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秦家村的秦老汉,每天清晨去城里采购,
他得选好料,才可以摆凉粉摊,这也是他的生计,曲龙河谷是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坡上当然是种玉米的。
而他选择的是东城区的米,是来自南方的精米是最珍贵的,因为米浆比较浓稠,而北方的米却是太粗,而且产量特别低。
而是一种精米,这是他藏起来的,因为其他的旧米是做不了凉皮的,其他的蔬菜,当然现买现做现卖,除了酱料酱料当然不是什么秘制的,就是用八角桂皮等还有就是鸡蛋清一起搅拌做的卤汁,当然还有猪骨头调配的高汤,当然是猪头骨,而有时候有条件每天秦老汉还会买十几斤肥肉做红烧肉去和凉皮一起卖,只不过价格有些高。
秦老汉那句话:“农村人五更不起,吃土都没份。”
他总是这样教育他女儿的。
冬季将近中午开摊,晚上收摊,晚上回来。
要是炎热的夏季或者节日,他就摆夜市。
柴火是比较稀少的,所以秦老汉用煤,还有洗碗的水是直接倒进后面池塘,然后过滤直接进入曲龙河的,池塘里养满了塘角鱼,只是有个厕所在那里。
秦老汉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他有七个儿子,两个女儿。
儿子们早年就去了申城打工,和村里的秦大牛一起去的,这一去就是好多年,最后一个也留不下来。
其实,他也想去申城那里找找,但因路途远还是放弃了,因为几千公里的路,坐船是快,可是需要钱的。
他也常常苦笑道:“他们会回来的。”
“他们会回来的。”
因为这事大牛父亲去过,带了辛苦赚下一千多两去了申城,后来一年后乞丐模样的他回来了。因为申城这个地方被洋人租了,而且上千万人根本就找不到儿子,所以也是放弃。
然而,秦大牛父亲虽然再聪明还是被下了蒙汗药,也是身上回来的车票钱都被偷完了。
他像死狗一样被丢到路边,反正卖掉衣服才有一点钱买吃的,然后就一边走,一边乞讨回来的。
所以回来那时候是乞讨回来的,而且还是一路的乞讨就是没有任何消息。
秦桃是他的八女儿,才5岁不到,就懂得把持家庭,也就是4岁就很懂事,就会开始做简单家务。
秦梅是她的小女儿,3岁。
其实秦老汉祖上姓赵,是逃难来的秦家村,为了在秦家村扎根,改姓秦。
秦老汉的父亲是个农民,一生煮酒务农,或者没见过什么世面。
秦老汉也会酿酒,但他觉得酿酒这事利润太低,还有就是糯米很贵。
不如自己去大地主当几天短工来得舒服。
秦老汉一生操劳,基本什么活都经历过,小时候帮地主放过牛,再是在大户人家当仆人几年。
他年轻的时候去帮码头抗过麻包,
还去大户人家那里当过几天短工,也就是大户人家办丧事的时候,他专门替别人上刀山下火海。
秦老汉说:“做别人不敢做的事,钱自然就回来了,反正所谓去工作,就是做那些大户人家不想干的工作,就是工作,反正大户人家吃喝拉撒睡,只要能去侍候,就是无上的机会。”
秦老汉最喜欢就是去捉鱼,
当鱼把头,他的师傅就是远近闻名的老鱼把头。
他最喜欢去明月湖里当鱼把头,但当鱼把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很多的经验。
人必须学会观察冰面下的水流动,如果看到鱼的浮头,那就是鱼窝所在地,有时候他也要在冰面上蹲一整天,只要是听鱼走动的轨迹。
“小兰,你听到了吗?你看到了吗,下面那暗影就是鱼,它们在动,在游动,而那一团黑影就是我们要捕捉的,我们要判断它们的轨迹。”
丧事的抬棺也是秦老汉经常去的,这事比较来钱快。
随着年过四十,秦老汉还是喜欢这种抬棺上山,尤其是大户人家。
“大户人家不只是给钱还给吃的,而且每个人一只烧鸡,还有一碗红烧肉,还有就是半袋子米,还有那些大户人家不要的米饭,我们都可以拿到的。”
秦老汉去抬棺回来,会在老房子洗澡换衣服,一切都用石灰水和醋泡过,然后在老房子过夜后,才会回家。
秦老汉把丧事抬棺当业余,主业就是去摆摊。
如今。
凉粉的制作由专门的作坊做好,他去拿最新鲜的货,当然也要上交一定的米。
还有就是对一天的菜进行精打细算,要是没有大客户就不要做,也就是烧鸭,还有各种肉,秦老汉最喜欢用的就是扣肉。
他也尝试自己做过凉粉,要磨太久了,而且回家还要花时间做卤汁,到摊位还要做高汤,也就是各种香料花椒一起做的,当然还有就是盐。
但那是很费体力和时间,而且容易有糠。
要是作坊不开,他就自己做。
凉粉从磨米开始,再到各种的加工。
他的摊位卖的是凉粉,就是加上酱油酸菜就可以吃的那种粉。
天气冷的时候,秦老汉会把凉粉用热油水搅拌起来,让客人吃一顿暖和的。
至于加肉的一般是有钱人,他可以随时去对面的屠夫那里买肉,立刻做给客人吃。
客人给钱后,他也会立马给钱回屠夫。
反正秦老汉的摊位靠近菜市场,客人想吃啥菜,立马有人送来。
秦老汉的摊位面临的困难就是摊位费,还有地保费,
还有一个就是排污费。
今天是七月十四。
秦老汉在七月十四,十五摆的夜摊,所以他也是怡然自得地慢慢悠悠的往城里走。
虽然他可以大中午起来,但他习惯起早,他可以从早上开摊到晚上,回家只睡两三个时辰,立马起床有又出发。
秦家村的小孩,
他们的阿婶会在家顺便照看。
秦家的族长也比较关照他们家,只是人情世故。
“你们要记住,所谓的帮忙,所谓的雪中送炭,都是一种运气,自己都没办法去守住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