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继承者

换源:

  “天下人很复杂,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孩子,有好人,有坏人……所以君主就应该寻找一个超越男女老少、善恶强弱的境界。”大王说道。

太子苦恼地问道:“那是什么境界?如何才能超越如此之多的差异?”

“是对美好的向往。”大王说道。

“对美好的向往?”太子只觉得太有道理了,可不是吗,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啊。他说道:“父王所言真乃金科玉律,儿臣佩服。”

“不要急着佩服,虽然每个人都追求美好生活,但如何落实却是个问题。说很简单,但怎么做?”

“儿臣愚笨,儿臣不知。”太子说道。

大王心想原著小说里,女娲娘娘就是看到了太子贤德,判断殷商还有二十八年气运,那自己要是好好培养太子,是不是也可以增加气运?

“这就需要实践,而实践又需要实事求是,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放弃次要矛盾,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王说道。

“父王,儿臣听不懂。”太子一脸懵逼。

“没关系,以后你有时间就来摘星楼,我教你如何实践。”大王说道。

“儿臣能不能现在就听父王的教诲?”太子很心急。

大王说道:“那就先从历史开始说吧,就说盘庚迁都的历史,你可知道?”

“儿臣知道。”

“那你知道迁都的时候,有很多人反对吗?”

“儿臣知道。”

“那你说反对的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大王说道。

“先祖迁都才造就了殷商基业,反对迁都的人肯定都是愚昧短视、看不到未来的落后之人。”太子认为反对迁都的人就是落后。

“错。”

太子一愣,问道:“怎么会错?不迁都怎么发展?”

“所以现实的问题往往是很复杂的。那我再问你,精耕细作,定居农耕先进?还是居无定所,游荡渔猎先进?”

“自然是精耕细作更加先进,我们殷商就是因为农业而壮大,四大伯侯也是学习我们才做大做强的。居无定所的游猎,和到处游荡的野兽有什么区别?作为人,就应该有个家。”太子说道。

“那盘根迁都,就是要让定居农耕的人放弃土地,他们自然要反对。岂不是先进的农耕反对迁都?”大王说道。

“这?”太子傻眼了,还真是如此。

定居农耕更加先进,可是迁都和定居违背,定居的殷商人肯定要反对啊。定居肯定是没问题的,因为殷商和四大伯侯都是通过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的。可是迁都也没错啊,迁都之后,殷商才迎来了大发展。

“定居是对的,迁都也是对的,结果就是一个对的反对另一个对的。怎么会这样?大家都是对的,怎么办?”太子纠结了。

“这就是君主的工作,哪怕都是对的,也要做出选择。不管怎么选都得挨骂,先祖迁都,就被骂了。但挨骂也要去做,这就是君主。”大王说道。

太子只觉得做君主好难,必然会挨骂。本来他还兴致勃勃,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铲奸除恶的明君,但现在看来,在实践的时候不是那么简单的。

“太子,回去休息吧。”

“儿臣告退。”他确实需要冷静一下。

大王看太子离开,心想商纣王的很多方向是对的,但实践的一塌糊涂。周武王是一代明君,但实践的时候,还是得照顾思想落后的人群。

君主是天下的共主,要坐好这个位置却不是容易的,因为天下人的成分太复杂了,根本无法代表所有人。

明明是对的方向、是先进的方向,却也不得不考虑落后的人。

“就好像齐天大圣,明明可以一个筋斗飞到西天,却非要和唐僧一步步地走到西天。但最终成功了,大圣也功德圆满。做大王也一样,明明知道什么是对未来好的,但不得不考虑落后的人,得帮他们跟上来。”大王也是考虑到这些,才没有着急办学校。

想要让落后的人跟上来,首先就要确保物资足够,

大家吃饱饭,才愿意改变自己。要是吃都吃不饱,怎么可能改变自己呢?

所以急不来。

“要是太着急,就变成商纣王、周厉王、隋炀帝了。”大王心想自己还是要冷静一下,千万不要太用力。

明知道方向是对的,但不能一味地蛮干。

现在殷商外忧内患,外面有东南西北伯侯的压力,还有小诸侯的背叛。内部有剧烈的矛盾,贵族和百姓之间势同水火。

这个时候大王知道应该打压外部诸侯和内部贵族,但问题是大王打压,人家也会反抗。商纣王就是被内外夹击,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就算知道方向,实践的时候也不能操之过急。

太子忧心忡忡地回到中宫。

姜王后见太子郁郁寡欢,担心地问道:“郊儿,为何垂头丧气?”

“母后,儿臣刚才去见父王了。”

“难道是大王惩罚你了?是不是你做错事情了?”

“父王并未惩罚儿臣。”

“那你为何如此模样?作为太子,岂能如此灰头土脸?不要忘记王室礼节,抬起头来。”姜王后严厉地说道。

太子立刻请罪道:“母后,儿臣知错。”立刻抬头挺胸。

“告诉母后,是不是和大王吵架了?”

“并没有吵架,是父王传授儿臣为君之道,太过复杂,以至于儿臣无法理解,因此愁闷。”太子说道。

“什么治国之道?”姜王后倒是好奇了。

她自问了解大王,要问魁梧有力,大王乃当世第一,她有切身体会。但论治国能力,大王还是要依靠首相商容、亚相比干、上大夫杨任三人,如果没有他们三人辅佐,大王只怕是治不好国家。

太子就把大王说的故事说了一遍,说道:“盘庚先祖迁都是对的,定居农耕的人也是对的,君主要在两个对的选择中,打压一个,不管如何做,都会受到批评。”

姜王后听大王以先祖迁都为切入点,指出君主面对的两难局面,心想大王粗中有细,想来是真心教导太子,说道:“这个问题,你可以去请教太傅。”

姜王后也不知道答案,她想到了自己的情况:一边是丈夫,一边是家族。自己和大王一样也是两难。

虽然她选择了家族,但也承认大王对自己并没有怠慢。

如果故事继续发展,姜王后会被妲己陷害,妲己和费仲联合诬陷王后刺杀大王。

费仲是东边来的,身边家臣也有姜王后的同乡。所以用同乡刺杀大王,诬陷姜王后刺杀。

最后姜王后挖掉了眼睛,双手被炮烙烫伤,但她还是不承认,最后断气而死。

这也引发了两个王子刺杀妲己,出逃朝歌的剧情。

商纣王最后是放弃了和东伯侯的联合,要废掉这个王后。当然他也不是要和杨家、黄家联合,而是准备和北伯侯联合。

当然在大王和姜家的合作还在的时候,两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大王对姜王后也确实礼遇有加,姜王后作为一国之母也兢兢业业。

一旦双方的合作关系破裂,商纣王就翻脸不认人了,要将姜家在朝堂的势力连根拔起。做得如此极端,以后谁还敢和商纣王合作呢?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