”

兵部尚书神色凝重,恭敬地向皇帝禀报道。

正因这些流民充兵的状况,他不得不对南迁之事提出异议。

“陛下,确如这般。户部当下的状况虽说较之前有所缓解,不再那般紧张拮据,然而现今的银两储备,若要支撑一路南迁,仍是力有不逮。南迁路途遥远,途中所需的各项花费极为庞大,户部实难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