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时期,七雄并立,战火连天,这便是战国七雄的乱世。然而,在这纷扰不安的年代,思想的光芒却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夜空,这便是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
自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天子对于各诸侯的辖制越来越小了,“天子”也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称呼罢了。各诸侯国之间只遵循各诸侯的命令与本国的制度。王令不出都城,辖地之中诸侯的命令大于一切。
慢慢的七国之间,合纵连横,攻伐不断,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于是,儒、墨、道、法、兵、农、阴阳等各家学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将会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爱”、“礼治”,认为人性本善,应通过教化来引导人们向善。
墨家则提倡“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平等、博爱。
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万物应顺应自然,不强求改变。
法家韩非子则强调法治,认为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兵家孙子则以其深邃的军事思想,为战争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农家关注农业生产,阴阳家则研究天文历法,试图揭示宇宙的奥秘。
这个时代百家争鸣,不仅促进了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更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家学派虽然观点各异,但都在为寻找治国安邦之道而努力。他们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虽然当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但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孕育了百家争鸣的辉煌。这些思想家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们的思想,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华夏大地,使得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碰撞,各学术家为了把自己的学术发扬光大,开始了周游各国,劝说各位君王。同样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导致了各国之间的军事碰撞。但因为当时周天子虽令不出王都,但余威尚存,各国之间民风较为淳朴,没有太大的利益纠纷,从而产生了种种战争规则。
当时战争,尤为讲究礼仪与规矩:
战争前需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战书用词谦虚恭敬。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奏乐赋诗,使者也会答谢。不允许平民和奴隶上战场,他们主要担任后勤工作。担任作战任务的是士,即最低一等的成年贵族男子,称为“战士”。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约好的地点在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和“野战”。并且全部为车战,每个战士驾驶一辆战车。两军战车数量均等,作战时双方战车捉对厮杀。敌军战车未摆好前,不得击鼓进军。双方战车交错时,战士用戈互相敲击。若敌军战士受伤,必须停止战斗,让其回营疗伤。不能俘虏有白头发的战士,因其年纪已老,需放其回去养老。敌军战败撤退,一般情况下不追击,若追击也只许追50步。
但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战争规则逐渐变得灵活多变。各国为了争夺霸权和领土,不择手段,战争中的谋略与欺诈日益增多。虽然仍保留了一些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但整体上已更加注重实效和结果。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