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泛伊斯兰主义

换源:

  1901年春,科斯坦丁尼耶。

苏丹坐在高台之上,在高台之下,是热情洋溢的群众。

大维齐尔马哈茂德帕夏没有坐在高台上,而是在高台之下,负责苏丹与各国大使的安保。虽说马哈茂德帕夏对苏丹非要召开这种超大型集会有些抱怨,对,但是看到这么多幸福洋溢,笑容满面的人们,他的嘴角也不由自主的浮现一抹微笑。

不过,苏丹认为他比马哈茂德帕夏安全多了,主要苏丹名声很好,是个虔诚的穆斯林(至少明面上),在政治上苏丹也极少迫害政敌,所以应该当心马哈茂德帕夏挨枪子,而不是苏丹吃炸弹。是,苏丹是任用了马哈茂德帕夏、阿卢辛帕夏这样的人间之屑,但是这不是苏丹的问题啊。苏丹虽说年轻气盛能力超群,但在政治上还是处于一种年少无知的状态,被大臣诓骗是很正常的。退一步讲,马哈茂德帕夏与阿卢辛帕夏在苏丹面前,还是有个人样的,不像在反对者面前那样出生。

苏丹之所以要搞这个集会,主要是想当众宣布一件重要的事情,以及在典礼结束后,回答奥斯曼帝国记者一些问题。

当然苏丹会答应,主要还是有一些原因的。一方面,负责采访的记者所属的报社,是奥斯曼帝国官方报社的。这样的话,即可以不用删减,又可以避免尴尬的情况出现。记者所问的问题都已经提前告知苏丹了,马哈茂德帕夏与其他大臣都给苏丹写了稿子,避免出现苏丹卡壳的情况。

另一方面,这也是马哈茂德帕夏给苏丹未来做的准备。奥斯曼帝国走向君主立宪制是必然的,更何况苏丹已经放出自己打算恢复君主立宪制的消息了。所以趁这个时候,培养理想的立宪制君主是个好时机。

“请大家安静一下。”苏丹伸出双手,事宜大家保持安静。不一会儿,如潮水一般的人群安静了下来。

“一直以来,帝国通往圣城麦加与耶路撒冷的道路,危险而又遥远。来自世界各地,对苏丹忠诚的穆斯林们,不畏艰险险阻,勇敢的踏上了朝圣之路。有的人为此要牺牲生命。安纳托利亚的穆斯林,要翻过山脉;跨过荒原;越过河流。要忍受饥饿与缺水;要躲避强盗与野兽;要小心天灾与人祸。”

“来自欧洲的穆斯林,来自印度的穆斯林,来自非洲的穆斯林,都需要乘坐船只,跨过海洋,才能来到汉志,才能前往圣城。苏丹理应,也确实正在,为苏丹忠诚的穆斯林们,解决这些困难。”

苏丹顿了顿声,然后用尽全力,向人群嘶吼着:“就在上个星期,苏丹与英帝国达成了协议。确切地说,从今天开始,帝国正式开通了,与印度的航线。印度的穆斯林们,可以通过帝国的客轮,前往圣城了。”

人群爆发出了激烈的欢呼声。哪怕是非穆斯林也被这欢乐的氛围感染,加入到了狂欢当中。

“另外我宣布,帝国将在夏季,开始修建通往圣城麦加的汉志铁路。这条铁路会将科斯坦丁尼耶、大马士革、耶路撒冷以及麦加连接到一起。”苏丹接着补充。不过很遗憾,这条消息没多少人听见,大部分人第二天才从报纸看到这一条消息。

不过,这个政策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消息传到在印度的,被奥斯曼帝国在印度创立的报纸——《苏丹忠诚报》时,报纸加印了十二版,都无法满足印度穆斯林的需求。最终这份报纸买出来100多万份,成为了当时最畅销的报纸。

1901年3月,奥斯曼帝国最大的自建客轮——奥斯曼帝国号客轮,载着满船乘客,以6节的航速驶离了马尔马拉海,缓缓的驶向了红海的,帝国新建立的吉达港。在抵达吉达港之后,驶向了卡拉奇港。在6月份,奥斯曼帝国号抵达印度之后,每个月,都会有两条客轮与货轮,空空如也的驶向印度,满载着穆斯林和来自印度的货物,回到奥斯曼帝国。

1901年12月,根据奥斯曼帝国官方统计,一共有80多万印度穆斯林来到了奥斯曼帝国朝圣,有四万多印度人选择移民到奥斯曼帝国。

印度与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往来也在增加。印度的香料、人、小麦搭载在一艘又一艘的轮船,前往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军火、工业品、烟草和丝绸也开始出现在了印度人的生活中。

按照苏丹日记的说法,来自奥斯曼帝国的货物受到了印度穆斯林的支持。1901年结束时,奥斯曼帝国向印度穆斯林进口了3400万库鲁什的货物,出口了4100万库鲁什的货物。1903年则提升到5231万库鲁什和6100万库鲁什,为奥斯曼帝国提供了难得的额外的稳定收入。

