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道家思想

换源:

  咸阳宫。

“启禀大王,邹公子在殿外求见!”

第二天一早,当嬴政刚下朝后就听到宫人的禀报。

“快请!”

嬴政一听是邹汶觐见顿时大喜,立刻让宫人将邹汶请上正殿。

不一会,邹汶就被宫人带到了秦王所在的正殿中。

邹汶见到秦王后立即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说道:“启禀大王,在下身负要事,不便久留,今日特来向大王辞行!”

秦王听闻,脸上满是惊讶与不舍,连忙起身走到邹汶身前说道:“法师,你这是要走了吗?为何会如此突然?”

“禀大王,在下有要事需往苗疆一行。待在下办完事后,自会回咸阳助大王一臂之力!”

嬴政问道:“不知法师有何等要事?是否需要寡人出手相助?”

邹汶回答道:“大王可还记得当初的泾阳异象?”

嬴政点点头,道:“难道是与此件宝物有关?”

邹汶点点头道:“不错,当初泾阳异象,也引来了一帮江湖人的觊觎。在寻宝过程中,在下与其中一帮人交过手,虽然最终没被他们得逞,但后来才知道,他们之所以来秦国寻宝,是因为苗疆发生了严重的干旱,需要一水属性法宝作为祭品才能解除。在下略懂求雨之术,故答应他们将宝物呈给大王后,就去苗疆帮他们求雨。”

秦王了然,但心中仍有着挽留之意。不过嬴政也知道,此时无法强行留下他,与其强人所难,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也好将邹汶牢牢绑在自己身边。

想到这里嬴政道:“法师高义,寡人了然!不知法师可否需要官方相助?寡人可让巴郡郡守协助你处理苗疆之事!”

邹汶心中微微一动,对着嬴政深深一拜道:“如此,那就谢过大王了!”

嬴政唤来一个宫人吩咐道:“稍后让吕丞相来见寡人。”

“诺!”

待宫人退下后,秦王扶起邹汶说道:“不知法师何时动身?苗疆路途遥远,寡人也好安排沿途官员,妥善招待。”

邹汶回答道:“多谢大王美意,在下并非走沿途官道。虽说苗疆千里迢迢,但在下自有办法来去自如!”

嬴政深深地看了邹汶一眼,道:“也罢,既然法师已安排妥当,那寡人也不便强留。但希望法师记住,这王宫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谢大王!”

“法师不必客气,对了,法师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回来?”

“快则十日,慢则一月。”

嬴政点点头,这个时间段他还是可以接受的。

“对了法师,寡人尚有一事不明。上次法师说过以王道教化来统御万民,让寡人息兵戈,轻徭役。敢问法师,倘若没有军队的镇压,那此地不就乱套了吗?如果不让百姓们参与徭役,那我大秦的钱粮又该如何收取?没有军队,没有钱粮,那寡人这个秦王还会被天下人放在眼里吗?”

邹汶摇摇头,道:“大王误会了!在下并不是让大王放弃武力统治。须知人心险恶,总会有居心叵测之人行犯上作乱之事。武力即威慑,会让他们不敢胡来。但天下百姓并不都是些作奸犯科之辈,他们也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倘若一味用武力镇压,百姓们就会人人自危,进而被有心人利用,组织起来对抗官兵,这样反而不利于秦国的统治。至于徭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秦国修筑河渠,此乃秦国之百年大计,利国利民,故徭役不可缺!但不能因为修渠而耽误百姓耕作务农。如何平衡秦国和百姓的利益,则需大贤能者谨慎把握此间利弊!在下不善治国,故无法给出准确的建议,望大王恕罪!”

听完邹汶的解释,嬴政终于明白了道家思想治国的含义。于是说道:“法师的意思是不可用高强高压的方式来统治百姓,要在国家和百姓之间谋求平衡。只有他们在安居乐业的情况下才会有动力为国家服务?而这种服务,会让百姓们过的更好?”

邹汶点点头道:“正是!”

嬴政疑惑的问道:“法师此言让寡人更加困惑了。想我大秦在献公、孝公时代还一穷二白,我大秦百姓之赤贫冠绝六国。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我大秦向百姓征役,也没有受到百姓的反抗,为何一统天下后反而不可?还请法师名言。”

“那是因为秦国外部环境的恶劣!”邹汶沉声说道。

“外部环境?”

