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秦川大地果然滴雨未落,烈日炙烤着干涸的土地,河床龟裂,庄稼枯萎。
占星家不祥的预言似乎正在一步步应验。
嬴政寝食难安,急召大田令、太仓令、大内令、少内令、邦司空、俑官、关市七署大臣入宫议事。
“旱情如何?”嬴政开门见问,语气凝重。
大田令率先出列,躬身禀报:“回大王,今岁旱情远超往年,秦川百里,赤地千里,不少麦苗已经枯死,若再无雨,恐颗粒无收!”
太仓令接着说道:“大王,国库存粮虽足,然若旱情持续,恐难以为继。市面上粮价已然上涨,百姓恐慌……”
嬴政脸色阴沉,目光扫过众人:“可有应对之策?”
众人沉默片刻,大田令上前一步:“臣以为,当立即组织民力,于各地开挖毛渠,引河水灌溉农田,或可缓解旱情。”
邦司空拱手道:“臣附议,臣愿领工匠与徭役,赴各地督导修渠。”
俑官也出列道:“臣亦愿往。”
嬴政微微颔首:“准奏。大内令,少内令,即刻筹备修渠所需物资,务必保障供应。”
“臣等遵旨!”二人齐声应道。
嬴政又看向太仓令与关市:“尔等需严加管控粮市,严禁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确保百姓能够以合理价格购粮。”
“臣等明白。”
嬴政环视众人,沉声道:“此乃非常时期,尔等务必尽心尽力,共渡难关。若有懈怠,严惩不贷!”
众人齐声称是。
嬴政揉了揉眉心,似乎想到了什么,又问道:“引泾工程进展如何?”
大田令脸色微变……
大田令脸色微变,吞吐道:“回……回大王,引泾工程……仍在进行,只是……”
“只是什么?”嬴政的声音略微提高,带着一丝不耐烦。
大田令咬了咬牙,拱手道:“大王,臣以为,当立即停止引泾工程,遣民回乡抗旱!如今旱情紧急,人力物力皆应以抗旱为先。引泾工程耗时日久,工程浩大,恐非一时之功。如今秦川大旱,若不集中人力抗旱,恐会引发饥民之乱,到那时,后果不堪设想啊!”
太仓令、大内令、少内令、邦司空、俑官、关市面面相觑,随后纷纷出列附议。
太仓令道:“大王,臣也认为大田令所言有理。如今国库虽有存粮,但若旱情持续,恐难以为继。若再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引泾工程,只怕会雪上加霜。”
少内令也附和道:“大王,修建引泾工程耗资巨大,如今旱情严重,更需节省开支,以备不时之需。”
邦司空虽主管工程,此时也赞同道:“引泾工程虽利在千秋,但如今燃眉之急乃是抗旱救灾,待旱情缓解之后,再重启工程也不迟。”
其余几人也纷纷表示赞同大田令的建议。
嬴政眉头紧锁,在大殿内来回踱步,神情凝重。
他深知引泾工程的重要性,这项工程一旦完成,将能够彻底解决关中地区的旱涝问题,为秦国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如今旱情如此严重,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后果亦是不堪设想。
他沉吟片刻,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内侍赵高,问道:“赵高,你以为如何?”
赵高躬身道:“奴才不敢妄言。”
嬴政摆了摆手,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长史王绾身上。
王绾一直静静地站在一旁,一言不发,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嬴政开口道:“王绾,你……”
“王绾,你以为如何?”嬴政的目光带着探寻。
王绾上前一步,拱手道:“大王,臣以为,引泾工程不可轻言放弃。”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大田令更是忍不住出言反驳:“王长史此言差矣!如今秦川大旱,百姓流离失所,正是需要人力物力之时,怎可继续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这耗时耗力的工程之中?岂不是本末倒置吗?”
王绾神色不变,缓缓道:“大田令所言固然有理,但引泾工程关乎秦国长远发展,一旦建成,可保关中沃野千里,永绝旱涝之患。此乃利国利民之大计,岂可因一时之困而放弃?”
