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感觉有点大,也很空洞,不过还是要写一写我的感受,我的理解。脱离社会群体存在,一个人独自生活,其实这本是违反人性的行为,没有人可以长远生存。我看到的,至今有史记载以来,或者尚未发现有一人可以实现脱离社会群体。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说是隐居山林,但他们都不是一人或者只是一段时间。
我不清楚每个人是否需要独处时间,而且也有慎独一说。对于自我,这是一门必修的学问,或者是很多文人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难题(有点不要face,自作文人)。这个社会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在城市,你会发现早上每个人都是行色匆匆(包括现在的我),多数是上班族或者打拼族,或许你我都是将来其中的一员,反正都是为生计。对于身处其中的他们,或许完全没有察觉,也或许有察觉但早已麻木,还会找各个借口去辩解,为了生活,为了家人……即使当天晚上,豪气冲天,如梦初醒,言辞激烈,言出惊人,一晚过去。闹钟响,睡意去,酒已醒,身体不由自主重复着昨晚咬牙切齿,唾弃的行为,生活照旧,来不及做过多的思考。
这也是一种生活,或许我也将会经历,也怕一生持续这种生活,每天的时间全部奉献给工作,对生活麻木。这种怕也不是没有根据,我在BJ大酒店实行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几乎就是白天工作,晚上躺床。在没工作之前,想着工作之后,可以做点其他事情,却发生身体的劳累使得一切烟消云散,只想着最舒适的行为,躺床看视频,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主要是这个工作是我不喜欢的,当初做的决定就是将就的,于是果断辞了职。在那段时间一直和一个同事相处的很好。他已经工作很多年了,仁义善良在公司里口碑不错,人人所喜欢的,可是仍旧是一个员工,工资和我转正差不多,甚至还比他多。他的花销我认为每个月也就刚刚好能养活自己,为什么不辞职,他总是吞吞吐吐的,或许他有自己的目标计划,我猜想或许现在比较安逸,一切比较稳定,不过也只是猜测。他的具体情况我不清楚,只知30多岁仍旧尚未娶妻。在BJ这种地方为什么不能做一些其他方面的改变呢,各种原因!
这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提醒,一个工作2-3年如果仍看不见发展前景,不要再继续耗下去了。也要记住从事某方面职业也不要忘记学习,这个时代,不再是一职定终生,搞不好,你的那个职业某一天就会消亡,你将会被取代,残忍的是你被机器人取代。
这就是我回家的思考。回到家,就少了许多来往,近乎没有网,信号中断,每天就是和父母在一起。一天三顿饭,晚饭过后,乐意看会儿电视,不喜欢就写点东西,要不就睡觉,节奏完全慢下来了。知道这种生活不宜待太久(如果以后生活不愁吃不愁穿,可以随意),太久于自身无益,多则一到两个月,少则七天半个月足矣。如果还未出校园,或许每年寒暑假就是这种情景,工作以后就可能是过年春节或者年假再或者你根本没有这样的时间,当然也会有例外。现在的独处不像以前,自己去一个深山老林,或者乡野山村,找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方待上一阵子或一辈子,而且你发现这样的人或多或少还是与外界有接触,与当地志同道友高谈阔论。现在,不是说不可能,这样的想法太难了,你想你未必能做到,现实不是你能随意改变,与其那样还不如宅在家里。
现在的独处更现实的一点是,回到父母家,将网络中断,手机关机。每天饭后茶余,聊聊天然后自己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住在这远离闹市的深山乡村里,“安静是有了,寂寞也来了。”除了亲自出山,一部手机就是外界联系的一切。虽然说自己关闭手机,可还是忍不住打开手机;虽然说自己要闭关,可是有何关可悟?无事可做时,眼睛时不时瞟着炕上的手机屏幕。有时忽然亮了,弹出信息,马上伸手将手机拿过来,解锁却发现和自己无关的群信息,心灰意懒,将手机仍回原处,还是闭眼休息吧。或许中毒太深,正在解毒之中。
可能这对于绝大多数人都是奢侈的,时间由不得自己安排,自己只有被安排的份。如果真正懂得其中的意思还好一些,不懂得也没关系。当然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于本人来说就是这种形式才让自己处于独自一人。其他的方法也可以,殊途同归,最终达到一个目的就好:学会独处,当现实真正降临,自己要开心迎接,不要害怕;偶尔给自己的心灵放放假假,调整一下生活方式,回头看看自己走过得路,是否有一种感动,是否又有新的想法,新的动力……初心依旧在否?幻想依旧?
孤独也有很多种,我所知道的或者经历的,一种是你上班之后,回到家中,独自一人的孤独繁华之后归于平静,内心是否需要某种东西慰藉。解决的方式也有很多,叫上三五成群的朋友一起嗨;追一部偶像剧;或者你是一个工作狂……然后你会找到你的另一半(找不到除外)。一种是从快节奏到慢节奏,更多的是回到父母家,无友可聊,无事可做,无话可说,百无聊赖,每天过着猪一样的生活。你是否能找到自己在这个家的存在感或者价值感。
寂寞可以解决,站在人群中就好,可是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你在内心深处很清楚即使你身在人群之中,你也是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对你自己来说,你也是个陌生人”;心灵上的寂寞,谁占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