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仔安置妥当后……
李二满意地看着这个精心设计的圈栏,心中暗想:若此事成功,百姓能吃到更便宜的猪肉,那我李世民的名字定然会镌刻在史册之上。想到这里,他突发奇想,“这养猪圈栏真不错,朕决定在皇城内也建一个!”
此言一出,杜如晦、房玄龄以及李靖三人皆瞠目结舌。“陛下,您是说要在皇宫里建造养猪圈栏?”他们纷纷提出异议,认为此举可能会引起清流文人的非议和批评。
然而,李二对此态度坚决,眉宇间透露出一丝不悦:“就这么定了,即便有清流物议,等猪养大见效了,自然就消停了。不仅如此,还要按照民间方法,在皇城里建个养羊圈栏,到时候高下立现,看谁还敢议论!”他深知那些所谓的“清流”多出身世家大族,对新生事物往往持保守批判的态度,但他坚信只要养猪之法成功,便可直接用事实打脸这些质疑者。
尽管房玄龄和李靖对此举感到不可思议,但见李二如此坚持,两人也只能作罢。他们交换眼神,心中纳闷为何陛下对养猪之法如此确信无疑?于是,两人一同看向杜如晦寻求答案。
杜如晦表情微妙地笑了笑,回应道:“具体是什么人,现在我还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人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大才。”
房玄龄和李靖听闻此言更加困惑,显然杜如晦知道一些内情,但他们也只能暂且接受,毕竟如果养猪之法真的奏效,那么一切反对的声音都将变得苍白无力。
随后,李二询问起锻铁之事的进展。杜如晦回复已将此事交由工部处理,召集了长安附近二十名顶尖铁匠研究李长歌所授的锻铁秘籍,目前正待命于工部。不过,他犹豫了一下,补充道:“只是……”
李二立刻意识到杜如晦欲言又止的原因——经费问题。“你是说,更换几万套玄甲军的甲胄兵器需要巨额开支?”
杜如晦点头,默认了这一难题。
制作军备所需的钱财,终究来源于百姓缴纳的税赋,大规模换装必然加重百姓负担。
杜如晦的意思很明确,如此巨大的开销恐怕难以从现有的财政中匀出。
李二思索片刻后,坚定地表示:“克明,此事还是要办。”
这让杜如晦颇为惊讶,毕竟李二是出了名的体恤民生,如此大规模的军事投入,意味着百姓的税负将会显著增加,这对于一些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这等事,如果是李元吉、李建成等人在位,或许会认为无需多虑,只要相信百姓能够咬牙坚持即可。可李二对待民生问题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对此感到有些纠结和为难。虽然身为兵部尚书的他也深知强化军备的重要性,但如果要让大唐江山稳固,就不能不顾及百姓福祉,任意加重税赋。
此刻,房玄龄与李靖两位朝廷重臣也察觉到了他们的谈话内容,房玄龄率先发问:“陛下恕臣直言,您这是打算做什么大事?”
李二坦诚相告,近日得到了一套锻造秘法,有意打造一批全新的甲胄兵器,但国库资源有限,若想让五万之众的玄甲军全部更换装备,无疑是个巨大的财政挑战。
房玄龄听罢,转头看向杜如晦,寻求进一步的信息。李靖作为将领,对军队的武器装备同样关心,屏息静听杜如晦详细解说李二的计划——为所有玄甲军士兵换上更加强力的新式甲胄和刀剑。
房玄龄与李靖听完后再次震惊,“所有玄甲军?总数至少五万,全数更换?如此庞大的开销,恐怕难以承受吧,陛下,此事是否可以徐徐图之,逐步进行?”
李靖也严肃地向李二进言:“陛下的确深谙兵家之道,人心向背与战略谋算才是根本。您曾是沙场老将,怎会突然依赖兵器优劣来定胜负呢?况且,玄甲军现有的兵器甲胄已属天下一流,为何还要耗费巨资更换?”
李靖了解李二素来理智,因此直接提出了自己的疑虑。而李二本想提及猎刀之事以证明新锻造术的威力,但他意识到仅凭言语很难让二人信服。于是,他决定用实际行动来展示新锻造术的神奇之处。
“药师,把你的佩剑借朕一用。”此时他们身处长安街角,虽远离皇城宫廷,但身为护驾将军的李靖自然随身携带佩剑。李靖不解其意,但还是遵命解下佩剑交给李二。
李二接过李靖那把略带锈迹且布满划痕的老将之剑,询问其品质如何。李靖回答说此剑陪伴自己已有近四十年,从未出现卷刃或缺口等问题,乃是一位老师傅精心打造的精品之作。李二微微点头,随后语气郑重地说:“药师,今日朕可要对不住你了。”
李靖愈发困惑,不明所以,而杜如晦似乎已经明白李二的意图,同情地看着李靖……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