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天左手叉腰,右手拄着一根登山杖,站在听音湖畔喘着气。一只蜥蜴从他脚边爬过。他已经在这片山里跋涉了整整五个小时,这也是他第一百二十次在这一带搜寻。
他曾是曦崖山自然保护区岭西林业管护局宛汀分局大浩坪管护站的站长。五年前,他的妻子与八岁的女儿到曦崖山探望他,独自旅游期间失踪。救援队的三十位搜救人员在母女俩行进的路线周围搜寻了近一个月,最终因连续恶劣天气被迫中断。
郑晓天辞去管护站的工作,一有时间,就进山,希望能找到妻女遗骸,让她们入土为安。后来,郑晓天加入了苍岭救援队,主要负责山野救援,寻找失联的登山客、照顾失温的游客、赶熊或救人性命,有时还必须寻找尸体。
五年来,郑晓天协助寻回了二十五具遗体,他被同事戏称为“荒野之主”。但遗憾的是,他从未发现过妻女的遗骸。
郑晓天调整了下宽檐登山帽,喝了口水,离开湖畔,转身往山坡上走去。
听音湖在岭西露水县内,位于沁南州与曼邦交界处的曦崖山原始森林里。湖水清碧透明,却水深莫测,四周被一圈碧绿的山坡包围着,再远处是漫山的杜鹃,更远处是茫茫林海和高山灌木林。找了五年了,搜遍了附近的山林,这一次上山,郑晓天的脑子里总是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想法:要不要潜入湖底搜寻?
听音湖这一带交通不便,人迹罕至,但因为一个传说吸引了不少游客。据说,这片湖能听懂人话,听人的命令翻云覆雨。妻女不会游泳,如果失足跌入湖中,身旁无人搭救,丧命是顷刻之间的事。郑晓天正在心中盘算,他的手机响了:“喂,林队,什么事?”
电话那头是宛汀苍岭救援队队长林勇森,说话嗓门很大:“老郑,要出任务了。我刚接到沁南州森林消防总队李淑明的电话,下午两点要开线上会。”
“省里出面调度?什么事?”
“昨天晚上,沁南大学一位植物学家在曦崖山靠近芒梆镇的山区失联了,说是连夜就报到了政府办值班室和市公安局了。今天刚准备组织救援,新闻就曝出来了。镇上被市里骂得狗血喷头。“
“沁南的植物学家?叫什么名字?”
“屠柊杨。”
郑晓天一听到这个名字,大惊失色。怎么会是屠教授?他挂完电话,走到山坡高地上坐下,开始查看新闻。
突发!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华祺科学院院士屠柊杨曦崖山失联
四月二日晚间,记者从宛汀市芒梆镇宣传部官方微博看到一则消息称: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华祺科学院院士、沁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屠柊杨,于四月一日从宛汀市芒梆镇进入曦崖山腹地野外作业后失联。该消息发布不久被删除,据了解,删除原因系“失联时间尚未满二十四小时,消息不准确”。
随后,记者从视频平台映点网屠柊杨的主页上看到,最新的视频上传于三月十二日。评论区多位网友留言称,“热带雨林杀手锏”已停更三周。今天上午,记者致电沁南大学,校方表示屠教授自三月十日起便开始休假了,为期两个月。
曦崖山位于九嶂山系最西缘,保存着广袤的原始森林,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栖息着多种珍稀动植物,拥有丰富的森林垂直生态景观,是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的栖息地。
南北绵延六百余公里的曦崖山包含多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更有很多野外考察的薄弱和空白地区。这些地方多有屠柊杨的身影。他多次深入曦崖山腹地,追踪珍稀植物种群,留下了大量的科研足迹。
自我国沁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投入使用以来,屠柊杨十二年来,跋涉在西南地区,采集了植物种子两千八百种两万两千四百份,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安全储备资源。
记者从芒梆镇派出所了解到,镇政府办和市公安局已接到上报。屠柊杨之女屠坤已抵达沁南,配合展开后续工作。
曦崖山自然保护区横跨沁南州多个行政片区,涉及临澜州的崖山、福龚、露水三县,岭西市的龙阳区、宛汀县两县区。曦崖山是非常重要的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高山温性、寒温性针叶林为主的森林垂直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动植物和特有物种。
2021-04-03 12:32
来源:城市新闻报
文字:全媒体记者吴利德
编辑:徐小涵
审核:祝淼宇
终审:赵继龙
除了城市新闻报的这篇报道外,其他几篇内容大致类似。郑晓天觉得新闻写得很奇怪,失联不到二十四小时,但屠教授似乎跟外界已失联大半个月了。他站起身,加快步伐,准备先返回露水县,参加下午的线上会议。
他一边走,一边拨通了王森的电话:“喂,王森,你看新闻了没有?”
“新闻?什么新闻?”
“屠教授失联了!”
