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9年(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晚唐著名文学家、诗人、辞赋家,时在钱镠手下担任盐铁发运史的罗隐病逝。
罗隐,原名罗横,字昭谏,出生于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杭州新登县(今富阳新登镇)人,祖父罗知微,做过县令,父亲罗修古,参加过唐开元礼科考试,这样算起来罗隐算是出身寒儒。
受家庭诗书熏陶,罗隐自幼聪颖好学,才学出众,成年后,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罗隐也想借助科举入仕途,一展雄才。
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二十六岁的罗隐从江西南康(今属江西赣州)出发,准备入京城长安参加年底的科举考试,此时的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视科举如探囊取物般势在必得。
应朋友之邀,罗隐途经钟陵(今江西南昌进贤县)做短暂停留,一次,在朋友的宴会上,朋友把歌妓云英介绍给他,并告诉他,云英姑娘是当地最有名的舞女,年轻貌美、肤白长腿,聪明好学、歌舞双绝,懂音律,通诗词,好文墨,求良人不得尚待字闺中。
那时的罗隐,虽无功名、但有诗名,虽无家财、但有文采,白衣飘飘,翩翩公子一枚,就算相貌难看点,但抵不过青春年少,才气逼人。
二人一见如故,引为知己,一起盘桓,一起畅游,饮酒赋诗,低吟浅唱,燕语莺声,烟柳画桥。
有美人在侧,有诗书为伴,有春花夜月,罗隐在钟陵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为了不耽误罗隐前程,云英提醒罗隐早日启程赶往京师,二人约定终身,男不娶、女不嫁,待罗隐金榜提名,再续前缘。
那时候,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罗隐记住云英姑娘的嘱咐,踏上赴京赶考的路。
有美人的祝福和期盼,哪怕翻过一座座山,趟过一条条河,走过千山万水也不寂寞!
只可叹,这次考试没有中第,但罗隐并未灰心,他决定留在京城苦读,继续参加科考,这一考就是十二年,罗隐连续不第,虽然屡败屡试,但仍然铩羽而归,
公元871年(唐懿宗咸通十三年),罗隐求职于湖南观察使于瑰,得到衡阳县主簿一职,也许是对老板不满意,也许是工作不顺心,也许是心里不开心,也许还在怀恋十二年前的爱情。
公元872年(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八月,罗隐辞职东归专程来到江西钟陵,罗隐与云英再次相见。
罗隐以为过去了十多年,云英早已嫁做他人妇,云英则以为罗隐早已仕途顺利,娶妻生子,但结果仍然是男未婚、女未嫁。
二人感慨无限,十二年世事沧桑。
罗隐从青春年少变成了中年大叔,满目风霜、满脸绝望,当年的才气逼人,才气没了,就剩......了,终究活成了连自己都讨厌的样子。
云英呢,也从青春少女变成了大龄怨女,满脸的心事代替了惊喜。
秋风拂过二人面,爱情随风而去,剩下的只有相互揶揄了。
云英嘲笑罗隐说:“罗公子怎么还是白衣飘飘一平民啊!”
罗隐也打趣云英:“云英姑娘怎么还待字闺中呢!”
二人终是从相互欣赏变成相看两生厌了。
临别之际,二人相互安慰,罗隐题诗一首给云英姑娘留作纪念:
《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诗的内容不做解读了,网上搜一搜很多。
二人一别两宽,各自安好!
罗隐继续活在历史的记忆中,而云英姑娘则是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此后再也没有看到有关她的只言片语,希望她后半生能遇良人,终一生。
后来的罗隐又陆续参加了几次科考,皆不第,遂心灰意冷,改罗横为罗隐,隐于尘烟。
罗隐先是投奔镇海军节度使周宝,但接触一段时间发现周宝老迈昏聩,没有精神追求,更不喜诗词文章,罗隐觉得二人没有共同价值观,转而投奔淮南节度使高骈。
高骈家大业大架子大,酒量大,脾气也大,一喝酒就损罗隐,嫌弃罗隐相貌丑陋,除了偶尔与罗隐谈诗论道外,基本不待见罗隐,有朋友、客户往来都不让其露面,更不用说吃饭、陪酒、唱歌那些好事了,说是怕惊到朋友,吓跑客户。
这让罗隐极为愤怒。
当然罗隐也看不惯高骈迷信鬼神,有机会就嘲讽甚至作弄他。
有一次,高骈到庙里求神拜佛,当他磕头、合掌、许愿的时候,突然听到对面的神仙轻轻的叹了口气,高骈以为自己的耳朵出现了幻听,他再一次重复前面的动作并侧耳细听,果然又听到了一声叹息,真真切切,高骈以为神仙显灵,责怪自己,准备离开。
这时罗隐从神仙后面走了出来,对着高骈说:“高大人不要走啊,你这么害怕神仙吗?”
