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远迈汉唐的朱棣

换源:

  朱棣进城之后,对文官和武将的态度天壤之别。

像齐泰、黄子澄,这是谋害朱元璋的主谋,自不用说,齐泰从安徽广德抓回来,黄子澄从江苏太仓抓回来。

全部凌迟处死。

方孝孺一堂把朝政改得乌烟瘴气,也都凌迟。

而平安和盛庸,这两人差点干掉了朱棣,但因为是武将,朱棣就没处理他俩。

盛庸辞官回乡,平安后来还被升为了北平指挥使。

至于他俩自杀那都是以后的事了。

至于那位给朱棣找过大麻烦的铁铉,被凌迟了。

“够了够了!都别看了。”

朱元璋有些气恼的发了一条弹幕。

因为他已经知道了接下来是朱棣烧死朱允炆。

虽说朱允炆罪该万死,但那是在他大明的位面里罪该万死。

现在当着这么多外人的面,老朱家的这点丑事实在是不宜周知。

一国之君的脸面比什么都重要,后继之君杀前任国君,亲孙子害死爷爷,亲叔叔烧死侄子,他自己都有点不忍直视了。

“老朱,你这是干什么,正看得精彩呢,你不想看看你家老四是怎么当上永乐大帝的?”刘邦呵呵笑道。

“我想知道可以自己问他。”朱元璋板着脸道。

“那你可管不着,这天幕又不是你家的,人家说什么我们看什么,有能耐你让天幕给停了。”刘邦不在意的道。

“就是,天幕说你大明十六帝被害十五个,我们还能看你热闹不成,不用看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华夏文明在你大明这里崴了一下脚,我们主要是看这个。”李二说道。

“唐太宗你可别瞎说,华夏文明在我这里什么时候崴脚了,要说也是我把华夏文明重新给续上了,不然在元朝汉人永远当四等公民,哪还有文明可言。”

“你是功臣,我肯定没意见,但你的儿孙里面肯定有不中用的,不然也不会让大明一落千丈。”刘邦肯定的道。

“高皇帝,这你算是说对了,朱家中间可是出了个奇才,把祖业给霍霍光了。”乾隆如沐春风的笑道。

天幕夸大明,他心里老不自在,因为把大明说的越好,越显得大清不好。

大明是出了朱元璋和朱棣这样伟力的人物,但是有光芒万丈就有废水深渊。

这么好的机会,他得赶紧给大家宣传宣传。

“你这话什么意思?别阴阳怪气,有屁就放!”朱元璋喝道。

“你别急,让我给你算算,1、2、3……你的5代继承人朱祁镇,那可是个人才啊,至于他干了什么我先不说,我想天幕不会错过的,要是天幕不说我再告诉你们。”乾隆得意的道。

他想好了,朱祁镇就是他对付明朝的杀手锏。

谁再说他们大清不行,他就用朱祁镇拉低明朝的平均分。

显然天幕不会按照他们的意愿播放视频,依旧是说着朱棣,已经进行到总结阶段:

【永乐朝是明朝面积最大的,在朱棣屡次北征之后,北方已经没有国家了,一直到北极,只要朱棣愿意,这都是大明国土,只不过朱棣看不上,没有直接管辖。那个破地方别说朱棣看不上,鞑子放羊也不往那去啊。】

【虽然得位有些暴力,但朱棣文治武功几近大明之最。朱棣实在太能打了,在国立不是最强盛、政治不是最清明的时候,五次征战北元,都打赢了,被人冠以马上皇帝之名。迁都北平府,留下了天子守国门的刚烈家风。在位22年,兢兢业业,在没有接受过系统帝王教育的前提下,依然功名赫赫。】

【派遣张辅打通了交趾,敕封两大法王。】

【西北设置哈密卫,对西藏实行管制。】

【西南设置承宣布政司,结束了贵州的土司政治。】

【东北建立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司,外东北正式纳入大明版图。派郑和六下西洋,恢复并正式建立市舶司,开展对外贸易,朱棣统治的大明,太阳从黑龙江照耀到喜马拉雅山。】

【对民间,他疏通大运河,使之贯彻南北,真正做到了福泽后世,广纳百家之言,著旷世之作《永乐大典》。】

【整合了内外之后,又开始收拾草原鞑靼,五征漠北。他统御的大明强大如斯,史称永乐盛世。】

【清朝修明史,对他的评价是‘远迈汉唐’。】

【后世最为称道的还是六下西洋,开创了许多壮举。】

【不了解下西洋的人总觉得朱棣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因为他们觉得下西洋是给番邦小国送钱去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臣服大明,朱棣用这种手段告诉世人自己现在是大明皇帝,来弥补自己得位不正的心理阴影。】

【甚至有说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那更是妄言,也有说建文帝自焚于宫中。】

【但种种史料表明建文帝就是朱棣放火烧死的,他不愿背负亲手杀死侄子的罪名,于是明知朱允炆在皇宫里,便让人放火烧了。对外则宣城朱允炆自焚。】

【而后来明朝那些写话本小说的,为了赚稿费,硬生生编出各种理由把建文帝复活了。】

【下西洋是极为赚钱的出海贸易,当时永乐朝的海船已经能载货五千吨,船上满载丝绸、茶叶、瓷器,往往是以数倍甚至十余倍的价格卖给那些番邦小国,出海一趟就赚得盆满钵满。】

【不然朱棣哪来的钱迁都、大兴水利、精修永乐大典、征服安南、为民休养生息、移民屯田、奖励垦荒,还两次大修长城。】

【不说别的,光是五次北征,平均按二十万大军算,出去一趟数月,一次至少就要花费数百万两白银。】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