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火器之威,你亦有所见闻。我大宋有火器,辽人亦在钻研,你欲组建之龙卫等军,当如何抵御?”
赵勇似早有思量,即刻答道:“陛下,臣深知火器厉害,然当下火器,无论火铳抑或火炮,皆有弊端。火铳装填迟缓、准头欠佳、易炸膛,二十步内,臣或能躲避,况骑兵乎?火炮虽利于攻城,然野战不便,移速迟缓,装填一次耗时良久,此时间内,骑兵可奔出数里,远超两军缓冲之地。”
“陛下,臣所构想之龙卫铁骑,意在克制辽骑。臣有两种设想:一为重装铁骑,全身披挂,可阻敌骑冲锋;二为轻装骑兵,携火铳与战刀,凭借速度脱离战阵,装填弹药后再行反击。”
宋钦宗未即刻评判,因其前世未涉军事,此类专业之事,当由行家定夺,如边军宿将,常年与敌厮杀,熟知应对之法。
“你之所言,朕需斟酌,当找人研讨。朕再问,骑兵何处招募?”
招募骑兵,实乃宋钦宗心头之忧。农耕之世,骑兵培养非易事,需长期训练。
“陛下,短期内有三处来源。可于西北诸郡募兵,此地子弟自幼受游牧之风熏陶,骑射娴熟;亦能从燕云之地招揽,彼处百姓熟谙马术;再者,于全国广征,大宋子民众多,擅骑者不在少数。长远计,当自行招募训练,虽耗时一至两年,但更为稳妥。至于马匹,可于自家牧场繁育,亦能在马市购自游牧部族。”
赵勇所言,面面俱到,显是深思熟虑。
宋钦宗沉思片刻,赞道:“赵勇,你之想法,朕心甚慰,然格局尚缺开阔。”
“其一,龙卫等军不必常驻汴京,另组一军,名为忠勇营,人数三千至五千,加之皇城司卫士,足以护朕周全。京城有禁军、诸卫拱卫,若此仍不能保安全,再多兵力亦是枉然。”
“其二,龙卫编制扩至一万。朕先拨内库一百万两白银,助你组建。朕需的是精锐之师,人人勇悍敢战,后续军饷,你亦需设法筹措。”
一百万两白银看似不少,然用于骑兵,实则有限。如边军精锐骑兵,年耗颇高。购马、养马、装备、抚恤等,各项费用不菲。建奴骑兵因无俸禄,靠劫掠自给,故能维持众多。大宋组建骑兵后,亦可效仿以战养战之策,周边不乏可击之敌,若行动迅速,可获战果。
赵勇难以置信,声音微颤:“陛、陛下,这是应允臣之提议了?”
“为何不应?”宋钦宗伸手扶起赵勇,“组建骑兵之事,朕已同意,但兵种配置与训练之法,朕需与边军将领商议后定夺,望你理解。”
“臣明白!臣叩谢陛下隆恩!”赵勇起身复跪,哽咽难言,眼眶泛红。身为侍卫,若能掌军征战,实乃梦寐以求之事。
“半月后种师道将至,你有半月筹备。圣旨既下,望你速掌侍卫司,尽快成军。先组忠勇营,开春再全力组建骑兵。”
“臣必不负陛下所托,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至此,侍卫司与龙卫之事既定,一支有望威震北疆之铁骑初露端倪。
季恒眼中满是艳羡,然自知无力承担此任。
少顷,赵勇平复情绪。
宋钦宗又问:“龙卫与忠勇营指挥使人选,你可有合适之人?”
赵勇先是点头,继而摇头,令宋钦宗心生疑惑。
“陛下,臣确有一人选。臣闻大名府有一事,城外有盗匪三四十人,劫掠商旅,官府多次围剿,人少不敌,人多则匪遁,致其愈发猖獗。后知府大人亲率数名家丁,佯装商旅,遇袭时奋起反击,一人斩杀盗匪二十余众,余者皆降。臣细查得知,此知府乃嘉祐年间进士,曾任户部要职,后转任大名知府。其年少时好读兵书,精擅骑射,乃文人中异类…….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