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歌只当这几人打着如意算盘,想要借助土豆和红薯的高产特性谋取私利。
但他心知肚明,突厥势力正在不断壮大,边境防守本就十分艰难。土豆因其易于种植和保存或许还好处理,但红薯这种能长期储存且产量惊人的作物绝对不能随意流通出去。一旦神州大地上的士绅贵族囤积了红薯,而突厥通过土豆增强军事实力,届时内外失衡,天下必将大乱。毕竟自己身处幽州,这里是抗击突厥的第一线,怎么能够将自身的安危置于不顾?
李长歌的一席话让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三人眼中闪烁出钦佩之色,他们意识到眼前的青年不仅才智出众,更有着高尚的品德与远见卓识,颇有尧舜之风范。
魏征作为朝廷中的资深谏诤者,素来以坚持真理、追求透彻闻名,他并未就此罢休,而是继续追问道:“那么公子认为,红薯与土豆应当如何推广,才能既利于国家又造福百姓呢?”
李长歌饮了一口饮料,察觉到对方并非只是想从他这里套取利益,而是真心希望将这些农作物用于国计民生,便也缓和了态度,娓娓道来:“就像韩非子提出的法治理念,很多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比如疆域的扩张、军事的胜利,甚至于国家的富饶进步,对于英雄来说可以成就一番霸业,对于君子则可以保身固家;然而落到某些不幸的政权手中,却可能导致国破家亡。”
李长歌所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邃的哲理。尽管他没有直接举出宋代的例子——金国归还燕云十六州后不久北宋即遭遇变故——但他的比喻足以说明,任何强大的资源或技术都需要恰当的方式去管理和利用,否则极有可能成为覆灭的隐患。
“哦?这又如何说起?怎么滴好事还能变坏事?”
李长歌微微一笑,端起茶盏,轻轻吹拂着茶水上的浮沫,缓缓说道:“当然有可能。以智伯为例,他在晋国的时候,封地广大,权势滔天,看似风光无限。但当生死存亡的时刻来临时,身边的人却纷纷反水。这就是胜利背后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再来看韩非子的法术,在秦代使用时,百姓怨声载道,称之为暴秦。但同样的法术在诸葛亮手中运用时,却没有引发像秦代那样的动荡。这是因为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手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同样的道理,如果将赵高和李斯的法术交给我处理世家问题,那么结果肯定与诸葛亮不同。所以在确定当今陛下究竟如何处理世家问题之前,我确实不敢轻易献策。”
李长歌说完这番话,便自顾自地品起茶来。一时间,屋内的气氛变得有些凝重。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和李二都被李长歌的话深深吸引住了。他们发现这孩子虽然年轻,但目光却极为老辣,思考问题比当朝所有大臣都要深远。
魏征等人感到一阵寒意袭来。如果不是李长歌提醒他们,他们可能永远都无法意识到这个问题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而且李长歌的论述简短而有力,引经据典,令人不得不信服。
魏征深吸一口气,问道:“公子,既然如此,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世家问题呢?”
李长歌放下茶盏,微笑着说道:“方法很简单。打不过就加入。世家要搞什么,你们就提前搞什么。这样既能了解其中的利弊,又能掌握主动权。”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他们没想到李长歌会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案。但仔细一想,这确实是一种可行的策略。既然无法避免与世家对抗,那么不如提前布局,掌握先机。这样一来,无论世家采取何种行动,他们都能从容应对。
李长歌接着解释道:“世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脉。如果我们能够提前布局,与世家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运作方式,那么在应对世家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魏征等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意识到李长歌提出的策略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极具战略眼光。
魏征、李二,以及房玄龄与杜如晦四人,此刻正聚精会神地凝视着李长歌。这位年轻的公子,此时的表情竟如小学生初次踏入庄严的学堂,既充满敬畏又略带紧张。面对李长歌,他们仿佛在直面一个复杂而深邃的世界,高不可攀,深不可测。
李长歌悠然自得地喝了一口柠檬汁,轻轻哈了口气,对身边的丫鬟棉儿吩咐道:“棉儿,这柠檬汁大家也该喝腻了吧,换上一壶好茶。”
棉儿恭敬应答:“是,公子。”
随后,他转过头来,继续向众人阐述他的策略。
“这群人,多半意图囤积居奇,借此大发横财。对此,我们先不动声色地小规模推广红薯干,同时对外放出消息,朝廷即将对突厥采取犁庭扫穴的行动,彻底荡平这个抢劫成性的团伙。在此期间,我们要大量储备红薯干。这样一来,很快所有人都会误以为朝廷即将大举用兵。”
李长歌嘴角勾勒出一抹冷冽而狡黠的笑容,接着说:“战争虽非善事,但这些世家大族却未必这么想。他们一旦得知朝廷要打仗,只会急切地跟风抢购红薯干,因为他们明白,朝廷征收的红薯干是不会重新流入市场的,毕竟战时需要。待他们不惜重金囤积之后,朝廷再一举投放海量的红薯干,将市场价格瞬间打压到底。他们或许以十两黄金一斤的价格买入,届时我们逼迫他们五文钱一斤贱卖,让他们亏到血本无归!”
就在李长歌话音刚落之际,魏征等人再次陷入了瞠目结舌的状态,刚刚从上一个震撼中恢复过来,如今又是一身冷汗。他们心中油然生出一股寒意,却又不得不佩服李长歌的智谋之深远、手段之阴狠。一时间,在座的所有人,包括李二在内,都不禁庆幸自己当年政变之时,果断与世家划清界限,成为他们的对立面。
他们内心暗自感叹:倘若像李建成或高祖皇帝那样,和这群世家纠缠不清,一旦遭遇李长歌针对世家的雷霆手段,恐怕难逃厄运,甚至可能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太恐怖了,太牛逼了!
几乎在同一时刻,魏征等人心中亦泛起了另一层波澜。
他们意识到,尽管李长歌心机深沉,但他所思所虑皆是为了百姓福祉,这种胸怀天下、王者风范的表现,令人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若他能以此种心态治理国家,必将成为天下万民之福,引领大唐走向繁荣昌盛的新纪元。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