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泽府上的马车一路疾驰,最终停在了文信侯府邸前。
蔡泽匆匆下车,顾不得整理衣冠,便径直闯入府内。
吕不韦正在书房中踱步,眉头紧锁,见蔡泽如此慌张,心中更添不安。
“纲成君,如此深夜,有何要事?”
蔡泽来不及寒暄,直奔主题:“听闻河渠令李斯被蒙恬带走,此事侯爷可知?”
吕不韦一惊,强作镇定:“确有此事,蒙恬说要与李斯商议要事。怎么,纲成君对此事有何见解?”
蔡泽语气凝重:“侯爷,此事恐怕不简单。那蒙恬深夜将李斯带走,又如此遮遮掩掩,其中必有隐情。”
吕不韦心中忐忑,他想起白天秦王嬴政对《吕氏春秋》的反应,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他强压下心中的不安,故作轻松道:“纲成君多虑了,想来是政务上的事情。”
与此同时,李斯正迷迷糊糊地醒来。
他揉了揉眼睛,发现自己身处一间陌生的石室,身上盖着厚厚的毯子。
他依稀记得自己从泾水工地兼程赶回咸阳,却因照身不清被城门吏带进了城门署。
后来,困倦的他就在石窟里睡着了。
“醒了?”一个低沉的声音传来。
李斯抬头,看到蒙恬正站在石室门口,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蒙将军?”李斯疑惑地问道,“这是何处?为何我会在此?”
蒙恬没有回答,只是走上前,一把将李斯背了起来。
李斯挣扎了一下,却发现自己根本动弹不得。
“蒙将军,你这是作甚?”
蒙恬没有理会李斯的疑问,背着他走出了石室。外面停着一辆辎车,蒙恬将李斯放进车厢,自己也跟着坐了进去。
车轮滚动,辎车朝着城西的方向驶去。
李斯佯装睡眼惺忪,偷偷观察着周围的环境。
他感到马车驶入了一处较为僻静的地方,周围的嘈杂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水流的声音。
“到了。”蒙恬的声音打破了车厢内的沉默。
李斯揉了揉眼睛,装作刚刚睡醒的样子,跟着蒙恬下了车。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宽阔的水域,波光粼粼,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神秘。
在船坞最西头,李斯看到一只独占一档泊位的黑篷快船……蒙恬伸手一指,“李斯大人,请——”
船坞最西头,那黑篷快船如同蛰伏的夜兽,静默地停泊在水面上。
微弱的灯光从船舱内透出,映在水面上,荡漾成一片模糊的光晕。
蒙恬做了个“请”的手势,引着李斯走向船桥。
木板桥在脚下微微晃动,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更添了几分神秘感。
李斯心中疑惑更甚,却不动声色地跟在蒙恬身后。
登上快船,李斯一眼便看到船头站立一人,身着黑色长袍,身形挺拔,在夜色中显得格外伟岸。
待走近,借着微弱的灯光,李斯看清了那人的面容——正是秦王嬴政。
“李斯大人,深夜叨扰,还望见谅。”嬴政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威严。
他亲自走上前,将李斯扶入船舱,举止之间透着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王者气度。
李斯心中惊诧,却不敢怠慢,躬身行礼:“臣李斯,拜见大王。”
“免礼。”嬴政抬手示意李斯起身,目光深邃地注视着他,“今夜请先生前来,实是有要事相商。”
蒙恬立于船头,朝着船夫低声道:“起航,西上。”
船夫应声,船桨划破水面,快船缓缓驶离船坞,朝着渭水西岸而去。
船身轻微摇晃,船舱内燃着檀香,香气袅袅,与夜色中的水汽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嬴政在主位上落座,目光转向李斯,缓缓开口道:“听闻先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寡人今日特地请先生前来,一是想听听先生对《吕氏春秋》的见解……”他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精光,“二是想听听先生对……先生师门学问的评判。”
李斯心中一凛,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深吸一口气,正欲开口……
李斯略一沉吟,拱手道:“大王,臣以为《吕氏春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汇集了儒、墨、法、道等诸子百家之精髓,实乃一部包罗万象的巨著。若以一家论之,可称‘杂家’。”
嬴政微微颔首,目光如炬:“杂家?先生可否详细阐述?”
