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决意,自今伊始,天下赋税永不加增。”
“陕西之地,百姓三年免征赋役。”
宋钦宗之言,如巨石投湖,群臣皆惊,面露骇色,其震惊之态远超闻听陕西灾患、士子闹事、宗泽入阁诸事。
朝堂运转,需财帛支撑;官员俸禄、军士粮饷,皆赖赋税。然今朝廷财用已然窘迫,不加赋之举,或可体谅,毕竟民力疲敝,不堪重负。然三年免征陕西赋役,实令众人费解。
户部尚书蔡京,面色数变,初时欣慰,继而生忧,终至纠结。欣慰者,百姓可免加赋之苦,能安于生计,盼来丰年;忧者,朝廷赤字高悬,军饷久欠,边军时有逃卒,若再减赋,财用何继?劝谏则拂逆圣意,恐伤百姓;不言则朝局难支,蔡京满心悲戚,仿若置身两难之渊。
“陛下,臣以为此策不妥!”
群臣复惊,未料蔡京竟直言不讳。其交好者,急使眼色,却不敢出声。
“陛下,我大宋岁入赋税,约计两千四百万贯,其中田赋占一千九百万贯,商税等杂税约五百万贯。
大宋疆土虽广,然如燕云诸地,税赋微薄,西南边陲,亦征敛有限,实则赖两京诸路输纳。
陕西之赋,约占全国一成二,计二百八十余万贯,此数几近今年边军军饷预算。
若不征赋,财用大缺,朝局难稳,望陛下收回成命!”
蔡京熟知赋税详情,娓娓道来,众人闻之默然。
宋钦宗暗叹,温声道:“蔡爱卿,朕知你所虑,且先解燃眉之急,缺银之事,朕自会设法。”
群臣相视,满脸狐疑,数百万贯之缺,谈何容易填补?宋钦宗亦未多做解释,岂会直言欲清查贪腐、抄没家财之举?且天下田亩,多为豪绅权贵所占,百姓赋税所余有限,今不加赋、免赋,仅为权宜,待社稷安稳,尚欲推行惠民政令,前提是荡平外患。
“罢了,此事既定,内阁速拟旨,送至福宁殿。朕今夜便要见旨,半月之内,务必传谕四方百姓。”
宋钦宗补充道,深知圣旨颁行流程繁琐,审核重重,若不强调,恐迁延日久。
“诸卿听令,户部全力筹粮;刑部、礼部严办太学之事;兵部清查递铺、调度兵马;吏部、御史台彻查陕西官吏;工部兴修水利、道路及大行皇帝陵寝;皇城司、枢密院探子四出,探查敌情、官吏贪腐、粮商不法。御史据实上奏,通政司速传公文,各部明日正午前呈递规划至福宁殿。”
“朕严令,皇城司全程督察,如有欺瞒、贪墨者,严惩不贷,抄家灭族。”
“退朝!明日休朝,诸卿速办!”
宋钦宗言罢,未待群臣拜别,便离殿而去。
群臣出殿,疾行而去,深知圣命紧迫,延误恐遭惩处。
蔡京返至福宁殿,求见宋钦宗。
“臣蔡京叩见陛下。”
“蔡爱卿平身,季公公,赐座、上茶。”
宋钦宗抬手示意,待蔡京谢恩后,又道:“蔡爱卿,朕知你所来之意,信朕,朕岂会轻忽大宋国运。”
蔡京直视宋钦宗,目光复杂,似欲探究圣意。季公公轻咳示意,蔡京方觉失礼,欲拜,被宋钦宗止之:“蔡爱卿,专心筹粮之事便可。”
“臣遵旨!”
蔡京行礼退下,将至门口,宋钦宗又道:“蔡爱卿,莫涉党争。”
蔡京身形一震,眼中精芒一闪,默默退去。
宋钦宗忆起,此人为官,素有能名,若陷党争过深,恐误大事,当引之正道。
蔡京去后,宋钦宗于御案前沉思片刻,提笔作书与宗泽。旋即唤道:“赵勇,唤一得力之人来。”
少顷,宫廷情报太监陈福入内。
“你速出宫,星夜兼程赴河南开封,赶在翰林院学士之前,面见宗泽,将此六字密谕于他。”
宋钦宗书罢六字,一旁季公公与赵勇视之,皆惊,面露震骇之色。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