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订单暴增!养殖场扩建计划启动

换源:

  农佳的右手在电话上按了免提键,左手还攥着半凉的馒头。

指腹摩挲着馒头干裂的边角,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

第三通来自沪市高端日料店的电话刚挂断,座机分机又“叮铃铃”响起来,震得桌上的玻璃杯都跟着颤动,水波泛起细密涟漪。

声音刺耳而急促,像是某种催命符。

“农老板,我们是杭城‘云隐阁’的采购经理,看了省台报道,想订五十头——”

“不好意思,本月排期已满。”农佳扯松领口,后颈沁出薄汗,布料摩擦皮肤时带着一丝黏腻。

他扫了眼墙上的白板,密密麻麻的订单编号从早到晚排了三列,笔锋最末的“30头/日”被红笔划了个大圈。

那圈画得用力,几乎要穿透纸面。

办公室门被推开时,带起一阵风掀动桌上的检测报告,纸张哗啦作响,几页滑落在地。

林昭雪抱着笔记本电脑挤进来,发梢还沾着牛棚里的草屑,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青草与泥土混合的味道。

“刚统计完,北上广深加上本地连锁,明天要追加的订单是现产能的七倍。”她点开电脑屏幕,柱状图上蓝色条柱像被按了快进键般疯涨,“最夸张的是粤省那家超市,要签年度长单,首单就要三千头。”

农佳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检测报告边缘,纸张在他掌心发出沙沙声。

三天前这张纸还压在抽屉最底层,如今却成了撬开全国市场的钥匙。

他望着窗外正在进食的牛群——油亮的皮毛在日光下泛着蜜色,每头都比普通和牛壮实一圈,连咀嚼的动作都带着股子利落劲儿。

远处传来牛蹄踏地、铁栏碰撞的闷响,混着饲料落入食槽的“哗啦”声,仿佛一首节奏分明的乡村交响曲。

系统里“养殖规模:127头”的数字跳得他心跳加速,扩建,必须扩建。

“叮——”

熟悉的机械音在脑海里响起时,农佳正端起杯子喝水,凉白开差点呛进气管。

他猛地直起腰,眼前浮现出淡蓝色的系统界面,一行鎏金小字在中央跳动:“养殖规模突破百头,解锁‘生态循环’功能。”

“昭雪!你看这个!”他拽过林昭雪的手腕,指尖虚点向空气。

系统投影在两人之间展开,粪污处理流程像3D动画般流转——牛棚地面的漏粪板自动分离固液,液体进入沼气池,固体被益生菌分解成有机肥,最终数据框跳出“零排放率100%”的绿色标识。

林昭雪的眼睛亮得像沾了星子:“这就是院士们头疼了十年的粪污难题?”她凑近屏幕,鼻尖几乎要碰到投影里的有机肥颗粒,呼吸轻柔地带起微弱的波动,“以前村里养十头牛都要堆半亩粪堆,现在……”

“现在能养一千头。”农佳喉结滚动,指腹重重敲在桌上,木纹震动,传来的回响让人心头一震。

扩建计划在他脑子里转成了一张网:需要五十亩新地,新建三座标准化牛棚,引进自动喂料系统,还要——

座机再次炸响,这次是县农业局的号码。

农佳接起,对面传来赵主任发虚的笑:“小农啊,镇里刚开了会,你那个扩建用地申请……”

“等等。”农佳捏着电话的手突然收紧。

他瞥见林昭雪正对着电脑皱眉,鼠标光标停在“土地审批进度”页面,状态栏明明白白写着“待复核”——可三天前他就提交了所有材料。

村东头的小酒馆里,王德发把最后半瓶二锅头灌进喉咙。

酒精灼烧着他的喉咙,辛辣中带着一丝苦涩。

玻璃酒瓶磕在桌子上,震得花生皮簌簌往下掉。

他盯着手机里农佳奠基仪式的宣传海报,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

画面中的农佳意气风发,背景是一片崭新的养殖场蓝图。

“赵主任,”他踉跄着挤到里间,赵主任正翘着二郎腿看报纸。

空气中飘着烟草味,夹杂着酒气。

“那小子的地批不下来吧?”

