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国子监孔颖达

换源:

  贞观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公元640年3月17日)晴

天气逐渐变暖,这才几天的功夫,长安城已经到了二十度左右。

我身穿一袭青衫,手持折扇,漫步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也算是浮生半日闲。

“这长安城,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帝国的都城,果然繁华。”

“嘿,你说咱皇上今天怎么突然想起带咱来国子监了?”

旁边,李半夏一脸好奇地问道。

我瞥了他一眼,说道:“你问我我问谁去?不过话说回来,这国子监可是咱们大唐的最高学府,能够来这里讲学,可都是了不得的大儒啊!”

李半夏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向往之色,说道:“是啊,我一直都很向往国子监的学问,可惜我是女子,一直没有机会来这里学习。”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别灰心,咱们陛下眼界开阔,你有的是机会。说不定哪一天,皇上就让你也来国子监进修了呢!”

李半夏闻言,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说道:“承你吉言了!”

就在这时,我们前方出现了一群人。

为首的是一个身穿儒衫的老者,须发皆白,一脸威严。

在他的身后,则是一群年轻的儒生,一个个都昂首挺胸,意气风发。

“孔颖达孔祭酒来了!”李半夏一眼就认出了老者,连忙拉了拉我的衣袖,低声说道。

孔颖达?

我闻言,心中微微一惊。

这孔颖达可是大唐有名的儒学大家,曾担任过太子右庶子,兼任国子祭酒。

他编纂的《五经正义》更是被定为官学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没想到,今天居然在这里遇到了他!

“走,咱们过去打个招呼!”我拉着李半夏,就朝着孔颖达走去。

孔颖达一行人正往国子监里面走去,突然看到我们朝自己走来,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两位,不知有何贵干?”孔颖达身边的一个年轻儒生,上前一步,拱手问道。看来,他并不认识我和大名鼎鼎的李半夏。

我微微一笑,说道:“在下岳华年,这位是我朋友李半夏。久闻孔祭酒大名,如雷贯耳,今日特来拜见!”

“哦?原来是岳公子和李将军。”孔颖达闻言,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两位到来,实在是老夫的荣幸。不过,老夫今日有要事在身,不便多谈。不如改日再请两位公子来府上做客如何?”

我闻言,心中微微有些失望。

不过,孔颖达毕竟是大儒,能够请他到府上做客,也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于是,我连忙说道:“既然如此,那就不打扰孔祭酒了。改日一定登门拜访!”

孔颖达点了点头,说道:“好,老夫记住了。两位请便吧!”

说完,他便带着一行人,走进了国子监。

我和李半夏对视一眼,也转身离开了。

“没想到,这孔颖达还挺有架子的。”李半夏撇了撇嘴,说道。

我闻言,笑着说道:“人家可是大儒,有点架子也正常。不过,话说回来,这国子监里面,可都是咱们大唐未来的栋梁之才啊!”

李半夏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羡慕之色。

我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别灰心,我相信你将来一定也能够成为国之栋梁的!”

李半夏闻言,脸上露出了坚定的神色,说道:“嗯,我一定会努力的!”

就在这时,我突然想到了什么,说道:“对了,你不是一直都很向往国子监的学问吗?不如,我进去给你讲讲?”

“你?给我讲学问?”李半夏闻言,一脸惊讶地看着我。

不过,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说道:“那好吧,你就进去给我讲讲。不过,要是讲得不好,可别怪我不客气啊!”

我闻言,笑着说道:“你放心,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说完,我便迈步朝着国子监走去。

李半夏见状,也连忙跟了上来。

我们两人来到国子监门口,说明来意后,守门的小厮便进去通报了。

不一会儿,刚才那个年轻儒生就走了出来,说道:“两位,请跟我来。”

我和李半夏对视一眼,便跟着年轻儒生走了进去。

一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学子在教室里读书,一个个都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看来,这些学子们都很用功啊!”我感叹道。

李半夏闻言,也点了点头,说道:“是啊,能够进入国子监学习,可都是咱们大唐的精英啊!”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里。

大厅里已经坐满了人,都是刚才在门口看到的那些学子。

而在大厅的最前方,则摆放着一张书桌,书桌后面坐着一个身穿儒衫的老者,正是孔颖达!

