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乱世出秦国】——第四章:老子西出函谷关

换源:

  在古老的华夏,有一位智者,名叫老子,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对宇宙万物深刻的理解而闻名。老子的学问博大精深,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后世无数求知者的心田。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子对周朝的衰败感到深深的失望。他看透了世间的纷争与无常,渴望寻找一片宁静之地,以安放他那颗追求真理的心。于是,在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老子骑上了他的青牛,踏上了西行的旅程。

经过漫长的旅途,老子终于来到了函谷关。这是一座雄伟的关隘,位于崇山峻岭之间,是通往西方的咽喉要道。关令尹喜,一位对老子充满敬仰的官员,得知老子的到来,急忙出关迎接。尹喜深知老子的智慧非同小可,他恳请老子在离开前,能够留下一些教诲,以供后人学习。

老子被尹喜的诚意所打动,他决定在函谷关暂留,将自己的思想凝结成文字。在关隘旁的一间静室中,老子挥毫泼墨,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这部著作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蕴含了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成为道家思想的瑰宝。

书写完毕,老子将《道德经》交给了尹喜,然后再次骑上青牛,缓缓西行。尹喜和关上的士兵们目送着老子的背影,直到他消失在茫茫的山川之间。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老子的踪影,他的去向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谜。

许久后,一位年轻书生途经此地。他听闻此地乃老子传经之所,心生敬意,便走进了那间曾经见证《道德经》诞生的屋子。

屋内一切如旧,只是岁月的痕迹爬上了桌椅。书生看到桌上摆放的竹简,那上面清晰的字迹仿佛带着老子当年的气息。他轻轻拿起竹简,逐字研读起来。读罢,心中似有灵光闪过,以往许多困惑之事瞬间明朗。

书生心想,此等智慧不应被埋没于这小小茶舍之中。于是,他决定抄录一份带走。在抄录过程中,他发现每一个字都像是有生命一般,引导他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

抄完之后,书生带着这份珍贵的抄本离开了。一路上,他逢人便讲述老子的事迹以及《道德经》中的智慧。渐渐地,更多的人知晓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秦国,一间破烂的茶舍门口,一位衣衫褴褛的书生静静的看着上面三个字,字迹略显模糊,经过多年风吹雨打,牌匾有点摇摇欲坠。书生心想这牌匾也该换一换了,上面还有虫蛀的小洞,看上去不太雅观,而且多年未曾回来,这茶舍,有点像读书人的身板了,一阵寒风过来就有可能倒塌,还是得修上一修,这么想着,书生缓慢的走进了茶室,小二,来一壶老茶……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