高駢见是罗隐在作弄自己,没好气地说:“你长得这么难看,还跑到寺庙里来吓唬鬼吗?”
罗隐嘲弄的对高骈说:“高大人怕是被我吓到了吧,你整天参佛拜鬼,不干正经事,迟早有一天会变成鬼的。”
高骈也嘲弄罗隐道:“我一看到你,晚上就做噩梦,你还是自己把自己团成一团,走的远远的。“
不愧是诗人,骂人不带脏字。
罗隐也不示弱:“我走,我走,苍鹰不与鸟人争。”
罗隐输人不输嘴,
罗隐被高駢赶出了淮南地界。
罗隐终于凭借自己口无遮拦的嘴功,成功的让自己处于再失业的境地。
不得已,罗隐回到老家杭州新登疗伤,同是新登人的杜稜,正在钱镠手下效力,他建议罗隐不如投到杭州刺史钱镠门下,说钱镠此人大度,惜才爱才,况且又是用人之际,肯定会受欢迎的。
此时的钱镠刚刚充任杭州刺史,是史上最年轻的杭州市市长,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罗隐则已是55岁高龄,老且丑,虽然已经习惯了被拒绝、被嫌弃,但罗隐还是担心被钱镠拒绝,他想先试探试探,免得尴尬了自己,快乐了别人。
罗隐献上一首诗投石问路,其中有一句:“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漫英雄。”我就是祢衡,口无遮拦,喜欢挑刺,才大气粗,钱刺史会不会像黄祖那样不能容我,杀了我呢?”
钱镠那也是略通诗文的,当然明白罗隐的意思,于是回书告诉罗隐:“仲宣远托刘荆州,都缘乱世;夫子辟为鲁司寇,只为故乡。”王仲宜投靠荆州刘表是因为生逢乱世,没有办法;孔老夫子愿意做鲁国司寇是因为鲁国是孔夫子的故乡啊,你我是杭州老乡,又有才,你如果来投靠,肯定如孔夫子回到老家鲁国一样受到欢迎。”
罗隐一听,大喜过望,回复钱镠道:“那就多谢钱刺史厚爱,我就留在家乡,哪也不去了。”
对于罗隐的大名钱镠早有耳闻,对于他的性情古怪也略知一二,但钱镠是惜才爱才之人,又是创业之初,急需人才,于是接纳了罗隐,以礼遇待之,任命其为钱塘县令。
刚开始,罗隐还是比较注意收敛锋芒的的,毕竟年纪也大了,懂得行稳致远的道理,为钱镠出了很多谋、也划了很多策,比如:
公元888年(唐僖宗光启四年)三月,钱镠被朝廷任命为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命秘书沈崧草拟谢表,尽是自夸之句,其中有盛赞浙西繁荣、富裕之词。
谢表完成后,钱镠拿给罗隐过目,让他提提意见,哪想被罗隐全盘否定。
钱镠不解,罗隐解释说:“现在浙西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咱不能粉饰太平,以虚妄之词蒙蔽朝廷,况且朝纲紊乱,贿赂盛行,如果自吹自擂浙西多么富足,恐怕被朝廷盯上,要求增加贡赋,更有朝廷命官要来我们这里旅游、考察、学习、取经,你得接待、安排吃住玩一条龙服务,岂不给自己找事情吗?”
钱镠一听很有道理,毕竟在京圈混过,套路门儿清,见识就是不一般,于是对罗隐说道:“沈崧年纪轻,没经验,你以后多提携提携,谢表就有劳罗县令重新拟定吧。”
罗隐重新拟定了谢表,其中对浙西经济状况有下面一句:“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
朝廷收到这份谢表,一眼看出这是罗隐的手笔,别人写不出这种揶揄、自嘲的表文的,可见罗隐的性格脾气、诗文特点在高层、在京圈的影响力。
公元888年(唐昭宗文德元年)五月,唐昭宗李华更名为李晔,各地纷纷上表祝贺。
罗隐为钱镠上表祝贺:“皇帝的名字改的好、好啊,晔,右则虞舜之全文,左则文王之半字。”
虞舜名重华,周文王名姬昌。
既与虞舜相提,又与周文王并论,这彩虹屁拍的,一个字:“绝”。
估计,看到这样的奏表,连唐昭宗自己都脸红了,心说,你要是早这么乖巧,朕一定钦点你为前三甲,留在京城,也不用像现在一样在藩镇混饭吃。
献酬诗写多了,连罗隐都感觉别扭,遇到他看不惯的事情也会忍不住会挖苦、讽谏。
钱镠喜欢吃西湖醋鱼,为了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西湖醋鱼,钱镠规定让打鱼的渔民每天上交一部分活鱼供自己食用,称为使宅鱼,引起民众不满,罗隐看不过眼,想找机会劝谏一番。
钱镠空时喜欢与罗隐对饮、谈诗、唱和、赏画,有一次钱镠和罗隐观赏一幅《磻溪垂钓图》,钱镠让罗隐给这幅画配诗,罗隐心想,我何不借此喻谏呢,于是题诗:“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知,若教生在西湖边,也是须供使宅鱼。”
意思是说,如果姜太公生在现在的西湖边,莫非也要每天进贡西湖鱼吗?