邹汶点点头,道:“大王稍安勿躁,待在下为您细细分说!献公、孝公时代,虽然秦国积贫积弱多年,百姓们生存困难,朝不保夕。但东有魏国步步紧逼,西有义渠虎视眈眈,一不留神就会亡国灭种。在此等压力下,百姓们自然团结,能够上下一心,御强敌于国门之外!相较于徭役带来的苦难,百姓们更关心的是能不能活下去。可一旦天下一统,没有了外患威胁,那么阶级矛盾就会出现。在无法转移矛盾的情况下,就只能在内部愈演愈烈,不断地内耗。这时候再给百姓过重的徭役,就相当于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会彻底点燃他们的怒火。如果百姓连生存都无法保证,天下是不会服从大王统治的!此乃动摇国本之大事,望大王明察!”

邹汶话音刚落,只听得一个清澈的声音朗朗说道:“彩!法师之言高瞻远瞩,洞察秋毫,目光所及远超常人之视野,实在令人钦佩至极呀!”

邹汶回头一看,只见咸阳宫的朝殿上,一位身穿官服,头戴峨冠的年轻大臣缓缓走来。他身姿挺拔,面庞透着一股英气与聪慧,双眸明亮而深邃,仿佛藏着无尽的谋略与智慧!

只见他恭敬地向嬴政行礼道:“微臣李斯,拜见大王!”

“少府大人,你也认同法师的观念吗?”

来者正是李斯。

只见他缓缓站了起来,望向嬴政道:“禀大王,臣虽然并非秦国百姓,但对于百姓的诉求亦是感同身受!魏国之前何其强大,曾打的秦国毫无招架之力,甚至连函谷关都丢了。但魏惠王不修私德,好大喜功,在国弊民疲的情况依然攻击韩赵两国,导致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大败。与其说庞涓败给了孙膑,不如说魏惠王失掉了天下民心!以至于后来的齐,楚,秦三国攻魏时才那么顺利,士民官兵望风而降,毫无抵抗。魏国从此一蹶不振,正是民心向背所致,故我大秦绝不可重蹈魏国之覆辙,失天下之民心也!”

“这位是?”邹汶问道。

李斯对邹汶行了一礼,道:“在下少府李斯,久仰法师之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凡!”

邹汶回礼道:“原来是少府李大人,失敬失敬!”

李斯微微一笑,道:“邹公子不必客气,说起来在下和邹公子也不算外人。当年在稷下学宫,在下曾有幸拜会过邹夫子,对夫子的学问,李某是无比钦佩啊!”

听李斯提起父亲,邹汶也不禁认真起来,抱拳说道:“原来如此,敢问李大人师承何处?”

“家师荀卿,曾担任过稷下学宫祭酒一职,与令尊乃是至交好友,不知公子可知?”

“原来是荀子的高徒,久仰久仰!”

李斯抱拳回礼道:“不敢!对了邹公子,在下听闻公子曾向大王献策,若他日一统六国,当推行王道以教化万民,可保大秦万世之基业,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

“如此,那就与在下的想法不谋而合了!”

“哦?少府大人也有此意?”

李斯点点头,说道:“实不相瞒,家师曾经问过我,倘若有朝一日天下归一,那该以何家学说来治理天下?窃以为,法家当仁不让!”

邹汶眉头一挑,并未说话。

李斯又道:“邹公子不要误会,在下所说的法并不是指当今的秦法,而是一统天下后重新修订的新法。”

“新法?新从何来?”

“以道家思想为主,辅以儒、墨、法三家之精要而制定的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生产规律、经济结构的全新秦法!”

“道家为主?”

邹汶眼睛一亮,立刻问道:“不知李大人可有预案?新法该如何推行?”

李斯道:“正所谓一动不如一静,对于新纳入的土地,还是保持原六国的统治框架,但可以删除一些弊政和饱受诟病的刑律,以减轻百姓的逆反之心。待时机成熟后兴文教,启蒙学,让百姓们习我秦国文字,懂我秦国律法。通过秦律的公平公正来保障百姓的生命财产,这样自然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戴。最后再因地制宜,逐步完善秦法中的不足之处,自然天下大定,国泰民安!”

“善!此乃稳中求进之道。”邹汶大喜。

李斯笑了笑,道:“邹公子过奖了!倘若真有那么一天,还希望邹公子能够代表道家传经布道,以宣扬我大秦之王道教化!”

邹汶一听,立马正色道:“理当如是,义不容辞!”

嬴政见两人聊的如此投契,不由得胸怀大畅,笑道:“哈哈,有二位相助,何愁我大秦不兴?倘若我大秦真能一统天下,到时候还希望法师能看在天下万民的份上,为我大秦贡献一丝绵薄之力啊!”

“大王言重了,若为天下万民计,在下定当不畏艰辛,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