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红尘,祸水初成……算是勉强达成了目标吧。”苏玉喃喃自语。
他现在,已经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任人摆布的棋子了。他拥有了力量,拥有了智慧,也拥有了初步的势力和布局。
但是,还远远不够!
苏玉的目光变得深邃而锐利。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云中子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按照原本的轨迹,将是更加残酷和血腥的剧情节点:
纣王因为对姜皇后的不满日益加深,再加上某些人的挑唆(或许其中就会有自己的“功劳”),最终会痛下杀手,废后,甚至残忍地害死她和她的儿子们,导致东伯侯姜桓楚反叛,天下诸侯离心。
还有那惨无人道的炮烙之刑,不知会害死多少忠臣良将。
以及……那位截教的中流砥柱,太师闻仲,即将从北海平叛归来!他的回归,必将给朝歌带来巨大的变数,也会给苏玉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风雨欲来!
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他必须更快地变强!
不仅是为了在大劫中活下去,更是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去尝试改变那些既定的悲剧,去探寻这个世界的真相,以及系统背后可能隐藏的秘密!
苏玉握紧了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朝歌的风,似乎更冷了。
云中子离去,并未在朝歌城掀起太大的波澜。至少,在明面上是如此。
那位福德真仙的警告,如同投入死水的一颗石子,短暂地荡漾起几圈涟漪后,很快便被帝辛日益增长的骄奢和对苏玉的沉溺所淹没。被烧毁的松木剑,仿佛也成了这位帝王向天下宣示“寡人自有主张,仙神之言亦不足信”的某种象征。
但苏玉知道,那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已是暗流汹涌。云中子的到来,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预示着那些高高在上的仙神,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这座风雨飘摇的王城。
封神大劫的序幕,已经缓缓拉开。
苏玉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他必须更快地提升实力,巩固地位,才能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滔天巨浪中,保全自身,甚至谋求更大的利益。
而一个提升地位,扩大影响力的绝佳机会,很快便到来了。
起因是一件小事。邻近的某个小方国,因为连年干旱,民不聊生,派来了使者,向大商求援,希望能够减免一些贡赋,并得到一些粮食援助。
这本是一件常见的事情,按照惯例,朝廷象征性地安抚几句,略微减免一点,也就过去了。
但这次,帝辛在与苏玉闲聊时,偶然提起了此事,言语间颇有些不耐烦,觉得这些小邦总是来“打秋风”,徒增烦恼。
苏玉听了,心中一动。他知道,帝辛此刻虽然沉溺于享乐,但内心深处,依旧有着作为人皇的骄傲和对万邦来朝的虚荣心。
于是,他便温柔地依偎在帝辛怀里,用一种既体贴又带着几分“高瞻远瞩”的语气说道:“大王息怒。这些小邦虽然贫弱,但也皆是我大商的藩属。如今天下虽然太平,但也需防微杜渐。我们对藩属宽厚一分,他们便会感念大王的恩德,更加忠心耿耿。若是置之不理,恐怕会寒了他们的心,万一将来有什么变故,岂不是将他们推到了对立面?”
他顿了顿,看着帝辛若有所思的表情,继续轻声道:“依臣妾愚见,与其因小失大,不如就此机会,展现一下大王的仁德与胸襟。不仅减免他们此次的贡赋,还可以从国库中拨出一小部分粮食给予援助。这样一来,不仅能解那方国燃眉之急,更能让四方诸侯看到大王的仁义,岂不是一举两得?”
他这番话,听起来全是为了帝辛的名声和稳固统治着想,既满足了帝辛的虚荣心(展现仁德胸襟),又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台阶下。
帝辛听了,果然龙颜大悦。他觉得苏玉不仅美貌,而且见识卓绝,总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给出让他既舒服又受用的建议。
“爱妃所言极是!极是啊!”帝辛抚掌大笑,“寡人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就依爱妃所言!传旨,免去那方国三年贡赋,再从仓廪中拨粮十万石,速速运去!”
苏玉连忙做出惶恐状:“大王圣明!只是……臣妾一介妇人,妄议朝政,实在是……”
“哎!”帝辛不以为意地摆摆手,“爱妃此乃金玉良言,何来妄议之说?寡人得爱妃相助,真乃天佑我大商!”
这件事,很快就在朝野传开。
虽然有些老臣对“后宫干政”感到忧虑,但帝辛此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仁德之举”,也不好公开反对。
而那些得了好处的小方国使者,更是对帝辛感恩戴德,同时也悄悄打听到了,这背后竟然是那位深受宠信的苏美人的建议,于是连带着对苏玉也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帝辛因为此事,心情大好,对苏玉更是宠爱到了极点。他觉得,如此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子,若是长期没有名分,实在是太委屈她了。
再加上费仲、尤浑这两个见风使舵的奸臣,看准了帝辛的心思,又得了苏玉这边的暗示,不失时机地在帝辛面前吹风,说什么苏美人德才兼备,堪为后宫表率,理应晋封位份,以安其心,也能更好地辅佐大王。
几番因素叠加之下,帝辛终于下定决心。
一道震动后宫的旨意,从九间大殿发出,传遍了整个王宫:
“奉天承运,大王诏曰:苏氏柔嘉淑顺,性敏慧质,深得朕心,堪为宫闱表率。兹特册封为贵妃,赐金册金宝,位在诸妃之上,钦此!”
贵妃!
仅次于皇后的位份!
这个消息一出,整个后宫都炸开了锅!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