钱镠听懂了他的讽刺,心说,有意见直接说好了,非要在这幅画上题,害得后人都知道了这件破事,可惜了这幅画,真是个直男癌。
那既然罗县令提出来了,就取消交纳“使宅鱼”的规定吧。
罗隐敢于直谏,钱镠乐于接受,君臣唱和,相处和睦,融洽无间,成就了一段佳话,罗隐的人生最后二十年也过得算是稳定快乐,这主要得益于钱镠性格温良、大气和包容。
罗隐也曾自嘲的对钱镠说:“世人笑我太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疏狂终被疏狂伤。”
钱镠大笑道:“疏狂也要看情况。”
罗隐病重期间,钱镠亲自探望并在墙壁上为其题诗:“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对罗隐一顿猛夸。
罗隐艰难起身续写最后两句:““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对遣镠也是一顿猛夸。
在钱镠帐下期间,罗隐先后任钱塘县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授著作佐郎、司勋郎中、历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赐金紫,卒年七十七岁
不可否认,罗隐是有大才的人,有人把罗隐与温庭筠、李商隐合称晚唐“三才子”。
罗隐以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著称,比如我们比较熟知的两首诗: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
自遣
得即高歌失亦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是不是很熟悉的味道。
罗隐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小品文尤为出色,涉笔成趣,嬉笑怒骂成文,且以讽刺为主,思想深刻,内含丰富(内含谁谁心里清楚),显示了他一贯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只可惜世人只见其性情幽怨,不见其思想幽深。
罗隐留存于世的诗词有近五百首,散文包括《江南甲乙集》、《淮海寓言》、《谗书同集》、《两同书》等,其中如《湘南应用集》、《后集》、《吴越掌书记集》等均已轶失。
与其才华同样著称于世的还有罗隐的相貌,《十国春秋》里说罗隐“貌寝陋凡”,连他自己都戏虐自己“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
关键是丑也就算了,还不温柔,其言辞激烈、冷峻、嘲讽,甚至影响了美好姻缘。
当年,宰相郑畋很欣赏罗隐的诗,经常在家里吟诵,他的女儿听到了,动了春心,害了相思,收集了很多罗隐的诗词每天吟咏。
郑畋知道女儿的心思,告诉她:“罗隐虽有才,但相貌丑陋,性情古怪,语气伤人,见面你一定会后悔的。”
郑畋女儿以为父亲一定是嫌弃人家出身贫寒才故意这样说的,有如此才情的人,即便没有潘安、宋玉之貌,也应该有司马相如之颜。
郑畋为了让女儿死心,就把罗隐约到家里做客,让女儿隔帘偷听偷窥。
郑畋女儿听到一个男人的声音传出,声音粗陋而言辞激烈,她顺着声音偷窥过去,她看到了罗隐那张正面对自己的脸,那张脸因激动而变得更加黝黑,因激愤而变得更加狰狞。
天下怎么能有长相这么难看的才子呢?
春梦破得稀碎,郑大小姐大哭一场:“自认为有一份美好的爱情摆在自己的面前,结果爱情的泡沫破裂,人非所念之人,人世间的伤心莫过于此了。”
郑大小姐从此再不提罗隐和他的诗了。
郑畋再吟诵罗隐的诗文时,他的女儿就躲得的远远的,让郑畋好一顿奚落。
真是始于才华,死在颜值。
估计当年的云英姑娘也是嫌弃罗隐的长相兼之没有考取功名离他而去。
《旧五代》薛居正点评罗隐:“罗隐诗名闻天下,尤长于咏诗,然多讥讽,以故不中第。”
那是不是可以这样推理,罗隐有才华但相貌丑陋,而才华平平但相貌正常的人常常拿相貌说事嘲讽他,故而罗隐以更激烈的方式回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罗隐独特而凌冽的诗文风格,以讽刺、反讽见长,虽自成一派,然终为朝廷那些考官老爷所不容。
罗隐去世后,钱镠将其归葬杭州新登老家,命沈崧为其撰写碑文。
罗隐颠沛流离大半生,嬉笑怒骂大半生,为才华所醉,为功名所累,为颜值所弃,最终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一半清醒、一半释然,得钱王钱镠厚爱和尊重,终老吴越,落叶归根,也算圆满,让喜欢罗隐的读者略感欣慰。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