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接着透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由于采用了李长歌提出的造纸技术革新方案,他们只耗费了寻常造纸坊不到十分之一的成本,却能产出比平常工坊多三四倍的纸张,这意味着生产效率提升了几十倍!
李长歌听闻此言,虽对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的事实震惊不已。要知道,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确实力度惊人,而李世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工业化生产的精髓,仿佛是亲自听了李长歌讲述一般,这让李长歌觉得难以置信。
当得知纸价也随之暴涨几十倍后,李长歌计算了一下利润空间,不禁脱口而出:“卧槽,你们的利润……岂不是几千倍?!”他终于明白为何李二、房玄龄等人个个喜形于色,原来是因为他们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财富爆发期。
这种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并巧妙利用世家炒作纸价之机的商业策略,无疑是对传统手工作坊的一场降维打击,更甚者,可以形容为对手主动送人头,任由工业化生产如割韭菜般收割暴利。
李长歌询问他们是以什么价格出货时,不禁回想起前世那些企业间的残酷竞争——为了实现垄断,不惜赔本降价互相消耗,直到熬死竞争对手后再随意涨价牟取暴利。而现在,李二他们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几十倍,显然他们拥有了极强的定价优势。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那些世家恐怕要面临巨大的危机吧?”李长歌同情地说道。
李二立刻赞同他的判断,放声大笑起来。
李二身为皇帝,与世家门阀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止,他自然在各大望族内部安插了眼线以获取情报。尽管这些世家戒备森严,一般的眼线只能了解到一些生活琐事,但即便是这些信息,也为李二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情报。例如,清河崔氏家族近期举行了一场持续一个多月的丧事,虽然灵堂已撤,但家中仍保持着哀悼氛围。而这恰恰成为李二、魏征等人今天如此开心的原因之一。
对于那些即将遭受大型企业低价铁拳重击的小型企业,李长歌深知其后果严重,不禁有些同情。然而想到这些世家长期以来对百姓生路的阻挠,他又淡然处之。
李长歌恍然大悟:“我明白了,陛下此次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慷慨地赠予我股份并邀请我入仕,看来确实收获颇丰啊!”
杜如晦听闻李长歌的感慨,也笑得开怀,“公子说得没错,陛下确实有远见卓识。此次陛下亲自下令设立造纸工业,所产纸张品质远超市面上各类名纸,而成本却只有原先的几分之一。因此我们决定将纸张价格定为原价的一半。”
李长歌听到这里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成本降低了三四十分之一,售价却是原价的一半,这意味着他们仍然能获取十几倍的利润空间,并且产品销量异常火爆。相比之下,那些世家控制下的纸坊,在炒作纸价的过程中将价格提高了近百倍,使得李二他们生产的纸张在市场价格上仅相当于对方的二百分之一。
这不仅意味着李二团队赚取了丰厚利润,还几乎垄断了销售市场,同时有效地打击了对手的造纸产业,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从莺儿汇报的情况来看,长安城内的百姓对此无不拍手称快。
魏征接着补充道:“如此一来,即便那些世家门阀降低纸张价格回到原来水平,也无法与老爷和朝廷开办的造纸工业相抗衡。除非他们选择亏本销售以求生存,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不出多长时间,清河崔氏等世家就不得不彻底告别造纸这一财源。”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纷纷点头赞同,李二更是乐不可支。
房玄龄转头看向李长歌,笑容满面地解释道:“现在公子应该明白了吧,如果换成你是陛下,面对这样的妙计良策和学识才智,你也会全力招揽此人吧?公子先别急着拒绝,拿着这三成股份好好考虑一下,每月就有五千多两白银的收益。正如古人所说,富贵若不展露于世,如同锦衣夜行般寂寞。只要公子愿意,长安城中随时都为你预留着重要职位!”
李长歌满脸戏谑地摇了摇头,心想着这真是世事难料。随便的一个点子竟然真把那些世家玩得团团转。
“不过,我再问个要紧的,那个神臂弓的设计图你们也交给陛下了吗?”
在他心中,比起造纸业的利润波动,神臂弓以及军队改制对他的生活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毕竟他现在就住在靠近油轴承的地方,突厥人时不时来劫掠一番,若是成千上万的大军压境,那可真是要命的事。就算日后移居长安,那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突厥兵马刚刚不久还兵临城下呢。
没想到老李听后朗声大笑:“如此神器,我们怎敢私藏?早早就呈给了陛下,并且如今已经开始批量制造神臂弓了!”
他得意洋洋地透露,“至今为止已造出三千把神臂弓,陛下更是特地下旨组建一支专门使用神臂弓的新营,调配了三千精锐士兵进行训练。”
李长歌听闻此言,顿时懵圈:“我去!我也就是闲着无聊画了个设计草图,你们居然把它送到陛下手上,而且还被采纳实施了!”他难以置信自己的随手之作竟有如此威力。
看到李长歌一脸茫然的样子,李二与李靖同声大笑起来。
这一日,在诸多繁杂事务得到妥善处理后,一切井然有序地步入正轨。
众人情绪高涨,李长歌也是心情放松,大快朵颐一番。
酒过三巡,魏征突然话锋一转:“公子正值青春年华,可曾有了婚约安排?”
此言一出,杜如晦、房玄龄乃至李靖三人脸色瞬间煞白,内心无不暗自盘算:“我家有女儿待字闺中……”
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李二抢断话题:“你看人家公子在家潜心修行,岂是操心婚约之时?公子是要做大事的人。”
既然陛下都这么说了,显然短期内李长歌将受到重用,大家只好按下心头热切,不再多言。
但紧接着,李二却又话锋一转:“不过,此事倒确实到了该考虑的时候了,公子年纪也不小了。我看不如由我亲自做媒,为公子挑选一位佳偶……”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