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三大皇子的评判分数
一听是念起自己的题目和回答,人群中,魏王李泰率先抬头挺胸,一脸傲然,仿佛认定自己必然满分。
而他的身后,礼部尚书王珪等人,跟着满心欢喜,各种期待。
有种最先接受李世民检阅的优越感。
原因倒也很简单。
其一,此前李世民赐给口谕,暗示这次题目就是和《括地志》有关,而《括地志》正是魏王李泰主管的文学馆所编。
李世民既然有此一举,必然会对李泰额外加分。
没道理坑了他!
其二,则是魏王李泰除了人所共知鲁莽匹夫之勇之外,文化素养其实也不算太低。
再加上礼部尚书王珪乃是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各种悉心教导之下,也就让魏王李泰应付区区一个文斗,不在话下,他不拿第一名,难道是李恪,李治,或者李承乾?
“父皇啊父皇,您选择儿臣替代李承乾那是最正确的,如今这个文武会就是最佳时机啊。”
“文斗本王第一没有悬念。”
“武斗?哼哼,不是本王吹嘘,我们父子五人里面,本王武功最高,甚至拿去和将军对比,也是一流高手!”
魏王李泰满脸自信,绝不以为自己还有第二个可能性。
而这时,王德却是继续念了下去,也让众人无不屏息凝神,各种静听。
“魏王李泰回答:隋朝文帝以长安为都,的确符合秦汉风水大势,先天就有皇气,加上后天努力耕耘,粮食丰收,兵甲齐备,自然无往不利。”
“到了炀帝时期,迁都洛阳,看似借助中原最中的洛阳而繁华超过文帝,实则一损祖宗庇护,二损先皇照拂,三损人心民心,故而迅速败亡。”
“按照《括地志》所说,长安自西周而微,到秦汉为起,到隋朝为兴,至本朝才盛,隋文帝杨坚顺应天道,隋炀帝杨广忤逆天道,两者一胜一败,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轰隆!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惊讶,忍不住大赞魏王李泰回答的非常之好啊。
既直接回答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两人定都不错,导致国运不同,也间接引用西周,秦朝,西汉,东汉,四朝典故。
更是趁此机会,拍了一下当年坚持大唐定都长安的李世民的马屁,无声无息,完美之极。
一瞬间,无数人夸赞!
“魏王有德有智有理有情啊!”
“不愧是老夫亲自教导的皇子。”
“哈哈哈!”
礼部尚书王珪作为魏王李泰第一铁杆亲信加老师,不出意外,带头赞颂,也带起魏王党朝臣们的不断恭维。
甚至,就连吴王李恪的死党,晋王李治的亲信,也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回答堪称满分。
至于三个主裁判,长孙无忌,房玄龄,王珪,还有十个次裁判,魏征,李孝恭,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刘弘基,张亮,程知节,李勣等人,也很快做出评判。
根据大唐的规矩,评分一共为零分到九分,比九分更高的就是十分也即是满分。
因而结果出现的很快。
“主裁判王珪,评判魏王李泰本次文斗回答……满分!”
“主裁判长孙无忌,评判魏王李泰本次文斗回答……九分!”
“主裁判房玄龄,评判魏王李泰本次文斗回答……九分!”
眼看十三个裁判相继给了分数,王德面色沉静念了出来。
“其他十个次裁判,一致评判魏王李泰本次文斗回答……满分!”
一听这话,魏王李泰那群人更加嚣张跋扈了。
而这时,龙椅之上的李世民也是满意非常,忘记刚刚那点不快,也给魏王李泰打了一个满分。
于是。
最终魏王李泰获得9.85分的极高分数!
魏王党狂喜莫名!
……
“第二位,吴王李泰,题目是总结隋朝败亡最根本原因,以及我大唐以区区并州之力,问鼎天下的最成功原因。”
“此题目核心在于对比两个朝代的兴衰,既要客观现实,又要彰显本朝文臣武将,先皇和陛下的文成武德。”
“吴王李恪身兼隋炀帝和陛下血脉,平时用功无数,这次文斗回答同样十分精彩。”
和此前的魏王李泰一样,一看王德开始念起吴王李恪的题目和回答,吴王李恪本人,以及明着的死党房遗爱,暗中的靠山房玄龄等人。
全部兴奋。
全员自信。
“吴王李恪回答:隋朝之败亡,最根本原因在于隋文帝勤俭节约,爱民如子,而隋炀帝三征高丽,暴虐无道。”
“我大唐之成功,最根本原因在于陛下年少热血,先皇善于纳谏,文臣出谋,武将拼死,四海归一,天下归心。”
“按照吴王李恪所说,天不生陛下,万古如长夜,大唐崛起乃是天命注定之事,也将必然千秋万代!”
轰隆!
这话一说,众人再次惊喜,看不出吴王李恪虽然还是隋炀帝杨广的外孙,但学问做的非常不错,也敢客观总结。
这个回答虽然略带几分马屁嫌疑,但整体而言,也算是回答得相当不错。
既符合数十年来的历史事实,也让李世民的功德更加凸显,不说别的,就这份孝心,没几个人能比啊。
“吴王队陛下之心天地可鉴啊!”
房遗爱见机得早,马上出来,替吴王李恪各种拉票,各种称颂。
眼看如此,三个主裁判和十个次裁判,以及龙椅之上的李世民,各自给出评判。
的确比魏王李泰少了一些。
但同样很高!
“三个主裁判,分别评判吴王李恪本次文斗回答……九分,八分,满分!”
“其他十个次裁判,一致评判吴王李恪本次文斗回答……八分!”
“陛下给出评判……九分!”
随着王德这话一说,众人飞速计算下来,很快,就得知吴王李恪最终分数。
赫然就是8.28分的很高分数!
虽然这分数距离魏王李泰差了一个等级,但却也算是吴王李恪天生血脉被大唐臣子看不起之下,一个很不错的结果。
因而他们照样大喜!
……
“第三位,晋王李治,题目是……”
随着王德再次念出和第三个皇子,晋王李治相关的题目和回答,众人再度专心致志,各种等待。
虽然晋王李治名声最为低调。
却不可小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