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不好的预感

换源:

  李大人心中早就有了预感,知道今天怕不是会有什么好结果。

当听到皇帝的处罚后,虽然心中满是无奈与沮丧,但他也清楚,今日确实是自己家人做错了。

他深知皇帝的威严不可侵犯,更明白自己此时若再多说什么,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于是,李大人不敢多说什么,只是恭恭敬敬地低下头,轻声说道:“臣遵旨。”

李大人的声音微微颤抖着,他的身体也不由自主地微微发颤。

他的心中充满了懊悔与自责,后悔自己没有约束好家人,以至于酿成今日之祸。

旁边的小妾更是吓得一脸惨白,她的嘴唇微微颤抖着,眼中满是惊恐。

她紧紧地抓着李大人的衣袖,仿佛这样才能找到一丝安全感。

其他的官员看到这一幕,也都心有戚戚焉。

他们明白,朱洵这是在给他们一个警告。

皇帝以如此果断的方式处理此事,就是要让他们明白,在这南迁的途中,必须要严格约束自己和家人的行为,不得仗势欺人,不得欺压百姓。

否则,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官员们纷纷低下头,心中暗自警醒。

“传朕旨意,一路上如果再碰到有故意欺压百姓或者是仗势欺人的官员,即刻滚回京城!”朱洵的声音洪亮而威严,在空气中回荡着。

他的眼神坚定而冷峻,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朱洵的脸上满是严肃之色,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朕不需要这么无耻的人跟着去南京!”朱洵再次强调,他的话语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每一个官员的心上。

朱洵深知,在这南迁的艰难旅途中,百姓们已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他们背井离乡,跟随朝廷前往南京,只为了寻求一个安稳的生活。

而那些仗势欺人的官员,却在这个时候给百姓们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公。

朱洵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他必须要为百姓们讨回公道。

朱洵的决定让在场的百姓们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安全感。

他们看着皇帝那坚定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旁边的春花和狗蛋也是很明显地松了一口气。

他们的脸上原本紧张的神情渐渐舒缓开来,春花轻轻地抚摸着狗蛋的头,眼中满是欣慰。

狗蛋则睁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仿佛刚才的紧张与恐惧已经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里是一些干粮和食物,你们拿着,不要饿坏了肚子,还要等着去南京呢。”朱洵语气温和地说道。

他一边说着,一边伸手从旁边的袋子里拿出一些干粮和食物,轻轻地塞到了春花和狗蛋的手中。

那些干粮虽然并不丰盛,但却饱含着皇帝对百姓的关怀。

春花和狗蛋看着手中的食物,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他们没想到,皇帝竟然会如此关心他们这些普通百姓。

这一幕让旁边的百姓看到了,更加崇拜这位皇帝。

毕竟,在他们的眼中,皇帝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现在,皇帝却如此在乎百姓的疾苦。

百姓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感受到了皇帝的仁爱与关怀。

“陛下万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姓们齐声呼喊万岁,声音洪亮而激昂。

这呼喊声中充满了对皇帝的敬意和爱戴,是他们发自肺腑的表达。

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兴奋,他们为有这样一位关心百姓的皇帝而感到自豪。

可以看得出,朱洵这一次非常的得民心。

就在朱洵以为已经没有什么事情,缓缓回到了马车里面之后。

马车内,朱洵微微靠在座椅上,神色略显疲惫。

他刚刚处理完一场纷争,心中虽有欣慰,但也耗费了不少精力。

而此时,王承恩还沉浸在为朱洵获得民心的喜悦之中。

“陛下这一招真是高啊,又安抚了民心,又让这些文武百官能够更加的规范。”王承恩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翼翼地帮朱洵把吃食端了上来。

朱洵原本也没有想到在这一路上还能够有些收获。

他坐在马车里,微微闭着眼睛,心中思绪万千。

刚刚处理完的事情让他感到一丝欣慰,同时也让他对未来的路途充满了期待。

好不容易能够休息一会儿,朱洵正打算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

他靠在马车的座椅上,呼吸渐渐平稳,准备进入短暂的休憩状态。

然而,就在这时,突然听到外面吵吵闹闹。

那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大,瞬间打破了朱洵的宁静。

“陛下小心!”朱洵还没有睁开眼睛,突然旁边的王承恩大喊一声,一把将朱洵推远。

朱洵被王承恩这突如其来的一推弄得有些措手不及,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向旁边倒去。朱洵心中一惊,瞬间清醒过来。

朱洵心中一紧,连忙迅速回头往后看去。

只见有几只尖锐的箭如闪电般飞射而来,那速度之快让人咋舌。

那几只箭带着凌厉的风声,直直地插在了马车的木梁上面,发出“咄咄”的声响。

箭身深深地嵌入木梁之中,箭尾还在微微颤动着,显示出刚才那股强大的冲击力。

还好王承恩反应敏捷,在千钧一发之际,他毫不犹豫地将朱洵推开。

王承恩的动作果断而迅速,没有丝毫的迟疑。

在把朱洵推开之后,他自己也凭借着灵活的身手及时闪躲开来,幸运地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此时的王承恩脸色微微发白,眼中满是紧张和后怕。

他深知刚才的情况有多么危险,如果稍有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

朱洵看着插在木梁上的箭和安然无恙的王承恩,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感动和庆幸。

朱洵急忙伸手把王承恩拉了过来,两人神色凝重,小心翼翼地从马车上面走了下来。

此刻,马车里面显然一点都不安全,那几只深深插入木梁的箭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危险。

朱洵心中清楚,在这动荡的局势下,这一路上必然不会太平,但他着实没想到,这才第一天就已经遭遇到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