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汉有十三将,唐有归义军;耗半生悠悠岁月,复四千里浩浩唐土

换源:

  其实朱瞻基和朱高炽都知道,以老爷子的性子,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是一定会去做的,谁也拦不住。

朱高炽之所以一直劝朱棣止戈休养一方面老爷子年龄确实大了,做儿子的心疼爹。

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将来执政态度的表示。

至于朱瞻基,纯粹是被朱胖胖给裹挟了。

事实上他本人也希望能够为大明打出个百年和平,日后瓦剌来犯,他亲自上阵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有些仗非打不可,他也不惧打仗。

朱瞻基自知劝不住爷爷西征,加上又被安西军死守故土的画面感染,索性直接站在老爹的对立面,请愿出征。

“好!好啊!”

“不愧是朕的好圣孙!”

得偿所愿的朱棣欣慰的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你小子可比你爹强的太多了,将来大明交到你手上,爷爷放心!”

言毕,朱棣满面春风的前往鸡鸣寺,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和老和尚分享自己将要西征的好消息了。

……

此刻。

大清。

望着‘唐失,清回’这段话,乾隆的虚荣心得到大大的满足,整个人膨胀的不行。

“不愧是大清!”

和珅自傲道:“我八旗子弟所向披靡,汉人收复不了的土地,我们满人子弟取之如同探囊取物!”

“大唐安西军虽然忠勇,与我大清铁骑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若我八旗子弟镇守西域,别说死守四十年,便是四百年又有何妨!”

“爱卿言之有理。”

和珅的话,让乾隆颇为受用。

与大清相比,大唐算什么。

整个大唐,也就太宗李世民能入他这个十全老人的法眼!

……

【所以历史的遗憾到底是什么呢?】

【是跋涉万里终于来到了长安张议潮,却未能见到老人口口相传的那个盛世大唐。】

……

又是大唐。

李世民鼻尖一酸。

大唐,究竟负了多少人。

……

【公元787年,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唐早已不复昔日荣光。】

【曾经西去长安九千九百里皆为唐土的豪言也消散在兵戈扰攘之中。】

……

“西去长安九千九百里皆为唐土!”

“后世大唐,岂非数倍于大秦?!”

祖龙深吸一口气,他虽不知长安在何方,但西去九千九百里皆为唐土依旧深深震撼住了他。

另一个时空,刘彻同样被震撼到。

他想过大唐会很强盛,但没想到大唐居然能有这么强盛。

这版图面积,比起大汉也不遑多让吧?

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大唐……”

刘彻感叹于大唐疆域之辽阔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很想知道,巅峰时期的大唐,比之大汉如何!

大唐历代帝王当中,能否有人入得他的法眼!

……

【安史之乱后,巅峰的大唐荣光不再。】

【曾经俯首称臣的吐蕃趁大唐无力西顾之际开始对河西诸州磨刀霍霍,大唐安西军殊死抵抗数十载终因粮尽援绝以身殉国。】

【被大唐控制100余年的西域彻底与中原断绝联系,陷落后的河西民众在吐蕃的残暴统治下惨遭蹂躏,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无不盼望王师归来。】

【然而年复一年,当年稚气未脱的孩童在望眼欲穿的期盼中长成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没盼来王师西进的那一刻。】

【此时的唐王朝身陷内乱和藩镇漩涡之中,自保尚且不足,遑论收复故土。】

【直到公元848年,趁吐蕃内乱之际,已至天命之年的张议潮在沙洲高举起义大旗,一时间归国的信念在河西各地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

【受尽压迫的百姓怀揣着对盛唐的向往群起响应,投入到与吐蕃的战斗中。】

【面对身经百战的吐蕃大军,张议潮披肩执锐,身先士卒,率领义军经过艰苦奋战,数次击溃吐蕃,沦陷60余年的沙洲终被收回。】

【接管沙洲后,张议潮并未因此拥兵自重,而是迫不及待想把光复沙洲的捷报上表京师,为确保张议潮顺利抵达,他派出十路信使分头前往,信使们穿越数千里的沙漠戈壁,突破无数次敌人的封锁,最终只有一路信使在两年后顺利到达长安。】