赵主任的报纸往下压了压,露出半张不耐烦的脸:“县自然资源局要走流程——”

“流程?”王德发猛地拍桌,酒气喷在赵主任脸上,“半年前我扩建牛棚,您可是连夜盖了章!”他从裤兜掏出皱巴巴的红包,拍在报纸上,“您就当帮兄弟出口气,那小子踩着咱们上位,不能让他顺顺当当……”

赵主任的目光在红包上顿了三秒。

他扯过报纸盖住红包,咳嗽两声:“我打个电话问问。”

农佳的办公室里,林昭雪“啪”地合上电脑。

她掏出手机拨了个号码,指节捏得发白:“张科长,我是林昭雪。农佳养殖场的扩建用地审批卡在哪一步了?”

电话那头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镇里说材料缺了份‘环境评估预报告’——”

“我们三天前就交了!”林昭雪提高声调,余光瞥见农佳正盯着系统界面模拟扩建后的粪污处理,睫毛在眼下投出细碎的阴影。

她深吸口气,语气软下来,“张科长,您知道这项目对咱们县的意义。要是能批下来,乡村振兴示范点的牌子可就挂咱们镇了。”

十分钟后,林昭雪挂断电话时,耳尖泛红。

她转向农佳,眼里燃着小火苗:“县招商办李主任要亲自来考察。”

考察车开进养殖场时,带起一阵尘土,飞扬的尘粒在阳光下闪烁如金粉。

李主任踩着锃亮的皮鞋下车,墨镜后的眼睛扫过牛棚、检测站,最后落在正在吃青贮饲料的牛群上。

“这牛的毛色,”他蹲下身,手指几乎要碰到牛背,皮革手套擦过光滑的牛背,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比我在日本见的和牛还油亮。”

农佳递上检测报告:“无激素,A9级,六个月出栏。”

李主任的手指在“肌间脂肪35.2%”那行字上顿住。

他摘下墨镜,目光灼灼:“小农啊,我在招商办干了八年,没见过这么有潜力的项目。”他转身对随行人员道,“用地审批特事特办,三天内走完流程。县里给五十万专项扶持资金,另外——”他拍了拍农佳的肩,手掌落下时发出沉稳的“啪”,“省台的直播资源,我帮你争取。”

扩建动工仪式当天,牛棚前搭起了红色拱门。

彩旗迎风招展,鼓乐喧天。

省台的直播镜头扫过挖掘机、铲车,最后定格在农佳身上。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手里握着金色的奠基铲,身后是林昭雪举着的“乡村振兴示范点”铜牌,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六个月前,我站在这里,只有十头牛。”农佳的声音通过话筒扩散到全场,坚定有力,“今天,我们要让十头牛变成一万头。不是为了赚钱,是要让中国老百姓吃得起好牛肉,让中国养殖技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镜头,“站到世界餐桌的正中央。”

直播间的弹幕瞬间被“燃哭”“中国牛”刷满。

人群后排,王德发缩在遮阳伞下,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他望着农佳被记者围住的背影,又看了眼手机里赵主任发来的“审批已通过”的消息,喉咙里像塞了团烧红的炭。

仪式结束时,夕阳把彩钢瓦染成了金红色。

几个扛着锄头的村民凑在警戒线外,张婶扒着栏杆往里头看:“听说扩建后要招二十个饲养员?”

“可不是,”王大爷吧嗒着旱烟,“农小子这棚子,怕是要成咱们村的金疙瘩喽……”

晚风卷着牛群的低鸣掠过新平整的土地,挖掘机的轰鸣声里,隐约能听见村民们的议论声越传越远。

农佳擦了擦额角的汗,望着远处正在竖起的“新牛棚规划图”,心里有团火烧得更旺了——他知道,这把火,才刚烧起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