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震撼的壁画

换源:

  空气中弥漫着炸药的硝烟,像是硫磺香皂一样的味道。

不得不说,由于海量的手电筒带来的光亮,这里少了很多的神秘气氛,王霆有些后悔,手电扔得太多了~

但扔出来容易,收回去难,他总不能一个个捡回去,索性就继续查看了,就当是逛博物馆。

映入眼帘的,是正北方向墙上的壁画。

这一刻,王霆被震撼到了

无比精美的壁画,震人心神的佛教艺术杰作!

没错,是佛教。

虽然如今的疆省信仰的是伊斯蓝教,但在千年前的西域时期,这里确实佛教最鼎盛的时刻。

这副绘制在整个墙面上的壁画栩栩如生,人物鲜明,场景壮观,赫然是万佛临世时的浩瀚画面。

这和现在的佛教绘画截然不同,无论是整体的风格和还是绘画细节都更胜一筹,让人身临其境...

数千年前,佛教由古印度传入西域,这一时期的佛教壁画,不仅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西域地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物证。

西域地区的佛教壁画,多分布在石窟和寺庙中。

这些壁画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广泛,既有佛陀、菩萨等宗教形象,也有供养人、历史故事等世俗题材。

通过这些壁画,可以一窥汉代西域地区佛教信仰的盛况和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汉代西域的佛教壁画,在继承印度佛教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原汉文化和西域地区的民族艺术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无论是佛陀、菩萨还是世俗人物,都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这种风格的形成,既得益于画师们高超的绘画技艺,也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并且这些壁画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

画师们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将壁画中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也赋予了壁画强烈的装饰性。

这种装饰性不仅体现在壁画的整体布局上,也体现在壁画中的细节处理上。

西域的佛教壁画,既有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子,也有中原汉文化和西域地区民族艺术的特色。

这种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风格,也为后来的佛教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是,这可是两三千年前的壁画,竟然保存的如此完好。

尽管王霆有些玩世不恭,刚才还沉浸在bug道具箱的强大之中,但当他此时面向这副画卷,也不由自主的安静了下来。

这种感受无法言传,是一个跨越了数千年的璀璨文明,与一个渺小的现代人在瞬间产生的灵魂碰撞。

这一刻,王霆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那么多高考600多分的学霸会放弃热门专业,去学考古。

去拿着微薄的工资补贴,夜以继日的在与世隔绝的地下,用手中的小刷子拂去那些尘封千年的灰烬,而乐此不疲。

因为只有考古,可以深入璀璨的历史长河,去见证和发现那些精彩,那些故事。

虽然这个环境看上去枯燥无味,但却比都市里那些纸醉金迷和灯红酒绿的热闹街巷精彩无数倍。

足足看了几分钟,王霆才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壁画中抽离。

当然,他能如此震撼,除了壁画本身的质量极高之外,其保存的非常完好也是一个原因。

据他推断,这应该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点,由于沙尘的掩埋,这里千年不见天日,由此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空气环境,干燥,恒温。

防腐防朽的第一步本身就是要防潮防水。

中原地区的那么多古代帝王陵,找了多少众多能工巧匠和风水地师,也未能彻底解决这个难题。

但在沙漠中,这却是根本不用解决的问题。

第二点,则是要归功于被王霆炸碎的那块陨石穹顶了。

由于陨石穹顶自带磁性,所以将所有细小的沙粒浮尘都吸附在了其表面,这就避免了沙尘对壁画的风蚀。

有这两点因素,这幅壁画才能历经千年而不朽,宛若当年恢宏时。

感受完了壁画的艺术角度,王霆此刻开始关注画中的内容...

画面正中,是三尊排列整齐的佛陀,很可能是横三世佛。

也就是分别代表东、中、西三个世界的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佛。

释迦牟尼佛掌管婆娑世界,药师佛掌管东方琉璃世界,阿弥陀佛掌管西方极乐世界。

三尊佛陀地位相同,境界也相同。

和现代佛教绘画中宝相庄严的佛像不同,这个时期的佛像表情丰富,姿态灵动,三世佛也都各有神态。

这点有些像是同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风格。

周围则画着大大小小数百尊佛陀、菩萨、罗汉、伽蓝等等,还有漫天的神兽,神草,以及彩云之类的装饰。

“嗯?这是...”

王霆的目光忽然被画面下方的一处场景吸引。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