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居然屠牛

换源:

  随着一阵忙碌,一道道佳肴被有序地摆上了餐桌。鱼儿鲜嫩肥美,虾仁晶莹剔透,它们都是从近处清澈河湾中新鲜捕捞上来的;而那切得薄如蝉翼的肉片,红白相间,光泽诱人,无不昭示着主人的用心与厨艺的高超。

为满足李二等人的期待,李长歌更是精心准备了土豆片、野生菌菇、玉米段和毛肚血旺等火锅必备食材,将这顿火锅宴打造得丰富多样。然而,在这一桌琳琅满目的美食之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却是一盘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匪夷所思的莲藕片。

要知道,此刻正值初春时分,按常理而言,莲藕这种夏秋季节才能采掘的水生植物断不可能出现在餐桌上。即便是皇家或是五姓七望这样的世家大族,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储备,冰块也只能保证食物保鲜至深秋时节。待到严冬降临,由于无法实现全年无缝低温冷藏,即便拥有再多冰块也是枉然。

因此,当众人看到这清脆雪白的莲藕片时,纷纷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这是……莲藕?”李二惊愕地问出声,声音里充满了疑惑与震惊。

“寒冬腊月,哪来的莲藕?”有人惊叹不已,怀疑是不是出现了什么异种作物。

满座皆惊,一片哗然。

面对此景,李长歌只是淡然一笑,他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不过是些莲藕罢了,你们不是都看到了我的冷藏库了吗?老方和老魏还没见识过,一会儿我带你们去看看。其实说起来,这真的不算什么难事,不过是些雕虫小技。”

在李长歌口中,利用硝石制冰以实现冷藏确实轻描淡写,但对于他这样一个掌握现代理工知识的人来说,这些的确算不上复杂技术。然而对于生活在古代的李二、房玄龄、杜如晦以及魏征等人来说,这样的技艺宛如天顶星科技般神秘莫测。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的惊讶与敬畏如同巨浪翻涌,一波接着一波。

如果说之前高产作物的出现还可能归因于偶然发现和细致观察的成果,那么眼前这违背自然规律的莲藕片,无疑是颠覆他们认知的一次神奇逆转。

“公子,您可否如实告诉我们,您是否真是天上真仙下凡?”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询问,言语间透露出对李长歌无比的敬仰与好奇。

“我们竟不知神仙驾临人间,如有失礼之处,请公子宽恕。”另一位宾客也感慨万分,语气诚惶诚恐。

“孩子,你……”

李长歌看着丫鬟们将一盘盘精致菜肴端上桌,正打算向杜如晦、房玄龄、魏征以及李二等人逐一介绍,却未曾料到他们突然集体陷入了愕然状态,口中蹦出的竟是一连串惊叹之语,仿佛见到了什么不可思议之事。

他不解地瞥了一眼那盘引人注目的莲藕片,自言自语道:“这不就是寻常的莲藕吗?并无特别之处,不过是附近本地所产,诸位为何如此激动?”话音刚落,魏征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站起身,对着李长歌深深施礼,声音庄重而决绝:“公子曾提及,欲借新兴产业之力动摇五姓七望及藩王根基,我心中原本存疑,但此刻,我信了。”

餐桌上瞬时陷入一片死寂,李二的心跳也随之加速。他意识到,这个儿子若真有颠覆之心,恐怕无人能敌!其智慧与手段实在太过超凡,令人惊惧又敬畏。

过了片刻,众人情绪稍缓,逐渐理解了魏征刚才的话。

他们明白,要让世家大族放弃土地投身新产业,必须要有足够诱人的利润空间。而李长歌所展示的制冰技术,无疑是极具暴利潜力的产业。不同于以往贵族们冬天储冰夏天使用的传统方式,占用大量空间且成本高昂,李长歌的制冰术只需一间坊舍就能实现室内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堪称真正的赚钱利器。

这一发现让在座的大臣们心潮澎湃,似乎预感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即将到来,也许它会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治世。这种期待带来的宽慰,使得这些常年肩负国家重任的大臣们内心的压力瞬间消减不少,开始放松心情欣赏起眼前的佳肴。

“公子,这是何物?”当目光转至另一道菜时,有人发问。

眼前奇特的食材卖相独特,让人一时无法辨识。

“莫非是虫子?”疑惑声此起彼伏。

李长歌听闻不禁失笑,解释道:“这是毛肚。”

在场众人对“毛肚”这个名词依然陌生。

“毛肚是什么东西?”、“从未听说过,亩产量如何?”

问题接踵而来……

李长歌笑着澄清:“这不是种出来的,而是牛胃的一部分。”

众人一听,面露困惑,继而惊讶,“牛胃?耕牛身上的?”宰杀耕牛在大唐可是重罪,因为耕牛对于农户而言如同生命线,没有耕牛就意味着来年可能面临饥荒。

长孙皇后也关切地看向李二,显然她深知耕牛在民间的重要性,生怕因此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在大唐的律法中,不论你腰缠万贯还是权势显赫,一旦有人买耕牛来宰杀食用,百姓眼中所见的就是豪门奢靡、无视民生疾苦,这无疑会激起公愤。而农户家若擅自宰杀自家耕牛,则会被邻里视为自断生计,大家会纷纷劝说制止。因此,唐律对此严惩不贷,毫无通融余地。

此刻,李长歌的一席话令李二及众臣脸色陡变。他们作为大唐的君臣,平日里言行举止皆为天下楷模,若在此时公然违反禁令,哪怕身份再尊贵,也会引发轩然大波,有损皇室形象与朝廷威信。

长孙皇后更是忧心忡忡,生怕李长歌一时冲动,导致父子之间产生矛盾。

李长歌微微摆手,澄清道:“诸位误会了,我怎会去宰杀耕牛?这毛肚是村子里老陈家的牛撞死所得。”

原来,在边关重镇幽州,突厥兵马时常骚扰,老陈家的耕牛不幸被惊吓撞死。

听闻此言,李二等人松了口气,但紧接着又为老陈家失去耕牛的生活忧虑起来。

李二轻声叹息:“老陈家少了一头耕牛,日后生活如何维持?”

此时正忙于查看厨房情况的李长歌并未留意到李二的担忧,随口回应:“日子还是一样过啊,正好借这个机会,大伙儿名正言顺地品尝一次牛肉,老陈就办了个全牛宴,请全村人一起吃饭。这下水本来是要丢弃的,我就要了过来。”

李长歌的话音刚落,众人再次陷入沉思,面面相觑。要知道,这个位于幽州城北的小村子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经常遭受突厥兵马侵扰,竟能在这般艰苦环境下过得如此滋润,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村民们居然能奢侈地举办全牛宴,这背后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然超出想象。

所有人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李长歌。

恍然大悟之际,他们明白了其中的关键:这个小村子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生活条件,全赖于李长歌的存在。他的智慧和才略,犹如一尊活神仙,带动着整个村子走向繁荣富强,让村民的日子如腾飞一般蒸蒸日上……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