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啸天负手立于窗前,望着窗外萧瑟的秋景,心中却如同这天气一般阴沉。
林十一的武功路数,绝非寻常将领可比,更像是宫中秘传的招式。
制服她并不难,难的是这背后的含义。
太子萧景明,一直视自己为眼中钉,肉中刺,此次事件,他绝不可能置身事外。
林啸天深知,在朝堂之上,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他必须谨慎行事,在掌握确凿证据之前,不能打草惊蛇。
他需要一个可靠的人去探查此事,而吕布,勇猛过人,忠心耿耿,是不二人选。
“奉先,”林啸天唤来吕布,“你即刻动身,秘密调查林十一的背景,以及她此次行动的目的。切记,不可暴露身份,万事小心。”
吕布领命而去,林啸天则继续思索着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林十一的出现太过蹊跷,她孤身一人前来,究竟是为了刺杀自己,还是另有目的?
如果是刺杀,为何武功如此高强却最终选择束手就擒?
如果不是,那她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这一切都像一团迷雾,笼罩在林啸天心头。
几日后,吕布带回了调查结果。
他乔装打扮,混迹于市井之中,从一些江湖人士口中打探到,林十一的确与太子身边的亲信有过接触,而且时间就在她前来“行刺”之前不久。
这几乎可以确定,林十一的行动,是受太子指使。
太子此举,意图何在?
林啸天反复思量,如果太子真的想要除掉自己,派一个武功高强的刺客前来暗杀,岂不是更加稳妥?
为何要如此大张旗鼓,甚至不惜暴露自己的意图?
除非,他另有目的。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来报:“将军,太子派人送来一封信。”
林啸天接过信,展开一看,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信中,太子以强硬的语气指责他私自训练军队,意图谋反,要求他立刻解散军队,否则将面临朝廷的制裁。
林啸天将信揉成一团,冷笑一声。
这分明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太子这是在逼他造反!
他训练军队,是为了保家卫国,从未有过谋反之心。
而太子,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来陷害他,其用心之险恶,昭然若揭。
他需要时间,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
他需要弄清楚太子的真正目的,以及他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势力在支持。
沉思片刻,林啸天他必须主动出击,才能掌握局势。
他唤来一名亲兵,吩咐道:“去,将各位将军和和军师都请来,我有要事相商。”
一场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林啸天面色凝重,他环顾着帐中众人,这些都是跟随他多年的心腹,忠诚与否无需置疑。
太子此举,分明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他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否则,一旦朝廷大军压境,后果不堪设想。
老谋士陈平和率先打破沉默,他捋着长须,缓缓说道:“将军,太子此举,意在必得。他深知你手握重兵,功高震主,此次定是蓄谋已久。”陈平分析,太子必然在朝廷中早已埋下眼线,散播不利于林啸天的谣言,营造一种林啸天拥兵自重,意图谋反的假象。
如今上书请兵,不过是最后一步棋。
另一位将领李勇也附和道:“陈先生所言极是!太子此举,用心险恶。我们必须有所防备。”他认为,太子一定是抓住了他们什么把柄,或者捏造了某些罪名,才能如此迅速地说服朝廷出兵。
他们必须尽快查清太子手中究竟掌握了多少证据,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反击。
林啸天听完众人的分析,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他深知,太子此举并非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
他判断,太子之所以敢如此明目张胆地陷害他,一定是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足以让他身败名裂。
而朝廷,也必然受到了太子的影响,对他产生了猜忌。
如今之计,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起兵反抗,与朝廷对抗;二是主动示弱,寻求和解。
起兵反抗,胜算渺茫。
朝廷大军实力雄厚,一旦开战,必然是一场血战,胜负难料。
即使侥幸获胜,也会元气大伤,得不偿失。
而主动示弱,虽然可以暂时保全实力,但却会让太子更加嚣张,日后必将变本加厉。
林啸天陷入了沉思。
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抉择,否则,一旦朝廷大军兵临城下,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就在这时,一名斥候匆匆来报,打断了林啸天的思绪。
“报!将军,太子已经向朝廷上书,请求派大军来围剿我们!”
斥候的话如同晴天霹雳,在帐中炸响。
众人皆是一惊,脸色变得煞白。
林啸天虽然早有预料,但当消息真正传来时,内心还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他强压下心中的震惊,故作镇定地问道:“朝廷可有回应?”
斥候战战兢兢地回答:“回将军,朝廷已经下旨,命兵部尚书率领十万大军,即刻前来围剿!”
十万大军!
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林啸天麾下虽然也有精兵强将,但与朝廷的十万大军相比,仍然显得势单力薄。
他知道,一场生死攸关的恶战,即将到来。
林啸天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
他环视帐中众人
他必须带领他们,冲破这重重包围,杀出一条血路!
夜幕降临,军帐中灯火通明。
林啸天独自一人站在地图前,凝视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
他手中的毛笔,在沙盘上轻轻滑动,仿佛在勾勒着未来战争的走向。
他的眉头紧锁,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究竟会将他带向何方?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