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曹副将给了,奴婢没敢要!”
“没要?”
宋钦宗愣了一下:“下次再有人塞好处,你就收着,这群人有的是钱财,不要白不要,聚沙成塔,也能充实内帑。”
“顺便看看谁出手最阔绰,给朕记下来,朕有用!”
季公公懵了,怎么也不敢相信这话是宋钦宗说出来的。
宋钦宗可是皇帝呀,支持下属收受财物,这简直有失皇家体面,皇家的威严何在?
可宋钦宗不这么想,之前的宋钦宗好面子,从向大臣们筹款时的艰难、决策时的瞻前顾后等等便可看出。
他可不是原来的宋钦宗,从现代社会来的人,什么没经历过?
面子算什么?能当银子使,还是能当粮食吃?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心里要有数,下去吧!”
季公公退了出去,站在暖阁外一脸的茫然,宋钦宗这一番话让他不知所措。
暖阁内,宋钦宗拿过一张纸,沉思片刻后,提笔写下几个名字。
这几个人就是数年后与赵勇一同奋战的,分别是故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杨存中、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刘锜、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世忠、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岳飞四人。
宋钦宗书法虽不及徽宗那般精妙绝伦,但也颇具风范,笔力刚劲、字体端庄。
停顿了一下后,宋钦宗又写下了一个名字——宗泽。
他是两宋之际的名臣,在金兵围城时坚守开封,积极组织抵抗,虽历经艰难,却始终忠心耿耿。
这些人在历史上的记载,虽或有不足之处,但对大宋和宋钦宗皆是忠心不二,否则也不会拼死护城了。
待时机成熟后,皆可成为倚重之人。
“官家,午膳的时间到了!”
宋钦宗正准备梳理宋朝存在的隐患之时,季公公进了暖阁,宋钦宗只得停下思索,朝着福宁殿中殿走去。
进了中殿,一张长桌上摆了十数道菜,每一道都颇为精致。
“官家,今日的午膳十二道菜,分别是炙羊肉,酿蟹,炙鸡,煎鱼、烩肚丝,酸笋汤,清蒸鸭……时蔬!”
半个时辰后,宋钦宗回到东暖阁,心中暗自吐槽史书的不实。
都说宋钦宗节俭,这一桌子菜比其他皇帝是少了些,别的菜且不说,就说最后一道时蔬,说是宋钦宗为了体会百姓的饮食,特意吩咐人做的。
方才他问了一下季公公,季公公的回答让他甚是无语。
具体做法是将时蔬置于鸡腹中,用高汤炖煮,再用酒浸洗,最后用人参和灵芝拌着时蔬一起吃。
这哪还是时蔬啊?
这还叫体验百姓生活?
哪个百姓家能这么吃?
简直是荒谬至极。
但是……真的太美味了!
在东暖阁小憩了半个时辰后,宋钦宗继续整理宋朝存在的隐患。
凝神思考了近半个时辰,才提笔写下一行字。
这行字若是被旁人看见估计要被惊到,因为写着「宋朝积弱七大问题剖析」。
一、土地兼并的严重;
二、外敌环伺的压力;
三、冗官冗兵的弊病;
四、财政困境的窘迫;
五、军事制度的缺陷;
六、变法革新的受阻;
七、君臣离心的隐患;
这七项问题是他目前能想到的,每一项单独来看或许不会致使大宋即刻衰败,但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以之前宋钦宗的能力,结局可想而知。
还有诸如宦官干政、权臣弄权、地方割据等缘由,宋钦宗并未列入其中,这些乍一听似乎有理,实则深究起来并不全然如此。
在这七大问题中,宋钦宗认为,当务之急应解决土地兼并、外敌环伺、冗官冗兵和变法革新受阻这四项。
例如土地兼并严重。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或流民,这对国家的稳定和税收影响极大。
第二、外敌环伺的压力,辽国、金国、西夏等在边境虎视眈眈,时常侵扰,大宋岁岁纳贡以求和平,却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
第三、冗官冗兵,官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军队数量虽多,但战斗力参差不齐,耗费大量钱粮,却难以有效抵御外敌。
第四、变法革新受阻,自王安石变法之后,朝中保守势力强大,新的变革难以推行,国家积弊难除。
每一项问题后面都写了数个名字,宋钦宗每写一个名字,心中愤懑便增添一分。
坐了良久之后,宋钦宗又在纸上写下了宗室两个字。
“这笔账,日后再算!”
做完这些,宋钦宗长舒一口气,还好现在是宣和七年,这要是穿越到了靖康元年,他什么都不用做了,直接束手就擒算了,哪还用得着总结教训。
因为靖康元年是整个大宋命运转折的关键之年,先是宣和六年全国多地遭遇灾荒,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多地出现小规模民变。
其次,山东的宋江等人起义。
再者,军队中出现数起哗变事件。
最后则是金国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率领大军南下,兵分两路,迅速突破宋军防线,直逼开封城。
史称靖康之变,这一场战争,致使众多官员被俘,大宋的政治、军事局势急转直下。
间接加剧了民间的动荡不安,各地起义此起彼伏。
看着窗外,天色渐暗,季公公开灯,整个东暖阁内烛光摇曳,明亮了许多。
看着御案上闪烁的烛光,宋钦宗感慨了一句:“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官家,殿前司指挥使高俅求见!”
“让他进来!”
宋钦宗将写好的东西用折子盖住,高俅就进来了:“臣殿前司指挥使高俅参见陛下!”
“陛下,禁军诸营主将身着战甲全部于酉时三刻从南门进入蔡京府。”
宋钦宗听完,双眼微眯。
如此明目张胆地召集各军主将入府分明是在向皇帝示威,禁军是我的,我能掌控。
否则,军中事务在军营处理即可,何必前往私人府邸。
“陛下,需要臣去探查一下他们商议何事吗?”
“你在教朕做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