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最强五代目朱瞻基,英年暴毙

换源:

  【正史为什么总是糊涂账,因为写正史的人很清醒,所以必须写的糊涂。

写史的时候,只有一个原则,好事都是文人干的,坏事都是太监、武将,要不就是皇帝干的。

搞乱交趾,被写成了朱棣派去的太监马琪干的。

交趾作战不利,被写成成山候王通不敢主动出击。

最后放弃交趾,史书说是朱瞻基的主意。

反正跟文官是一点关系没有,撇的干干净净。

撤出交趾之后,文官们开始展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弹劾成山候王通。

下狱,险些丧命。

而那位被内阁派去交趾的镇守太监山寿,因为后台比较硬,没有一点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王朝亡了,哪怕是南明阶段,交趾依然是明朝的领土,叫安南都统使司。

朱瞻基把交趾丢了,这是后来嘉靖拿回来的。

宣德元年的七月,朱瞻基设立内书堂,他让修撰教宫里的小太监读书。

为什么让太监读书。

因为只有读了书,太监才能插手政务。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朱瞻基已经有些无奈了。

他亲手违背了太祖爷爷留下的遗训,太监不得干政。

但他宁可冒着违背组训的罪名,也要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可靠力量。

在这方面,太监是天然的人选。

无论各朝各代文官怎么丑化太监,但是当皇帝的心里都有数,太监可以为己所用。

就算太监的权力再大,也翻不出皇上的五指山。

明朝所有的大太监都是如此,皇上可以一句话将其罢黜。

单凭这一点太监无疑就是可靠的。

然而让太监分权,内阁立刻就不干了。

内阁是怎么表示自己不满的。

八月份,就传来朱高煦要造反的消息。

然后,朱瞻基成了大明朱家又一个杀死亲人的皇帝。

朱瞻基跟他爷爷朱棣的执政风格很像。

朱棣五次北伐。

朱瞻基三次巡边。

朱棣将都城定在北平。

朱高炽驾崩后,内阁想迁都。

爷爷和老爹都埋在嘉峪关,朱瞻基坚决不走。

这也就出现了明朝历史上奇特的一幕。

朱瞻基执政十年,北平还叫行在。意为天子巡行之地,不作都城论。

双方谁也不妥协。

朱棣为了对付文官,设立了东缉事厂,暗中监视。

朱瞻基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弄出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相当于直接凌驾在内阁之上。

也就是四品的掌印太监,名义上成了内阁的上级。

对文官来说,这比朱棣的东厂还让他们生恨。

朱瞻基还有一点跟朱棣很像,他们都因为下西洋而死。

就连时间都大差不差。

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正月命郑和去苏门答腊旧港宣慰司,半年后暴毙在榆木川。

朱瞻基于宣德九年六月命王景弘去苏门答腊旧港宣慰司,半年之后暴毙。

爷孙俩都是下诏出海,半年暴毙。

朱瞻基让王景弘去交趾,正史上一笔也没记。

而太监王景弘写过一本《赴西洋水程》,详细记录了此事。

朱棣那次史书上也没记。

但是1983年太仓出土了一个明代古墓,墓主是明朝太仓卫,副千户周闻,其墓志铭记载:“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命内臣下西洋、忽鲁谟斯等国,选候携行……”这就是下西洋去中东做买卖去的。

朱瞻基下诏后,次年正月,王景弘的船队正待出行。

朱瞻基驾崩了。

他这一死,明朝再也没有下过西洋。

当然,是明朝廷没有去过。

内阁背后那些南方世族,一直在走私。

在内阁的掩护下,生意那是风生水起。

朱瞻基去世的前后,史书基本上什么也没写。

太祖实录是朱棣修的,朱棣的太宗实录是朱瞻基修的。

而朱瞻基死的时候,英宗朱祁镇才七岁,所以他的宣宗实录是杨士奇等人主持写的。

怎么写的呢,朱瞻基十月份还在带兵巡边,两个月后人就没了。

杨士奇最终也没编出一个合理的理由,干脆就啥也不写。

这个时候的杨士奇处于什么地位,简直是一个再版的摄政王,他就是写朱瞻基被雷劈死了,谁又能拿他怎么样。

但是不出意外的话,朱瞻基被害的过程跟朱高炽是差不多的,就是内阁勾结后宫。

杨士奇出主意,皇后下药。

朱瞻基的皇后孙氏,也就是太后一手提拔起来的那个小媳妇,也是个心狠手辣的主。

朱高炽驾崩,张太后殉葬了后宫五个妃子,基本上她看谁不顺眼就让谁殉葬。

孙氏更狠,她把朱瞻基整个后宫来了个一窝端。

除了朱祁钰的母妃以及当尼姑的胡善祥,剩下十个妃子全部殉葬。

这十个妃子十年时间,没有给朱瞻基生下过一个孩子。

是她们全都不能生,还是张太后和孙皇后手段太黑。

朱瞻基驾崩了,朱祁镇即位时才七岁,杨士奇在遗诏里特意写了一句:“家国重务,必禀皇太后皇后行之。文武大臣尽心辅导。”

此诏一出,张太后和孙皇后名正言顺的控制朝政。

宫内她们说的算,宫外内阁说了算,皇权的真空期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蜜月期。

张太后的两个兄弟,张昶封彭城伯,张升封惠安伯。

孙皇后的爹孙忠,封会昌侯。

了解明朝封爵制度的都知道,朱元璋当年封爵,慎之又慎,许多汗马功劳的人都轮不上。

但是这三个一点军功没有,还规定让他们子孙世袭爵位。

就因为这件事,后来的嘉靖特意在大明律里加了一条,外戚封爵,无军功不能世袭。

嘉靖也是费心了。

但是有用吗?

没用。

嘉靖驾崩以后,依然有外戚封爵世袭。

张太后孙皇后狼狈为奸,杨士奇那边也不遑多让,比当年齐泰和黄子澄还过分。

第一,老规矩,他撤了衙门中的检校,减少对文官的约束。

第二,停了松花江的造船厂,这都是准备下西洋的船。

把负责造船的太监阮尧民和都指挥使刘清等人,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

第三,撤掉浙江定海、沈家门,长江出海口的水军,还放弃了旧港宣慰司,那不是属国,那是可驻军的明朝领土。

撤掉他们,为以后文官走私扫清障碍。

第四,革去皇家上林苑监所辖十个衙门中的六个。京卫七十七官军、校尉、总旗二十五万三千八百军士,以及皇宫内官控制的十一万军队也被抢走。

可怜朱祁镇还没成年,就已经成了光杆司令。

最后,杨士奇开始向军队派出镇守大臣,文官开始插手军队的事务。

由此大明从永乐宣德的盛世,瞬间衰弱,财政枯竭、军事萎缩,张太后、孙皇后、内阁难辞其咎。】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