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说服众人

换源:

  第二日。

大典依旧在神清宫举行。

只是这一次,难免惹来了人心惶惶。

赵三皇子刚步入大殿,便开始惹起议论。

“唉哟,昨日出了那档子事儿,今日居然还在此处举行大典!这大楚是没地方了吗!?有没有人管管呀!”

秦君主此刻已然落座,沉声反驳:“昨日咱们归去后,楚太子已经派了人检查修缮,如今完好无损,赵三皇子如此惜命,就怕砸死的是你吗?”

还没等赵三皇子开口,一旁的韩君主就忍不住冷言道:“这木板砸人一事,非同小可,就算有所修缮,也得给咱们一个说法吧?”

“是啊!若是伤了人,后果不堪设想,此处可是大典举行之地,各国君主,齐聚于此,这难免不让人怀疑,楚国有谋杀之心啊!”

燕君主的声音幽幽传来,显然将昨天苏文送他的好酒给抛之脑后。

赵三皇子瞧见更多的人向着自己,也忍不住插嘴。

“依我看,这楚太子在修缮此宫殿时,就没有多余用心,才导致了宫殿的修缮出了问题,有木板掉落,他大楚应该将楚太子绑至殿中,给咱们讨个说法!”

“楚太子昨日不也亲自范险救下了秦君主吗?”齐君主开口反驳:“就算真是他监管不力,至少也算以功抵过吧?”

一直以来他都是中立的态度,说话也算诚恳。

众人议论纷纷,不多时,苏无咎带着苏文以及几位皇子还有郑峰步入殿内。

见到苏无咎,众人虽未行礼,却也纷纷起身迎接。

他毕竟是太上皇,是他们的上一辈。

赵三皇子是最后一个起身的,眼睛之中全是不愿。

“各位君主客气了,大家请坐!”苏无咎行至大殿中央,在那把龙椅上坐下。

苏文和郑峰立于一左一右两旁,各位皇子则是归于侧方。

这其中却并没有四皇子苏烈。

“昨日的事情,朕在此跟各位说句抱歉!”

苏无咎非常诚恳的望着众人:“不管如何,出了这档子事儿,叫大家受惊了!”

“一句道歉就完事儿了吗?真当咱们好欺负呢!?”

赵三皇子果然是第一个出头的。

苏无咎冷冷的瞪了他一眼,也许是那个眼神充满了杀死,他不自觉的缩了缩脖子。

“这宫殿修缮仪式确实是由太子着手准备,不如让他来对大家说吧!”

苏无咎说着看了一眼苏文。

苏文上前一步,但是给大家微微鞠躬。

“不管如何,宫殿的木板掉落,都是大楚招待不周,有错在先,所以希望各位君主能够原谅!”

但凡是稍懂些事,有点情商的,此刻也不会开口名言拒绝。

赵三皇子的鼻孔出气,但最终还是未说一句。

他再怎样也是储君的人选,情商不会低至孤立。

苏文直起身体,身后的粥时递上了一叠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制盐新方。

“想必各位都有所听说,前些日子大楚推行了制盐新规。”

苏文拿起了其中一张方子:“如今我楚国可以制作出精盐,已然是名列前茅,遥遥领先了!”

“众位君主都清楚,这盐铁,向来都是各国稀缺之物,尤其是齐国,赵国两国,制盐一事,一直都有落后。”

“各国大典最初的目的,便是让各国齐聚一堂,分享各自国家的发展,以及各种技术,我大厨愿意献出这制盐新方,来帮助各国百姓,有更好的生活!也让各国能够走向一个新的纪元!”

听到这话,整个大殿之内都炸了锅。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大楚竟然会有这般奉献。

毕竟这若是换做他们先行制作出了制盐新方,想必会牢牢的抓在手中,才不会与其分享。

苏无咎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淡淡的,却是铿锵有力。

“此方是太子亲自所作,也一一见证,亲力亲为所制出了精盐,如今大楚已经盛行,你们可以安心使用!”

众人一听更是诧异。

因为他们接收到的消息,是苏成带领手底下的人制盐,最后产量极佳,分发给了百姓。

没想到这方子居然是出自苏文之手。

那如何最后却成了苏成的功劳?

若非是今天,苏无咎亲自告知,他们还当面前这位楚太子,是蠢笨无能之人。

没想到他居然有这般能耐!?可以制作出精盐……

这可不是一般的能力!各国各种才人巧匠,努力多年都未曾有的结果呀。

“大家要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及时问小辈。”

苏文将手中的纸张散发下去。

所有人都紧紧的捏着那张纸,不肯松手,大家看着苏文的目光都变幻了许多。

因为大楚的慷慨,没有人在提及木板掉落仪式。

就算是赵三皇子,也不好意思,再多有为难。

毕竟大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还原了各国大典最初的本心。

各国大典在两天后结束,而这中间的日子里,各位君主也更愿意跟苏文有所联络。

但实际上,所有的交流都是关于制盐一事。

没有超脱之外。

可苏成却并不得知,而且在各国大典结束之前,苏烈一直被关着。

他内心之中紧张不已,生怕苏烈会将自己供出去。

急切之下,苏成还是决定下一剂猛药。

如今苏烈因为各国大典上的祸事而被关,若是苏文此刻死亡,自己就会成为唯一一个,可以登基的皇子。

苏成的眼中闪过了一丝凌厉和狠毒。

最终还是决定那么做了。

太子府。

制盐新法在交给各国国君之后。

他便将自己关在府中,钻研着关于粮食的事情。

目前在他查看来看,所有的农作物产量都很少,因为耕地少,用具少,人力少,导致的最后结果。

而如今各国粮食产量并不高,最多能够保证全国百姓温饱。

也只有宫中能够得到的更多些,大多百姓还在吃食粗粮。

甚至就连秦国,赵国不少地方都在闹饥荒。

若是想要改变百姓们的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粮食产量增加。

而在苏文的脑海中瞬间出现了一个想法!

或许自己可以在农用具,土地选择上下功夫!

也许能够减少时间和力气的同时,可以让产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