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仁宗养虎为患,暴毙

换源:

  从天幕所说的情况。

老朱已经清楚的感觉到,这个所谓的内阁在后来已经拥有的与宰相齐平甚至超越宰相的权力。

也就是说他废除宰相制的规定名存实亡了。

无非是换了个内阁首辅的名字罢了。

老朱的拳头握了松,松了握。

朱高炽现在就是个十三岁的少年,而且天幕中也没有说朱高炽参与谋害朱棣。

这小子只是想当皇帝,被内阁给套牢了。

他要算账的人不是朱高炽,说到底还是文官集团以及背后的家族利益。

抓紧搜集他们的违法犯罪证据,找个机会争取一网打尽。

……

大运河上。

朱棣一家子已经换乘水路,星夜不停的赶往应天府。

朱棣现在是别无所求了,只愿老爹和大哥平安无事。

这皇位他不觊觎,只要大哥好好的,未来还是大哥的。

倒是朱高炽,年纪虽小,但心智成熟,自从看了天幕,便一直哭个不停。

跪地表态:“爹,孩儿以后绝不会有加害父皇之心。”

朱棣一巴掌拍他脑门上:“你个臭小子,看天幕看魔怔了吧,你爹我现在只是个藩王!你只是世子,真把自己当太子了?”

朱高炽立刻意识到失言了,赶紧道:“孩儿错了!”

朱棣没好气的道:“我相信你现在不会害我,以后就不好说了!只要我不当皇上,咱爷俩还能处。”

朱高炽脸色惨白:“爹,您要对孩儿有疑心现在就杀了我吧。”

朱棣烦道:“起来,到了应天府你别瞎说,一切交给你皇爷爷定夺便是。”

看着年少的朱高炽,朱棣忽然叹了口气。

他可是清楚记得,天幕说朱高炽是被毒死的。

当皇帝不狠是真不行,以前他觉得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大哥和老爹杀得士大夫和地主未免有点多了。

现在看来一点也不多。

只要利益存在,根本就杀不完。

朱棣仰头看向天幕。

此时的天幕一片黑暗,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

里面藏着无数的阴谋。

他想看朱高炽是怎么死的,想看朱瞻基是怎么死的,想看内阁在以后怎么霍乱超纲,也好提前对症下药。

【仁宗养虎为患,暴毙。】

忽然天幕亮了。

朱棣虎躯一震。

一双眼紧盯着天幕。

【五月的这天晚上,翰林侍读李时勉和侍讲罗汝敬,进宫与朱高炽商议事宜,结果谈崩了。并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只是朱高炽很生气,让宫殿侍卫暴打李时勉。

肋骨打断三根,差点当场去世,扔进了锦衣卫诏狱。

第二天,李时勉没事,朱高炽驾崩了。

明实录记载说,朱高炽临死前还在念叨,李时勉那个逆臣。

如果知道他们当晚聊的什么,朱高炽被害的原因就水落石出了。

他为什么把大臣打成这样,明史、明实录、国榷,统统都没记。

更离谱的是,从朱瞻基继位之后的表现来看,他爹临死前跟人吵架他竟然不知道。

大臣不说还算正常,但宫里也没人告诉他,这就耐人寻味了。

朱瞻基在宣德元年八月,亲自去抓汉王朱高煦,出了皇宫才知道的,而这已经过去一年多了。

朱瞻基当时震怒,要亲自审问李时勉,扬言必杀之。

李时勉被绑到西市,都要准备砍了,但因证据不足没砍成。

李时勉一口咬死,他那晚只是劝谏仁宗不要沉溺女色。

朱瞻基一点办法没有,还给官复原职了。

李时勉当天究竟说了什么呢,其实还是有线索的。

他进过大狱,有案底。

永乐十九年,皇宫三大殿被烧,带头骂街要求回应天府的就是他。当时就被朱棣关进了大牢。

后来是被杨荣保出来的。

他那晚和朱高炽说的不出意外还是迁都的事。

文官所有的事朱高炽几乎都答应了,唯独迁都不行。

不是他不想,是祖制放在这里,他不敢。

朱棣生前有诏,若日后驾崩,必下葬北平府皇陵。

此时距离朱棣下葬还不到十个月。

守孝还得三年呢。

朱棣也许早就知道他死后这帮人要张罗回应天府,所以执意要下葬居庸关。

天子守国门也就从这来的,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死守。

而对朱高炽来说,老爹下葬哪里,哪里就是祖坟。

他也没办法。

祖坟不可能不要。

朱高炽因为迁都和李时勉吵起来,但为什么要暴打他。

要么是李时勉说了很过分的话,要么是李时勉威胁了他。

朱高炽很清楚这些人的手段,次日,命杨士奇修敕书,急招太子朱瞻基回京。

但是文官没有给他机会,当晚人就驾崩了。

朱瞻基赶回来,杨士奇拿出来一份遗诏,上面有句话是专门给朱瞻基写的:“四方向仰,咸属南京,斯固吾之素心。”

意思就是全国人民都盼着回应天府呢,为父也是如此想。

杨士奇当然想借着遗诏让朱瞻基迁都,但是朱瞻基深得朱棣真传,根本不上这个当。

朱瞻基三十六就驾崩了,他不同意迁都,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文官安在朱高炽身上的迁都理由无非是两个,一是杨士奇写的这份遗诏,一是朱高炽让朱瞻基四月份去了一趟应天府,说是给迁都打前站。

但朱瞻基回应天府是因为那里一直地震,二月份有记录的就有六次地震,三月份十五次,平均两天一震。

就这频率,谁看了都觉得晦气。

所以朱高炽在北平府祭长陵,跟他爹朱棣的在天之灵唠一唠。

让朱瞻基去应天府祭孝陵,跟皇爷爷朱元璋唠一唠。

毕竟当时那时候人都迷信,他害怕是不是皇爷爷朱元璋生气了。

朱高炽暴毙当天,国榷也记载,上不豫。

明朝每个皇帝死前都有记载,上不豫。

没有死因。自然也没什么参考价值。

朱高炽到底是怎么死的,和朱元璋一样,想对朱高炽下手大臣是没机会的,还得是后宫的家人。

也没有别人,就是朱高炽的媳妇张氏。

为什么是张氏。

张氏洪武二十八年嫁给朱高炽。

永乐二年,朱高炽册立太子,张氏成了太子妃。

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这个时候,朱高炽又娶了两个媳妇。

武定侯郭英的孙女和荣国公张玉的孙女。

郭英和张玉是南北两派军队的元老人物。

尤其是郭英家,一门两候。

所以朱高炽继位之后,这个晚入宫十年的郭英的孙女,直接封了贵妃。

仅在张皇后之后。

张玉的孙女紧随其后,身份也非同小可。

张皇后面对她们两个无疑是很难受的。

因为这两位,她谁也管不了。反而她们两个妃子不把她这个娘娘放在眼里。

毕竟张氏背后的家族跟她们完全不能比。

外戚的强大,是她们在后宫骄傲的资本。

张皇后心里那个酸与恨,十集宫斗都写不完。】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