“禀大王,”李斯不疾不徐地分析道,“《吕氏春秋》虽博采众长,却并非简单的堆砌拼凑。其以道家思想为纲领,融合各家学说,旨在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它既有儒家的仁义礼智,亦有法家的严刑峻法,更有墨家的兼爱非攻和道家的清静无为。如此庞杂的体系,实难将其归于任何一家,故臣以为,称之为‘杂家’最为贴切。”
嬴政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沉吟片刻后问道:“先生认为,《吕氏春秋》所构建的这套社会秩序,是否适用于我秦国?”
李斯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是嬴政真正想要问的问题。
他斟酌着言辞,谨慎地回答:“大王,《吕氏春秋》中虽有诸多治国良策,但其思想过于理想化,与我秦国目前的国情尚有不符之处。我秦国历经数代君王的励精图治,如今国力强盛,军威赫赫。而《吕氏春秋》中的一些主张,例如兼爱非攻,与我秦国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恐有不谐之处……”
船舱内一时寂静无声,只有檀香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
嬴政的目光深邃莫测,让人捉摸不透他的心思。
他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先生之言,颇有见地。那么,先生师门所传之荀学,又与这《吕氏春秋》有何异同?”
李斯挺直腰背,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李斯拱手道:“禀大王,荀学与《吕氏春秋》虽都汲取百家之长,但荀学更重法治,强调“性恶论”,主张以礼法约束人性。
而《吕氏春秋》则更倾向于道家的“无为而治”,以黄老之术为核心,倡导顺应自然。
”
嬴政微微颔首,追问道:“先生所言‘法治’之中,荀学尤重‘尚’为本体,此‘尚’字作何解?”
李斯略作沉思,答道:“禀大王,此‘尚’字,乃‘尊崇’、‘推崇’之意。荀子认为,人天生好利,故需以礼法为‘尚’,引导百姓向善,维护社会秩序。”他顿了顿,又道,“臣之师弟韩非,便深得荀子真传,其将法家思想发扬光大,主张以法为本,以吏为师,以刑去私,与荀学‘尚’字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嬴政目光闪烁,似在思索李斯之言。
片刻后,他话锋一转,问道:“文信侯将《吕氏春秋》公诸天下,广征谏言,先生以为,文信侯此举,意欲何为?”
李斯心中一凛,知晓嬴政已将话题引至吕不韦身上。
他谨慎答道:“大王明鉴,文信侯此举,明面上是为了完善《吕氏春秋》,实则……”李斯微微一顿,抬眼看向嬴政,目光中带着一丝深意,“……实则是为了彰显自身地位,博取天下之名。”船舱内烛火摇曳,嬴政的脸上看不出喜怒。
他缓缓起身,走到船舷边,望着漆黑的河面,淡淡说道:“天下之名……”
李斯的话在船舱内回荡,嬴政久久不语。
半晌,他才转过身,目光如炬地盯着李斯,沉声道:“先生可愿为寡人效力?”
与此同时,咸阳城内,吕不韦府邸灯火通明。吕不韦来回踱步,神情焦躁。蔡泽坐在一旁,品着香茗,神色平静。
“纲成君,你说这嬴政究竟是何意?”吕不韦终于停下脚步,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安,“《吕氏春秋》已呈送王宫数日,却毫无动静,这……”
蔡泽放下茶盏,慢条斯理地说道:“文信侯何必如此忧虑?《吕氏春秋》一出,天下称颂,此乃民心所向,岂不是好事?”
吕不韦苦笑一声:“好事?纲成君,你久居咸阳,难道不知这咸阳城内暗流涌动?嬴政那小子城府极深,他越是平静,我便越是心慌啊!”他顿了顿,又道,“你想想,这书悬于城门,若有不妥之处,岂不早有人指出?可如今,风平浪静,这太不正常了!”
蔡泽捋了捋胡须,笑道:“依在下之见,大王或许只是在研读此书,毕竟此书包罗万象,非一日之功可读完。”
“研读?”吕不韦冷哼一声,“他是在寻找破绽!寻找攻讦我的破绽!”他走到蔡泽面前,压低声音道,“纲成君,你我相识多年,我便与你直言了吧,我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吕不韦的目光中闪过一丝阴鸷,“这咸阳城,怕是要变天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