【当朝廷得知遥远的西域还有一支孤军效忠大唐的消息后,朝野上下无不热泪盈眶,唐宣宗赞叹其义举,任命他为沙洲防御使,封他率领的那支义军为归义军。】

【此后的几年里,归义军在张议潮的率领下先后辟地四千里,光复十一州,至此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除了凉州之外,尽数归附大唐。】

【故土失而复得的消息传到长安后,一时间张议潮成为振奋人心的民族英雄。】

【虽然张议潮生在沦陷后的沙洲,从未见过曾经那个万国来朝的盛世大唐,但自小受到吐蕃的残暴统治,更令他对老人口中那个国泰民安的雄伟大唐心驰神往,如今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再也抑制不住归乡之情。】

【归国心切的张议潮不再犹豫,他整军经武,数年间先后收复凉州,打败回纥和吐谷浑,自此陷落百年的河湟故地被全部光复。】

【他是大唐最后一抹余晖,他有收复四千里河山的不世之功,却鲜有人知,史书对他的记载更是仅有寥寥数笔。】

【但万幸的是他以及归义军的传奇故事被记录在了莫高窟的壁画之上,1000多年后得以重现人间。】

【在那壁画之上,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和他的将士穷极一生,只为从西域回到长安。】

【公元867年,古稀之年的张仪潮也终于来到了他儿时就魂牵梦绕的长安城,那一天泪水止不住的涌出了他的眼眶,他亲吻长安的土地,抚摸城墙,这座所有大唐子民心中的圣地,亦如同西方人眼中的耶路撒冷。】

【只可惜此时的唐王朝已在摇摇欲坠的前夜,老将军至死也未能见到大唐复兴的那天。】

【汉有十三将,唐有归义军,耗半生悠悠岁月,复四千里浩浩唐土。】

【西北有孤忠。】

……

“复四千里浩浩唐土!”

“大唐归义军!”

大汉高祖时期。

看完归义军的故事,整日吊儿郎当的刘邦脸上不由多了几分严肃。

“来人,记录下张议潮以及归义军的故事,让民间那些说书先生好好宣传宣传!”

别看老刘整日没心没肺脸皮厚的跟城墙似的。

实际上。

年轻人的时候人家为人特别忠义,对手下那帮好哥们更是没得说,除此之外,刘邦还特别敬重忠义之人。

虽然他嘴上不说,但得知归义军的事迹后,心里也是感慨的不行。

“大风起兮云飞扬!”

“汉有十三将,唐有归义军!”

“我华夏大地从不缺忠义之人!昨日有,今日有,将来也会有!”

刘邦微微抬起手中的酒杯,朝着西域所在的方向,遥遥相敬。

“与诸位英雄一起痛饮!”

……

“可惜天幕没有提及我大汉十三儿郎的故事。”

汉武帝位面。

刘彻大为遗憾。

也不知道能和归义军同时为天幕所提交的大汉十三将又将书写怎样的传奇。

然而期待的同时,刘彻也在怕。

怕大汉十三勇士落得和大唐白发兵一样凄惨的下场。

与此同时,随着天幕中有关大唐的事迹越多,这位将来的汉武大帝也越发的对其感兴趣。

“这些人从未生在大唐,依旧向往着大唐,后世盛唐究竟有着怎么样的魅力,能让这么多人为之神往?”

将士们死守汉土四十载,至死握唐刀!

张议潮没有受到过大唐的荫蔽,却一心向着大唐,被朝廷遗弃的大唐子民拼了命也要重回故土!

这些无一不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盛唐的魅力!

哪怕是它盛世的余辉都能让人肝脑涂地、不断的靠近它追寻它,刘彻都不敢想象天幕口中那个万国来朝的盛唐将会是怎样一番壮阔景象!

这样凝聚力,这种向心力,大唐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号那么简单。

它更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图腾!

“所以……”

“大汉虽然亡了,大唐将士仍与汉人自称,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想通这些的一刹那,刘彻犀利的眸子中爆发出异样的光芒!

那是一种名为震撼、骄傲、欣慰、自傲混杂在一起的复杂情绪。

试想看。

几千年后,王朝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变迁,大汉也不过沧海一粟,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子民仍以汉人自居,该是一种多么让人心潮澎湃的传承!

这何止是血脉传承所能带来的幸福感!

“若真如此。”

“朕可以死而无憾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