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斗琴激烈

换源:

  李长歌本已准备出手教训那个欺负棉儿的崔品玉,但未曾料到的是,来者并非挑衅者,而是上次见过的那位女子秦若婵。他原以为秦若婵会来找麻烦,却没想她竟是为了替棉儿出头而来。

音乐承载情感,李长歌凭借对琴音的理解和感知,洞察到台上的比拼实则各有千秋,故而决定静观其变。

此时,斗琴大赛的焦点集中在了棉儿与秦若婵两位少女身上。

棉儿在发现秦若婵的存在后,回想起她曾与公子有过冲突,如今又仗义相助,不由得有些愣神。

秦若婵对着棉儿微微一笑,似乎传达着一种善意。

棉儿虽感尴尬,但也明白比赛要继续进行。

两人展现出的琴艺确实高人一等,都受过顶级的训练。

尽管棉儿无法像崔品玉那样把琴音拉得震耳欲聋,但她对乐感的把握和表现力相当出色,在多轮比试中几乎无人能敌。眨眼间就到了十二轮,棉儿已经赢得了十几把琴,足以开一家琴行,然而她并未满足于此,此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而非仅仅为了赢取奖品。

尽管成绩斐然,棉儿依然保持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原因就在于秦若婵的存在。

红衣女子不仅仗义助阵,更展现了超群的琴艺,从基本功的扎实程度上就能看出是名师调教出来的。

台下的听众如痴如醉,许多懂琴的士子热烈讨论着各选手的优点与不足。

人群中,王福畴面带笑容,但他始终没有发表任何评论。

所有士子都知道,不到二十轮之后,之前的参赛者在王福畴眼中可能并不够资格点评。

作为当时最顶尖的大儒,他的眼界自然极高。但王福畴未言明的是,这种街头盛会能达到如此水准,已经让他感到非常惊喜。在他看来,棉儿与秦若婵虽然还不能与教坊司中的宗师级人物相提并论,但她们绝对称得上是一流琴师之列。

随着斗琴大赛进入二十轮,众多士子才恍然意识到,棉儿和秦若婵两位少女自始至终坚守在台上,未曾离席。她们的美貌与才华相互映衬,使得台下观众为之惊叹连连,欢呼声几乎达到了高潮。

此刻已近深夜,即便是一些对音律知之甚少的普通百姓也渐渐明白,这斗琴大会中,参赛者越往后出场,实力往往越强。能够坚持到二十轮而不被淘汰,足以证明棉儿和秦若婵的实力非同一般。

然而,在场的一些有识之士却看出了更深层次的情况。

尽管秦若婵近年来沉迷武艺修炼,体能过人,此时额头上也开始渗出汗珠,显露出一丝疲态。

她的几位闺中密友——杜家姐妹杜萱儿、杜莲儿,以及房玄龄的女儿茗儿,纷纷为她加油鼓劲。

与此同时,李长歌则关注到了棉儿的状态,只见她竭尽全力,每一曲都用上了所有的演奏技巧。相比之下,秦若婵虽看似略显疲倦,实则仍游刃有余地应对比赛。

李长歌轻轻摇了摇头,心中暗叹:看来棉儿已经到了极限,而秦若婵还留有余力。

为了帮棉儿一把,他决定适时出手相助……

他起身向台上走去……

此时,棉儿已倾尽全力,平生所学尽数展现。

而其他参赛者在见识到两位少女的实力后,纷纷意识到自己难以匹敌,开始退场。

楼上的长孙皇后、魏夫人以及房夫人等对琴艺有所造诣的贵妇们,也对棉儿和秦若婵的表现赞许有加。

“娘娘,您看这秦若婵姑娘与那位小姑娘最后谁能胜出?”

长孙皇后听后微笑着回应:“我们这里离得远,只能隐约听到些音律,不过琴艺讲究琴心合一。我看那小姑娘节奏已乱,恐怕不久就会出现破绽,届时音韵不稳,怕是会败下阵来,估计秦若婵姑娘能拔得头筹。”

房夫人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那个小姑娘也很不错,虽然穿着打扮普通,却有如此出众的琴艺。”

正说着,房夫人的女儿茗儿竟也上了台,紧接着杜家姐妹莲儿、萱儿相继登台,甚至连程家公子程处默也出现在人群中,众妇人不禁惊讶不已。

这些孩子虽看似顽皮捣蛋,但今日这样的盛会无疑是一个展示才华的好机会。古代士子除了科举之外,通过积累名声也是晋身朝廷的重要途径。一旦才名在外,朝廷往往都会主动延揽人才。因此,诸位夫人明知孩子们有些越矩,但内心深处也希望他们能在这样的场合脱颖而出,赢得关注和赞誉。

随着第21轮比试的到来,终于出现了几位实力强劲的竞争者

这些人或是出身名门望族,如长孙冲(长孙无忌之子)、李德謇(李靖之子)和尉迟宝琳(尉迟恭之子)等,他们一上台便恭敬地向王福畴行礼问好。

同时,还有来自城南各世家的子弟,虽然其中大部分较为纨绔,但也有一部分天才少年,他们的琴艺甚至超越了普通的读书人。

二十轮之后,竞争陡然变得白热化。

此刻,棉儿明显感觉到了力不从心……

此时,王福畴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名门之后的登场使得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他不时点头赞许,周围士子纷纷簇拥而上,向这位琴艺大师请教。

“王前辈,您看这次谁能摘得桂冠呢?”

“王前辈,尉迟家的公子是不是胜算很大?”

面对众人的询问,王福畴终于开口:“诸位有所不知,这些青年才俊看似个个才华横溢,但真正论起琴艺,恐怕大多不及那位小姑娘。”

众人听闻此言,皆是惊讶不已,有人质疑道:“可是,那小姑娘看上去有些力不从心啊。”

王福畴微微一笑,未作答话。

此时,跟随在他身后的年轻男子接过话题,正是秦琼之子、秦若婵的亲哥哥秦怀道。相较于在场的其他士子,秦怀道年纪稍长且见识更广博深厚。

“各位同窗学友虽各有千秋,但那位小姑娘的琴音婉转悠扬,虽然显露出体力疲乏,但她对曲调节奏的独特理解和驾驭能力,并非他人能及。”秦怀道的话语中充满了肯定与赞赏。

王福畴赞同地点了点头,似乎对他的话深感认同,但又觉得有补充之处。

在座的士子们听到秦怀道专业的解读后,都豁然开朗,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深知一把好琴价值不菲,在当今时代更是贵重,因此对于精通琴艺之人更加敬仰。

“怀道兄真是深藏不露,连琴艺也如此精湛!”

“唉,孔夫子提倡的六艺,我等未能掌握的技艺何止琴艺一项!今日受教,真可谓胜读十年书。”

正当大家感叹之时,有人好奇地问起了秦若婵姑娘的实力如何。

秦怀道略加思索后,谦逊却难掩自豪地说:“舍妹才疏学浅,不敢妄称大家,不过自九岁起便师从教坊司名师,虽不能登峰造极,但在琴艺上应是比那位姑娘略胜一筹。”

王福畴再次点头,脸上嘉许的笑容到达顶点。以培养出王勃的父亲王通的眼光来看,他对秦若婵的评价显然颇具分量。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