“孔祭酒!”我和李半夏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道。

孔颖达抬起头,看了我们一眼,说道:“两位来了,请坐吧。”

我和李半夏闻言,便找了个空位坐了下来。

刚坐下不久,就听到孔颖达开口讲课了。

“今天,老夫要讲的是《论语》中的一段……”

孔颖达的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很快就将学子们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他的身上。

我坐在下面,静静地听着。

不得不说,这孔颖达不愧是儒学大家,讲起课来果然非同凡响。

不过,对于我来说,这些知识都已经过时了。

毕竟,我可是穿越者!

就在孔颖达讲得兴起的时候,我突然站了起来,说道:“孔祭酒,在下有个问题,不知当讲不当讲?”

孔颖达闻言,微微一愣,随即说道:“公子但说无妨。”

我点了点头,说道:“在下觉得,孔祭酒所讲的这些学问,虽然都是经典,但是却有些过时了。”

此言一出,整个大厅都安静了下来。

所有的学子都齐刷刷地看向我,眼中充满了惊讶和疑惑。

就连孔颖达也微微皱起了眉头,说道:“哦?公子何出此言?”

我微微一笑,说道:“孔祭酒所讲的这些学问,都是圣人留下来的经典,自然没错。但是,圣人也是人,他们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所讲的东西,只适合他们那个时代。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和圣人那个时代大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还一味地死守圣人的经典,不思进取,那么我们的学问,又怎么能够进步呢?”

此言一出,整个大厅都沸腾了起来。

“这个人是谁啊?怎么敢这么说孔祭酒?”

“就是啊,他以为他是谁啊?居然敢质疑圣人的经典!”

“哼,我看他就是个疯子!”

……

学子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而孔颖达的脸色,也变得有些难看了。

毕竟,我可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质疑他的学问啊!

不过,孔颖达毕竟是大儒,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说道:“公子言之有理。但是,圣人经典乃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岂容我等轻易质疑?还请赐教。”

我闻言,点了点头,说道:“孔祭酒客气了。在下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在圣人经典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学问才能够真正地进步。”

孔颖达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公子说得有道理。但是,这创新和发展,又岂是易事?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啊!”

我笑了笑,说道:“孔祭酒所言极是。但是,难道就因为害怕误入歧途,我们就停止不前了吗?要知道,我们这个时代,可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够与时俱进,那么迟早都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的。”

孔颖达闻言,沉默不语。

而周围的学子们,也都被我的话给镇住了,一个个都陷入了沉思。

过了好一会儿,孔颖达才缓缓开口,说道:“公子言之有理。老夫受教了。不过,老夫还是想请教一下李公子,这创新和发展,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呢?”

我闻言,心中微微一动。

这个问题,可问到点子上了!

要知道,我虽然是穿越者,拥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

但是,我并不能够直接将这些知识灌输给这个时代的人。

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

如果强行灌输,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所以,我必须要找到一个适合这个时代的方法,来进行创新和发展。

我思索了片刻,然后开口说道:“孔祭酒,在下觉得,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圣人经典进行重新的解读和阐释。毕竟,圣人经典所蕴含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只要能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就能够找到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另一方面,则是要广泛地吸收各种新的知识和思想。毕竟,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和思想,才能够让我们的学问真正地与时俱进。”

孔颖达闻言,眼睛一亮,说道:“公子说得太好了!老夫受教了!”

说完,他便站起身来,对着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而周围的学子们,也都纷纷站起身来,对着我行礼。



“……”

看着周围学子们敬佩的目光,我心中不由得暗暗得意。

看来,我的这番话,还是颇受认可的。

就在这时,突然有一个学子站了出来,说道:“公子,在下有个问题,不知当讲不当讲?”

我闻言,笑着说道:“但说无妨。”

那学子点了点头,说道:“在下觉得,公子所说的创新和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新奇,而忽略了圣人经典的根本,那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此言一出,周围的学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我闻言,也微微点了点头,说道:“这位公子说得有道理。创新和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忽略了圣人经典的根本。毕竟,圣人经典是我们学问的基石。如果没有了这个基石,我们的学问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在进行创新和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圣人经典的精髓和根本。”

那学子闻言,脸上露出了敬佩的神色,说道:“公子言之有理!在下受教了!”

周围的学子们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就在这时,孔颖达开口了:“好了,今天的讲学就到这里吧。公子高义,老夫受益匪浅。诸位学子也都要好好向李公子学习,不要固步自封,要勇于创新和发展。”

说完,他便站起身来,迈步离开了大厅。

而周围的学子们,也都纷纷站起身来,离开了大厅。

我和李半夏对视一眼,也转身离开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