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秦李白应对订单潮,谋划电风扇商会

换源:

  在港岛,普通超市员工的月薪约为1000至1500港币,而一台普通立式电风扇的售价在50至80港币之间,挂式电风扇约40港币,吊扇则高达80至100港币。

晨星的古典吊扇在港岛被视为审美过时的产品,但在欧美市场却备受欢迎,售价更是翻倍。

扣除运输成本后,晨星公司向欧美代理商的售价约为120港币每台,分销商向当地超市和店铺的售价则在150港币左右。

据分销商反馈,普通消费者在商店购买这样一台电风扇需花费约300港币。

秦李白的决策不仅提升了晨星公司的业绩,也为他赢得了声誉和财富。

晨星公司成功地把握住了时代脉搏,秦李白也成为了商界新星,他的故事在港岛乃至全球范围内传为佳话。

然而,秦李白并未因此满足。

他深知,商业竞争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他又开始筹划下一步的行动,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晨星公司在秦李白的带领下,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飞跃发展,还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秦李白的远见和魄力,让他成为了行业内的领军人物,而晨星公司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见证了港岛工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辉煌历程。

在未来的日子里,秦李白和他的晨星公司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他们将更加自信地迎接未来的一切可能。

而秦李白的故事,也将成为后来者学习和借鉴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勇往直前,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在这个故事里,秦李白,一个年轻的企业家,正坐在办公室里,目光从财务报表转向围坐的管理层。

不同于以往的欢声笑语,此刻的会议室弥漫着一股忧虑的氛围。

管理层们的脸上,不是往日的笑容,而是深深的忧虑。

秦李白心中有数,他那自信满满的态度与周围人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

管理层之所以愁眉不展,是因为他们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晨星公司的生产量远远跟不上需求的步伐。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订单潮,扩建工厂和购买新生产线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但时间却不允许。

“诸位,为何忧心忡忡?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商机吗?”

秦李白带着一丝调侃的语气说道。总经理陈时忠看着秦李白从容不迫的样子,心中满是不解。

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这本是喜事,但现在的问题在于,产能严重不足,而秦李白却显得毫不在意。

“秦总,我们的担忧并非无端。公司目前的产能已接近极限,若要满足这些订单,新建工厂或购置生产线,至少需要数月的时间,时间紧迫啊。”

陈时忠解释道,希望秦李白能理解他们的困境。

为了激发团队的创造力,秦李白提出了一个激励计划:“既然如此,我愿意拿出十万港元作为奖励,谁能提出解决方案,这份奖金便是谁的。

让我们一起动脑筋,看看能否找到突破。”

然而,即便重金悬赏,但现实情况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50万台电扇的订单,几乎是现有工厂三个月的产量,即使日夜不停地加班加点,也难以达成。

更何况,港岛本地市场的需求同样不可忽视,尽管利润不高,但失去这部分市场是不可接受的。

综合考虑,晨星公司至少需要生产200万台电扇才能勉强应对。

晨星公司仅有两家工厂,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令人头疼的是,欧美分公司的订单还在持续增加,初步估计全年需求可能超过千万台。

就算现在着手扩大生产规模,至少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对于当前的紧急需求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见众人陷入沉思,秦李白没有过多责备,他知道这些管理层的能力有限,他们只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无法预见未来。

时代的眼界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而自己作为穿越者,又有系统的辅助,自然不能以常规思维评判。

“好了,别再忧心忡忡了。”

秦李白缓缓开口,试图引导大家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

“港岛各行各业都在建立各种商会,房地产、纺织、出口等领域都有自己的组织。我提议,我们也成立一个电风扇商会。”

“我们将邀请并考核电风扇制造商,通过技术指导,确保他们达到我们的生产标准,然后为晨星公司代工生产。”

秦李白继续说道,“目前我们对欧美市场的报价在100至150港元之间,具体取决于订单规模。我们的成本大约在50至60港元左右,其中材料成本约占40港元。”

“我决定,我们将提供原材料,让代工厂负责组装,每台电扇给予25至30港元的加工费。”

秦李白补充道,“港岛的电扇厂家众多,保守估计也有七八十家。如果每家每月能为我们加工5万台,加上我们自身的生产能力,总产量将达到四五百万台,产能问题迎刃而解。”

秦李白的这一提议,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在座的管理层豁然开朗。

陈时忠首先反应过来,热烈的掌声随即响起。困扰众人的难题,就这样被巧妙地化解了。

大家感叹,不是自己愚钝,而是秦总的高瞻远瞩让人望尘莫及。

回想起一个多月前,秦李白突然要求公司全力生产老款风扇,当时大家虽有疑惑,但出于对老板的尊重,只能照办。

没想到这款看似过时的产品,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从而引发了这场订单狂潮。

值得一提的是,港岛的电扇产业在进入欧美市场方面,曾经遭遇重重困难。

技术、产量以及消费者认知都是阻碍因素。以21世纪初的东南亚工业品为例,它们几乎无法大规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原因就在于中国内地的工业产品在产量、技术和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

而在1970年代以前,港岛的工业品想要打入欧美市场,同样面临类似的挑战。

彼时,欧美国家正处于工业化高峰期,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均优于港岛,价格因规模化生产而不一定更高。

港岛的优势仅限于较低的人力成本。

然而,自19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逐步去工业化,并提高社会福利,导致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其先发优势逐渐减弱。

因此,低端轻工业产品如电扇、纺织品和塑料制品开始大量从外部进口,这为港岛及其他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了机遇,促成了所谓的“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1978年的当下,正是“亚洲四小龙”崛起的初期,秦李白准确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只要他能巩固先发优势,其他电扇生产商很难撼动晨星公司的地位。

秦李白的策略不仅解决了眼前的产能瓶颈,更为晨星公司赢得了宝贵的市场先机。通过成立电风扇商会,吸纳更多合作伙伴,晨星公司不仅提升了自身产能,还加强了产业链整合,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李白的这一系列举措,展现了他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也让晨星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行业内的佼佼者。

话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港岛的一处地下仓库里,爱美高公司的总经理刘栾雄正与好友兼合伙人梁英伟面面相觑,一脸困惑。

“港岛电风扇商会?这姓秦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刘栾雄喃喃自语,满脑子问号。

梁英伟摊摊手,“电扇圈的事,你比我门儿清。”

话音刚落,晨星公司的人马突然造访,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明晚半岛酒店,将召开全港电风扇公司大会。爱美高虽小,但刘栾雄因从小浸淫电扇行当,人称“风扇刘”,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秦家,港岛电扇界的巨头之一,老掌门前两个月飞机失事,如今江山易主,由其子继承。”

刘栾雄回忆道,“报纸上炒得沸沸扬扬,那个买下鳄鱼恤闹腾的人,正是新掌门秦李白。真是财大气粗,让人艳羡。”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