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纠结的唐皇,旁观的太子
听到李世民这第一句话,李承乾微微一愣,差点误以为李世民这是为了长孙皇后难得道歉一次呢。
可突然。
李世民后面几句话就让他收回这一点点幻想!
“从前,长孙皇后跟朕提过,大唐之南,有过名为安南,其地肥沃胜过大唐,其物丰富更是神异。”
“其中之一,就是这种名为大米的神奇粮食,美味可口,果腹更强,无论作为军粮还是民用,都是一等一的厉害。”
“唯一可惜的就是,每亩产量实在太低,多则1到2百斤,少则几十斤。”
“因此,冲着这个大米,朕可以宽恕承乾你刚刚的狂悖言论,开个价,朕给你钱,你这就返回东宫,不要让自己难堪!”
说出这话的时候,李世民的眼神,从一开始的冰冷到柔和再到冰冷,前后不到半刻钟。
而他转身返回龙椅的举动,更是说明,他绝对不相信这种大米是太子李承乾自己得来的。
因而,这才打算用金银替换,也让李承乾彻底死心。
这话一出。
众人果然再次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
“父皇英明,太子殿下虽然有点孝心,但是不多,有钱不好好读书反而靠着外人买来什么大米充数,呵呵呵。”
魏王李泰总是三个皇子里面最喜欢第一个出头,尤其,看到可以打压太子的机会,一点不放过。
那表情仿佛在说。
你李承乾本就势力最弱,空有名头,花了大价钱买了区区几百斤大米就想让父皇回头,未免太天真?
……
“太子皇兄的孝心还是不错的,只可惜,似乎用错地方,那安南自秦朝和中原时战时合,岂可不检验就上供这,这叫什么大米来着。当然,本王绝不是认为太子有意毒害父皇。”
吴王李恪这种聪明劲,一半来自李家,平时比较冷静,可另一半就来自隋炀帝杨广,比如这时候就显得说话有些画蛇添足。
虽然他再三否认不是攻击李承乾。
但这话,哪怕三岁小孩都听得出来,分明就是打算误导李世民嘛!
……
“还是隐忍,还是低调,李泰鲁莽,李恪自负,至于太子李承乾,这次表现的确匪夷所思,却也差点让父皇改变想法,本王始终坚持如一,等你们三家都完了,太子之位还是我的。”
都这时候了,晋王李治还是选择闭口不谈。
既不提李承乾的确有点孝心,不远万里送来大米,也不提刚刚提及的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三个誓言。
他的这份少年老成的功力,让长孙无忌等人更加亲睐,自然也是跟着沉默!
……
与此同时。
诸多大臣们的反应也是很有意思。
由于李世民没有否定这种神物粮食大米的好处,他们无法诋毁李承乾,但也因为三个皇子前面二人发言,他们只得跟风,偷偷说李承乾或有歹心。
只不过,这时候攻击李承乾的言论,却是比一开始少了太多。
以至于李承乾根本懒得搭理。
而这时候,龙椅之上的李世民却是再次提及金银换米。
“太子!”
“朕容许你太多次,这次,鉴于当年答应长孙皇后的事,特此不跟你计较太多,但你也休想得寸进尺。”
“这个大米,到底多少金银买来,朕一倍赔你,你若觉得不足,那就两倍,三倍……十倍!”
“一句话,今日皇子文武会你是万万没有资格留下。”
“要么你自己滚回东宫,要不然,朕的玄甲军……”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偏见真的太深了。
哪怕有了“民以食为天”那个誓言,加上他亲自品尝大米的好处,居然也没法扭转,反而加重猜忌。
这一下子也让李承乾对他最后一点点幻想破灭!
“本太子的好父皇啊,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你都不珍惜,反而真以为这些大米是什么安南买来的?”
“不得不说,原主委屈而死真是太窝囊,但现在,也该让本太子继续怒怼,继续反击,继续问个究竟。”
“他李世民是大唐皇帝不假,可本太子还是大唐储君呢!”
心下如此一想后,李承乾将心中最后一点点对李世民这个“父皇”的善意,彻底放下。
对他来说,眼下无非三大步骤,替原主,也替自己找回公道,赢得该拥有的。
最远的一步就是如法炮制,光明正大拿下长安城,成为李二第二。
让李世民彻底震惊!
中间一步就是靠着自己的先知先觉和系统辅助,尽快壮大众人眼里那个空虚的东宫。
迟早种出最好的粮食,练出最强的兵马,打造最厉害的军队,培养最神勇的大将。
而当下一步,不是别的,则是哪怕参加不了皇子文武会,却也要以太子身份,旁听一二,更多打卡。
于是。
不等李世民真的派出玄甲军轰走自己,李承乾再次拿出太子身份,以观众的姿态就此坐在三个皇子身后。
这一刻,龙椅之上的李世民虽然皱眉,不喜欢李承乾这样,但他心中也有几分纠结。
一方面是不敢真的公开偏心太多。
另一方面也是此前李承乾提及的长孙皇后让他有所触动。
最终。
竟然默许!
一看如此,王德马上上前,宣布本次皇子文武会的两场比赛内容,以及后面第三场的预计方式。
而下方众人却是不再理会李承乾,而是一个个专心聆听,唯恐错过!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日于宣政殿举办皇子文武会,前面两场考校魏王李泰,吴王李恪,晋王李治,还有其他非太子的皇子们的文武功课。”
“第一场,文斗。”
“第二场,武斗。”
王德拿出圣旨的瞬间,除了李承乾面色不改之外,其他人无不纷纷看向上方,也对各家支持的皇子,大为期许,各种厚望。
“今日上午,开始第一场文斗。”
“有请诸位皇子出列。”
“本场文斗,不许交头接耳,不许旁人帮忙,更不许中途出恭,只可一个时辰之内答完各自试卷。”
“其中,魏王李泰的题目和山川地理有关。”
“吴王李恪的题目和前朝教训有关。”
“而晋王李治的题目则是和《孝经》有关……”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