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拿起一根玉米,大口一咬,满脸陶醉:“香甜软糯,真是好东西!一顿五根不在话下!”
苏晨见老赵如此兴奋,心中暗笑,连忙又为他的酒碗满上,这改写历史的机遇,可得好好把握。
“苏晨提及玉米、红薯,高产之主食,引得众人侧目。”
“‘这物富含营养,多吃有益健康。’他言简意赅。”
磨成面粉做主食?众人目光热切,手中动作停滞,皆被玉米吸引。
其他未听真切,唯知玉米可为主食!
亩产两千斤,苏晨继大米、土豆后,又献一主食作物。
“这红薯,又称地瓜,乃我秘藏之宝。”苏晨笑谈。
“比土豆更胜一筹?”老赵好奇追问。
“那是自然。”苏晨点头,详解:“地瓜主食之外,全身是宝。”
“果实至茎叶,皆可食用。”
“土豆保存期短,半年左右,地瓜制成干,耐放味美,产量不逊。”
众人交相议论,长久存放的主食,意义自明。
何况产量惊人。
王贲激动握拳,目光泛红,对苏晨满怀感激。
他为大秦带来未来!
边疆将士,日以继夜守土,生活艰苦。
交界之地,战事频繁,手足同袍,多少血洒异域。
苏晨之举,无疑将改变现状,边疆将士气吞山河,期待变革。
秦国的困境,如同一座大山,压在百姓肩头。
数十万大军,修驰道,建长城,这开销,全靠百姓血汗。
生产力落后,天灾频发,民生凋敝。
然而,苏晨带来的土豆、水稻等作物,却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百姓有了温饱,边疆将士再无后顾之忧,国家因此繁荣昌盛。
老赵见此,激动不已,差点就当场封赏苏晨。
“大秦的无奈,非战之罪,实在是粮草不济!数十万雄狮,浩荡开拔,那消耗的粮草,如银河沙数。修驰道,筑长城,那些俘虏,也要填饱肚子才能挥汗如雨。如此沉重的负担,硬是压在了百姓肩上。在生产力低下的秦国,天灾频仍,日子过得朝不保夕,老赵、王贲等人,如何能不心急如焚?”
“他们经历过饥荒,目睹过恐怖的景象。饥饿冲破底线,罪恶蔓延,千里饿殍,无人处理的尸体,甚至引发大规模瘟疫。大秦的百姓,不再奢望锦衣玉食,只求能勉强果腹,挣扎在生死边缘,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正因如此,六国余孽才有机会兴风作浪,让大秦江山动荡不安。”
但苏晨带来的土豆、水稻,如同救命稻草,改变了这一切。
百姓得以饱食,自然不再铤而走险。
充足的粮食,也让边疆将士毫无顾忌,整装待发。
老赵激动得浑身颤抖,险些就为苏晨当场封赏。
因为这些种子,不仅功在社稷,利在千秋,更是将他从前途迷茫的边缘拉了回来,挽狂澜于既倒。
他知道,不能冲动,他曾酒醉时问过苏晨,要给他金印紫绶,封国相,食邑万户。
苏晨,酒肆之中,醉眼朦胧,却对官员的招揽毫不动心,只想过他那逍遥自在的日子。
然而,对于金钱交易,他却情有独钟。
老赵等人私下议论苏晨的来历,得出他非同小可,乃是来自仙界的人物,不愿被凡尘俗世所束缚。
“当官?那种束缚人的玩意儿,谁爱做谁做去!”苏晨已有五分醉意,语气却坚定异常,“想要我的东西,简单!拿钱来,弟弟我给你打个九九折。”
老赵酒醒后,对此只能苦笑。
他算是明白了,苏晨这家伙,分明是油盐不进,水火不侵,一心只认准了金钱。
为了探究苏晨为何如此看重金钱,老赵找来了蒙毅、王贲,甚至李斯一同“探讨”最终,他们得出一个颇为靠谱的结论:苏晨乃仙界之人,不愿被凡俗规矩束缚,而以买卖手段助人,反而显得合情合理。
仙人之所以为仙人,定是心系天下百姓安危,四海万民生计。
然而,若是这些话被苏晨听到,他只会回以一个礼貌的微笑。
什么安危生计,他不过是想赚点系统资金罢了。
“辣椒,你们尝过了,再加上这三样作物。”苏晨手指敲着桌子,接着道,“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作物。”
“哦?还有?如何特殊?”老赵眼睛一亮。
能让苏晨说是特殊的,那绝对是有其独到之处。
苏晨将甘蔗汁递给老赵,示意他尝尝。“嗯?这是饴糖水?不对,味道要更清澈一些。”老赵微微尝了一口,看着杯中的甘蔗汁,有些搞不清楚这是何物。
正当他疑惑之际,苏晨适时给出了答案。
“这是甘汁蔗液。”
“甘汁蔗液?”
“没错,这甘蔗之中,糖分颇丰,可大量制糖。”
老赵听得一头雾水,不禁追问:“就这?”
苏晨淡然一笑:“正是。”
老赵心中犯疑,这甘蔗既不能果腹,又不能入菜,仅有制糖之用,在大秦似乎并无大用场。
虽说糖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但现有饴糖供应,虽产量不高,却也勉强够用。
这看似鸡肋的甘蔗,怎会被苏晨推崇至此?
“这你就不懂了,老赵,此作物,我们称之为经济作物。”
“哦?”
“经济作物,能改善生活,价值高昂,且不占战时粮食储备,更能为种植者带来丰厚回报。”
苏晨一番话,让人群中窃窃私语,他却不自觉地吐露了些现代词汇。
众人虽有些不明所以,却也大致听出了其中的好处。
正当众人沉思甘蔗带来的利益时,李斯忽然起身:“我认为,甘蔗无需大规模种植。”
众人目光齐聚李斯,苏晨却无奈地抹了把脸。
他早料到,出身法家的李斯,会是这计划的阻碍。
自先秦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早已深植秦朝政权之心。
苏晨推广甘蔗经济,使得商贾趋之若鹜,此举似乎与大秦律法格格不入。
李斯秉持重农抑商之古训,质疑甘蔗种植会提高商贾地位,担心百姓不愿务农。
然而,苏晨却大胆指出众人误解,甚至直言商鞅变法之核心有失偏颇。
“我大秦向以农业为本,商人皆为末流。”李斯严肃地说。
“若大规模种植甘蔗,岂不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地位?”
“商人获利,皆因口舌之便,此非正道。”
“若能轻松得利,天下百姓,谁还愿辛勤耕作,曝晒于田野之下?”
李斯的话,除了开头略显偏激,其余句句在理。
这正是先秦“抑商贾”的主要原因。
老赵听后暗自点头,觉得甘蔗似乎不宜推广。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