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梅伯之死的震慑!

换源:

  然而,权力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在苏玉的权势和影响力日益增长之时,一件震动朝野的惨剧,也随之发生了。

起因是大夫梅伯。

梅伯此人,性情刚直,为人忠勇,与比干、商容等同为殷商元老重臣。他眼见帝辛日益沉溺酒色,宠信奸佞(费仲、尤浑),又听闻后宫苏贵妃以美色惑主,隐隐有干政之嫌,心中忧愤不已。

几次三番,梅伯都在朝堂之上直言劝谏,言辞激烈,毫不留情面。

帝辛本就对这些老臣的“聒噪”心存不满,加上费仲、尤浑在一旁煽风点火,说梅伯是倚老卖老,藐视君威,更是让帝辛怒火中烧。

这一日,梅伯再次于朝堂之上,痛斥帝辛奢靡无度,宠信奸佞妖妃,恐将断送成汤江山。他甚至要求帝辛处死费仲、尤浑,并将苏贵妃打入冷宫!

这番话,无疑是彻底触怒了帝辛的逆鳞!

“放肆!”帝辛勃然大怒,指着梅伯厉声喝道,“老匹夫!胆敢如此诽谤君上,污蔑贵妃!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吗?!”

“大王!”比干、商容等人连忙出列求情,“梅大夫虽然言辞过激,但也是一片忠心啊!请大王息怒!”

“忠心?!”帝辛被怒火冲昏了头脑,又加上费仲在一旁阴阳怪气地低语了几句(比如“此等狂悖之徒,不严惩何以儆效尤?”),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厉声道:“似此狂悖乱臣,留之何用?!来人!将这老匹夫给寡人拖下去!施以炮烙之刑!以儆效尤!”

炮烙之刑!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

炮烙,乃是最近刚刚“发明”出来的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用铜柱涂油,下燃炭火,令罪人在铜柱上行走,稍有不慎便会跌入火中,活活烧死!其惨状令人不寒而栗!

“大王!万万不可啊!”比干等老臣大惊失色,纷纷跪地苦谏。

但此刻的帝辛,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他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了严重挑战,必须用最残酷的手段来震慑群臣!

侍卫们得令,不顾梅伯的挣扎和群臣的求情,强行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臣拖了下去。

那一日,苏玉并未亲临朝堂。但这样震动朝野的大事,他很快就通过费仲和自己的眼线,了解到了详细的过程和结果。

当听到梅伯最终惨死于炮烙之下,化为焦炭之时,即便是心理素质已经极其强大的苏玉,也忍不住感到了一阵从心底升起的寒意。

这个时代的残酷,远超他的想象。

权力斗争的血腥,人命的卑贱,在绝对的王权面前,忠诚和道义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他坐在华丽的馨庆宫中,仿佛还能闻到从刑场飘来的那股焦糊味,仿佛还能听到那位老臣临死前的惨叫和诅咒。

他的内心,并非没有波澜。他对梅伯的遭遇感到惋惜,对帝辛的残暴感到不适。

但是,他能做什么呢?

去求情?以他“妖妃”的身份,恐怕只会火上浇油,让帝辛更加坚定杀戮的决心。

去阻止?他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立场。强行介入,只会将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冷眼旁观,保全自己,积蓄力量,仿佛成了唯一的选择。

据眼线汇报,在梅伯被施以炮烙之时,帝辛还特意派人来“请”苏玉前往“观刑”。

苏玉自然是表现出了极度的“惊恐”和“不忍”,泪眼婆娑地向来使表示自己身体不适,实在不敢观看如此血腥恐怖的场面。

这种“柔弱”和“善良”的表现,传到帝辛耳中,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保护欲和对苏玉的怜惜,觉得自己的爱妃实在是太善良了,不应该被这种污秽之事沾染。

【叮!目标帝辛‘怜惜’、‘保护欲’情绪提升,倾倒值 150。】

苏玉成功地利用了自己的“人设”,再次将危机转化为了收益。

但他的心情,却异常沉重。

他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那燃烧的铜柱,看到了那在火焰中挣扎扭曲的身影。

这就是洪荒吗?这就是封神吗?

圣人之下皆蝼蚁。凡人在这场大劫面前,简直连尘埃都算不上。

变强!必须更快地变强!

只有拥有足够的力量,才能摆脱蝼蚁的命运!才能不再只能作为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去尝试改变这些悲剧!

梅伯之死,如同一记警钟,狠狠地敲打在苏玉的心头,让他原本因为晋升贵妃和权力增长而略微有些飘浮的心态,重新沉淀了下来。他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也更加冰冷。

……

经历了梅伯之死的震慑,朝堂之上暂时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安静。直言劝谏的声音几乎消失了,大多数臣子都变得谨小慎微,唯恐步了梅伯的后尘。

帝辛则因为成功立威,感到前所未有的权力快感,行事更加肆无忌惮。

苏玉则趁着这个时机,开始将自己的触角,更加深入地伸向殷商王室的内部——那些庞大而复杂的宗亲势力。

殷商立国数百年,王室宗亲枝繁叶茂,虽然权力大都集中在帝辛这一脉,但那些旁支宗亲,依旧拥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人脉和潜在的资源。

其中,有些宗亲因为各种原因,并不得帝辛的信任或重用,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这些人,往往心中有所不甘,或是渴望得到认可,或是希望改善自身处境。

这些人,正是苏玉绝佳的拉拢和培植对象。

他利用自己贵妃的身份,开始有选择地与这些宗亲进行接触。

方式依旧是隐晦而巧妙的。

比如,在某些王室内部的家宴或祭祀活动上(作为贵妃,他有资格参加),他会对某位看似不起眼、但苏玉通过情报了解到其颇有才干或人脉的旁支宗亲,表现出恰到好处的“关注”和“尊重”。或是在敬酒时多说几句客气话,或是在闲聊中赞扬几句对方的某个优点(比如学问好,或者骑射精湛)。

这些看似无心的举动,对于那些长期被边缘化的宗亲来说,却往往能引起他们内心的波澜。受到当今最受宠的贵妃的“青睐”,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让他们感到受宠若惊,也开始对苏玉产生好感和期待。

再比如,他会通过费仲、尤浑,或者自己培植的其他眼线,间接地给予某些生活相对困顿、但颇有骨气的宗亲一些帮助。或是一笔解燃眉之急的钱财,或是一个小小的差事机会。

这些帮助从不留下苏玉的痕迹,但受助者多少会猜测到,这背后或许与那位权倾后宫的苏贵妃有关。

久而久之,苏玉凭借着他的温和态度(表面)、适当的帮助(隐蔽)以及那无处不在的魅力光环(核心),在一部分殷商宗亲中,悄然建立起了良好的声望和影响力。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