“哼,”大田令冷笑一声,“王长史满口利国利民,却不知民间疾苦!如今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野,你却还要将他们驱使到工地之上,如此劳民伤财,岂不是置国家于危难之中?王长史饱读诗书,却不懂经济之道,岂非好大喜功,误国误民!”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强硬,“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是组织人力挖毛渠,以缓解旱情,至于引泾工程,待旱情过后再议不迟!”
王绾正欲反驳,却听嬴政轻咳一声,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嬴政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王绾身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威严:“王绾,你还有何话说?”
王绾深吸一口气……
王绾深吸一口气,正要开口,太仓令、大内令、少内令等人纷纷出列,附议大田令所言,认为当前救灾才是首要任务,引泾工程耗费巨大,应该暂停。
一时间,殿内反对继续引泾工程的声音再次占据上风。
嬴政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沉声道:“诸卿所言,朕已知晓。大田令之策,可先行施行,组织人力挖渠引水,赈济灾民。其余事宜,容后再议。”
众人见嬴政做了决断,便不再多言,纷纷领命。
待众人散去后,嬴政的目光再次落回王绾身上:“王绾,你方才欲言又止,可是还有其他想法?”
王绾拱手道:“大王圣明。臣以为,引泾工程事关重大,不可轻易废止。如今大旱,更显水利之重要。臣建议,召回河渠令李斯,共商此事。”
嬴政沉吟片刻,点头道:“准奏。王绾,你拟书一封,派快马加鞭送至李斯手中,命其即刻回咸阳。”说完,嬴政又吩咐赵高:“赵高,你速去通知国尉蒙武和咸阳令蒙恬,让他们即刻赶赴蓝田大营,朕稍后便到。”
赵高领命而去。
嬴政起身,走到兵器架前,取下自己的佩剑,开始披挂。
王绾看着嬴政忙碌的身影,嘴唇动了动,却又最终没有发出声音。
嬴政系好剑带,转身看向王绾,“拟好书信后,即刻派人送出。”他顿了顿,目光炯炯,“另外,准备车驾,朕要亲自去蓝田大营。”
王绾执笔蘸墨,笔尖在竹简上游走,写下召回李斯的书信。
他时不时抬头看向嬴政,见他正仔细擦拭着佩剑,剑身在昏黄的烛火下反射着冷光。
嬴政的动作熟练而沉稳,丝毫看不出连日操劳的疲惫。
王绾心中暗叹,大王如此勤政,实在令人敬佩,但也令人担忧。
他已经连续多日未曾好好休息,每日只草草用些膳食,便又投入到政务之中。
想起前几日赵高私下与他闲聊时提及秦王之事,赵高说大王似有不眠不休之能,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赵高还曾戏言,应让太后娘娘管着些大王,免得他累坏了身子。
王绾当时只是笑了笑,并未接话。
太后娘娘……王绾摇了摇头,这个想法实在不可行。
他将写好的书信递给侍从,吩咐立刻送出。侍从领命而去,嬴政也已披挂完毕,转身看向王绾,“书信已送出?”
“回大王,已经派人送往李斯大人手中。”王绾恭敬地回答。
嬴政点点头,迈步向殿外走去,王绾紧随其后。
走到殿门口,嬴政突然停下脚步,转头看向王绾,“王绾,你说,这旱情何时能解?”
王绾抬头望了望阴沉沉的天空,心中也充满了忧虑,“臣不敢妄言,但依臣之见,短期内恐怕难以缓解。”
嬴政沉默片刻,眼神中闪过一丝坚毅,“天灾无情,但人定胜天。朕定要带领秦国百姓渡过此劫!”
说罢,他大步跨出殿门,王绾连忙跟上。
看着嬴政挺拔的背影,王绾心中五味杂陈。
他几次想开口劝谏嬴政注意休息,但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他深知嬴政的性格,一旦决定的事情,便绝不会轻易改变。
王绾轻叹一口气,快步追上嬴政。就在这时,赵高匆匆赶来,“大王,车驾已经备好。”
嬴政微微颔首,没有说话,径直走向等候的马车……王绾看着嬴政远去的背影,心中突然想起赵高的那句话——“应让太后娘娘管着些大王……”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