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李世民登基称帝。】
【李世民刚刚登基之后,就开始大封群臣。】
【首先自然是李承乾,虽然李承乾才八岁,但是在政变过程中,李承乾十分积极,不仅说服了李靖加入秦王阵营,还率领家丁,顶住了薛万彻的进攻,保护了秦王府的家眷。】
【李世民直接将李承乾封为太子,并且询问李承乾还想要什么?自己尽数可以答应。】
【李承乾却只是摇了摇头,说道:“孩儿只希望父皇以后能答应孩儿一个要求,其他别无所求。”】
【李世民哈哈一笑,十分豪爽的应下了此事。】
【随后,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李靖为兵部尚书,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尉迟恭为右武候大将军,苏定方为左武候大将军,秦琼为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侯君集为左卫将军...】
【对于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和尉迟恭为超一等功臣,房玄龄,杜如晦,苏定方和李靖等都是一等功臣。】
【李世民没有亏待这些跟自己生死与共的忠臣,将他们全部填充进朝堂,位居朝堂高位。】
【只是李世民的高兴,并没有持续多久。】
【这边刚刚登基,突厥就率军南下,打算饮马渭水,趁火打劫。】
【二十万突厥骑兵,从泾州入寇,原本泾州是李元吉的防区,但是齐王被杀之后,泾州群龙无首。】
【突厥如入无人之境,烧杀抢掠,大唐损失极其惨重。】
【李世民听闻突厥趁虚而入,大惊失色,急忙让尉迟敬德担任泾州大总管,抵御突厥进攻。】
【尉迟敬德没有让李世民失望,抵达泾州之后,与突厥积极作战,一举击溃了突厥的左路大军,斩首一千余。】
【只是此次突厥入侵,兵分三路,主力乃是中路大军,共有将近二十万大军。】
【左路大军的崩溃,并不能影响突厥的继续南下。】
【眼看突厥即将抵达长安,李世民下令全军动员,任命李靖为长安大都督,总管长安内外,准备与突厥决一死战。】
【八月十一日,突厥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
【长安戒严,人心惶惶。】
【朝堂之上,李世民正在和群臣讨论,接下来的行动。】
【“草原十八部,陈兵渭水,这次诸位,有什么良策吗?”】
【作为武将,尉迟敬德,秦琼以及程咬金力主决战。】
【“陛下,突厥背弃盟约,率军南下,欺我大唐无人。”】
【“对付这种人,只有一个字,打!!”】
【“陛下,发兵吧!”】
【李承乾身为太子,自然有旁听之权,听到秦琼的话后,大声赞道:“好。”】
【“父皇,汉武帝曾言,异族,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如果不把他们打服,他们绝不会轻易退兵的。”】
【就连兵部尚书,大唐军神李靖都是义愤填膺,站出来谏言道:“草原十八部毫无信用,大唐目前的兵力,足以与之抗衡!”】
【“解决十八部,否则,大唐将会被这群毫无信用之人,骚然的永无宁日!”】
【眼见李靖都如此说,李世民有些意动,然而房玄龄却劝道:“陛下,不可轻举妄动。”】
【“如今陛下刚刚登基,朝政不稳,内忧更甚。”】
【“且多年征战,大唐如今国库空虚,实在不是打大仗的最佳时机。”】
【“我大唐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如今突厥国力强盛,若是与之交战,恐怕胜负难料。”】
【“不如暂且忍耐,待几年后,大唐国力恢复,卧薪尝胆,定能一举解决草原十八部。”】
【李靖却是很有信心的说道:“以如今大唐的兵力,我有信心一举解决草原十八部,我愿以头担保!”】
【房玄龄仍旧满脸担忧,说道:“我相信李大人的能力,但是如果未能一举解决呢?”】
【李靖顿时语塞,战场瞬息万变,如果发生了什么意外,谁也不能保证,就一定可以击溃突厥,击杀颉利可汗。】
【李世民在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玄龄说的有理。”】
【“现在不赌,未必输,未来再赌,必定赢!”】
【“既然如此,那朕就退一步,未来再跟颉利好好算算今天这笔账!”】
【李世民下定决心后,最终决定,此次仍旧与和谈为主。】
【在李靖的安排下,唐军设置疑兵之计,将长安的百姓,动员数万人,穿上军服,以壮声势。】
【李世民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来到了渭水边上,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
【不久之后,唐军赶至李世民身后,颉利可汗见到唐军军容大盛,由此不敢轻举妄动。】
【两日后,八月三十日,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斩白马盟誓。】
【盟誓过程中,李承乾静静的站在渭水河畔,死死的盯着颉利可汗,将此人牢牢的记在了脑海之中。】
【李世民和李承乾父子俩,都将渭水之盟视为渭水之耻,两父子下定决心,一定要报此血仇,一雪前耻。】
...
河北,武邑县。
“夫君,你被封为左武候大将军了!!”
苏氏看到苏定方被封为大将军,高兴的难以自已,抱着苏定方的胳膊,大声朝苏定方说道。
然而,苏定方却毫无反应,只是眼神紧紧的盯着光幕之中,那个正在盟誓的颉利可汗。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