“这事我知道。昨晚我们已经在山里找过一圈。”
“他最近联系过你吗?”
“没有。你现在在哪里?”
“我在听音湖附近。你先看下新闻吧。我下午两点开会,得先赶到露水县,晚点联系。”
王森挂了电话,立马查看新闻。他一边看,一边往木屋外寻找屠坤。
“看看这则新闻。”王森把手机递给屠坤。
屠坤盯着报道里的时间线,更加诧异了。她疑惑地看着王森,一时间组织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是的,”王森道:“屠教授三月十号就跟学校请假了。而且,他每周五必会在映点网更新视频,但十九号那周就没再更新了,而我是在二十号早上发现那包东西的。”
——————————————————————————————————————————
沁南州符号志 03|《热带雨林杀手锏》:一个架空科学节目的样貌
在屠柊杨失联事件的新闻中,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忽略:他的视频节目《热带雨林杀手锏》已停更三周。
这个节目没有完整的档案,没有详细的介绍,没有记者在新闻中分析它的内容。但我们知道,它在“映点网”平台上有一个主页,有定期更新的节奏,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甚至形成了固定观众。它属于那个“科学家自媒体时代”的一部分,一个科研人员既在山林中采样,也要在镜头前讲解的时代。
据有限的信息与节目标题推测,《热带雨林杀手锏》可能是一档结合生态知识、植物防御机制与自然观察记录的视频栏目。节目名称具有双重气质:既有地方性热带雨林的指向,又带有流行文化语境下的“招式”“亮点”意味。这种命名策略在新一代科学传播中并不少见——它让科学看起来更像综艺或冒险,更容易传播。
从标题判断,它并不试图还原整片热带雨林的生态复杂性,而是倾向于“单点爆破”式聚焦某些植物或动物的特殊防御机制,或某些人类在雨林中求生的植物智慧。例如,某一集可能讲述藤本植物如何用毒素驱赶食草动物;某一集可能拍摄某种桫椤如何通过叶形伪装成不具吸引力的对象。也可能包括部分实地拍摄片段,加以注解、类比或反讽处理。
这类节目通常带有一定的个人风格,像是“研究者的观察日记”。而正是这种微型化、个性化、半娱乐化的表达,让科学内容得以嵌入普通人的信息流中。
但节目停更了。评论区的观众察觉了这件事。
科学传播与科学本身之间有一道隐秘的缝隙。在节目停更与屠教授失联之间,这道缝隙突然被放大,变成一个巨大的空洞。在架空世界的沁南州,也许很多科研节目的消失只是内容节奏的暂停,但这一次,是一个生命的失联。
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只是那道“杀手锏”的技巧,而是当一个研究者从山林归来之前,视频停下、账号沉默,这一切未完的故事,是否会被别的人续上。
——————————————————————————————————————————
曦崖山自然志 06|听音湖:深山湖泊的生态与神话
在曦崖山西缘,有一处被密林包围的高山湖泊,名叫听音湖。
这个湖不在旅游图册里,也不在地理教科书上标明位置。它深藏在曦崖山最人迹罕至的区域之一,坐落于露水县与曼邦交界的山地中。湖泊本身不大,却异常深沉,湖水碧绿清澈,四周被杜鹃灌木和常绿阔叶林包围。从空中俯瞰,它像一只绿色瞳孔嵌在群山之间,幽静、完整、无人打扰。
从生态学角度看,听音湖可能属于“山地封闭型水体”。这类湖泊水体交换缓慢,自成微型生态系统。湖泊水温变化小,底部常年寒凉,极易保存溺亡生物的遗骸,也具备形成“深水尸蜡”或生物痕迹保存带的条件。在一些特殊的气候年里,湖泊上下水层之间会形成显著的温跃层(thermocline),导致湖底长期处于厌氧状态,从而抑制微生物腐解,为“生态静止层”创造条件。
这使得听音湖成为山地生态监测中的特殊样本:它既是物种栖息地,又可能保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沉积物记录。湖岸附近可发现桫椤、水蕨等喜湿古植物,也有少量冷水性昆虫与微型甲壳类生物。由于地形封闭、水体未被污染,它同时具备“孤岛演化”与“生态封存”的双重特征。
但对山里人来说,听音湖还有另一重身份——它“会听人话”。
传说中,这座湖拥有灵性。有人说,只要低声祈语,湖面就会泛起波纹;有人说,湖水能回应人的心意,平静时如镜,激荡时如鼓。最常见的说法是:有人曾站在湖边痛哭,湖水便猛然升高,淹没他脚边的石头。
这样的说法,在地方的老人口中常常带着混合语气:既有敬畏,也有悲伤。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介于“自然奇观”与“民间灵地”之间的气质,听音湖成了一种边界地带:它连接人类与自然、生命与失踪、科学与神话之间的裂缝。一如曦崖山本身——既是研究者的试验田,也是讲述者的神秘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