不过,收入其实倒是其次,对于现在的奥斯曼帝国来说,强化世界各地穆斯林对奥斯曼帝国的尊敬与热爱,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特意于同一宗教信仰,以及殖民者全是异教徒的情况。再加上殖民者——特别是带英殖民者大慈大悲的毁灭人类政策,和奥斯曼帝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殖民地化的最为强大的伊斯兰国家。这就导致了部分穆斯林对苏丹有着非同寻常的精神认同。

苏丹要做的,就是挥舞着奥斯曼帝国的大旗,展现出所有穆斯林在奥斯曼帝国内部人人平等,至少在明面上如此。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哈米德二世。虽然说哈米德二世血腥残暴,但是在这条路线上,却做的相当好。他给穆斯塔法立起了一面大旗——泛伊斯兰主义,同时还给哈米德二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奥斯曼帝国不能走泛伊斯兰主义。

对于泛伊斯兰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这里不多过赘叙,只需要了解哲马鲁丁.阿富汗尼这个人即可。泛伊斯兰很有市场,但是也很有阻碍。

主要原因就是在奥斯曼帝国治下的穆斯林,在穆斯林的占比中相当小,大部分穆斯林生活在沙俄,英国和法国当中。

奥斯曼帝国要走泛伊斯兰主义,必然和这三个国家起冲突。就奥斯曼帝国目前这个歪瓜裂枣的情况,跟沙俄带英法国中的任意一个起冲突,那结局就是七三开,指三个帝国给奥斯曼过头七。

次要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内部,穆斯林也是相当不团结的。什叶派跟逊尼派大打出手是老黄历,瓦哈比派大战正统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问题在于,这些是没法团结的对象,指望跟他们团结一致不如指望欧洲团结。更何况,北非的穆斯林就对于奥斯曼苏丹嗤之以鼻,对泛伊斯兰理都不理。泛伊斯兰也就在对待库尔德人的时候有点用处了。

那么,奥斯曼帝国到底要走什么主义?对于这一点,历史已经给出答案了——求同存异。

首先要明确两点,奥斯曼帝国没有实力,也没有能力,粗暴统治治下的非穆斯林民族。同时,奥斯曼帝国绝不能失去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半岛上奥斯曼帝国的重要税收来源,更是奥斯曼帝国的工业中心。如果巴尔干半岛不安分,那么奥斯曼帝国也别想好过。

在这两个情况下,奥斯曼帝国其实没得选。要么走议会制君主立宪制道路,要么走君主立宪制议会制道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巴尔干半岛的少数民族感觉到,生活在奥斯曼帝国当中,比独立出去更幸福。让他们认为,在奥斯曼帝国境内获得自治,远比独立出去好。

实在不行还有一个办法,搞多元帝国,大家各过各的。但是这个办法毕竟是饮鸩止渴,在奥斯曼帝国这种内政即列强外交的情况下,获得自治的下一步就是武装追求独立了。用议会制,把少数民族绑上奥斯曼帝国的战车才是。最好把奥斯曼帝国塑造成人间天堂,让所有人都不愿意离开就是。

对于这一点,苏丹心理已经有了打算。只不过,奥斯曼帝国的财政要受苦了。

“陛下,陛下。”奥斯曼帝国优秀青年记者,在苏丹创立的《奥斯曼日报》萨拉赫小心翼翼的呼喊着发呆的苏丹。

“不好意思,萨拉赫,你能重新在问一遍问题吗?”苏丹恢复了神智,从脑海里的盘算中抽出神来。

“陛下,我们刚刚询问,帝国粮食价格逐步上升的话题。最近很很大一部分人民群众反映面包价格上涨太快。”萨拉赫提醒苏丹。

“好,让我看看马哈茂德帕夏喝我亲爱的大臣们要我怎么回答。”苏丹拿起了马哈茂德帕夏写给他的回答报告。

“亲爱的萨拉赫,你的问题精妙绝伦而又一针见血,我高兴你询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近日也有许多大臣正在询问我。对此我很高兴,这充分证明了帝国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热爱。对于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与大维齐尔马哈茂德帕夏最近正在殚精竭虑,正在苦思冥想着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写的什么玩意?让马哈茂德滚过来。”苏丹看到了这满是官方词汇的回答备忘录,两眼一黑。

“我的陛下,这是很正常的回答啊。”马哈茂德帕夏滚了过来。

“那我问你,解决方案呢?”苏丹询问道。

马哈茂德笑了一下:“没有解决方案,我的陛下。帝国出口小麦却要进口面粉,面粉的价格越来越贵,我们没法解决。就跟棉花一样,我们出口棉花却要进口服装。”

“我的天,那你们去生产面粉啊。这点小事也要我说吗?”

“陛下,解决需要时间。而且钱从哪里来?”

苏丹沉思了一会儿。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我认为有些观点讲的很好。这样吧,萨拉赫,我说一句你写一句。”

“陛下,不能随便对媒体发言啊。”马哈茂德帕夏说道。

“马哈茂德,我刚刚说了什么你忘记了吗?还不赶紧去解决。”苏丹不满的说道。

“陛下......”

“出去,马哈茂德。”苏丹把马哈茂德帕夏轰了出去。穆斯塔法作为苏丹,拥有的权利是无限的,没有一个大臣能与之比肩。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