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在晨钟雄浑的声响中,如同一头苏醒的巨兽,缓缓抖落身上的薄雾。太极殿内,早已聚集了满朝文武,气氛庄重而肃穆。李世民背负双手,傲然立于龙椅之前,开天玄黄剑泛着紫金色的光晕,柔和的光芒映照在他冷峻而坚毅的面庞上,更显其王者风范。邪教之乱虽已被成功平定,但大唐朝堂之上,世家旧臣势力盘根错节,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阻碍着新制度的推行。而此刻,李世民深知,若要大唐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建立一套全新的官员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势在必行。一场关乎大唐未来走向的深刻变革,正如同黎明前的风暴,在这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悄然蓄势待发。
“邪教之所以能够兴风作浪,肆意扰乱我大唐的安稳,究其根源,除了制度上存在的漏洞,更在于人才选拔机制的弊端。”李世民目光如炬,那锐利的眼神如同一把利剑,迅速扫视着阶下文武百官,声音坚定而有力,在殿内缓缓回荡,“在旧有的制度之下,门阀世家几乎垄断了仕途之路,使得寒门子弟空有才华与抱负,却难有出头之日。朕决心建立一套全新的官员体系,诸位爱卿有何良策,不妨畅所欲言。”
房玄龄神色沉稳,踏出一步,儒雅的面容上带着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从容与自信。“陛下圣明,臣以为,首当其冲应推行科举改制。以往的科举考试,过于偏重文墨,然而如今的大唐,乃高武盛世,武力同样至关重要。因此,应当增设武举科,全面选拔文武双全的人才。具体而言,文试可着重考核治国方略,以及对《春秋明理功》的运用理解,此乃为官者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重要根基;武试则可分为实战、功法领悟、兵法推演三项。实战能检验考生的武艺功底与临阵应变能力;功法领悟考察其对武道功法的钻研深度;兵法推演则考验他们的战略思维与军事智慧。如此全面考核,方能广纳真正有才能的文武之士。”房玄龄稍作停顿,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然,补充道,“同时,为确保公平公正,应当废除世家子弟免试入仕的特权,不论出身贵贱,一律唯才是举。如此,方能打破世家对仕途的垄断,让更多有识之士为我大唐效力。”
房玄龄此言一出,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殿内激起千层浪。世家出身的官员们脸色瞬间微变,有的面露不满,有的则暗暗皱眉,心中暗自思忖着应对之策。裴寂轻摇手中的天机折扇,扇面上的星图缓缓流转,看似在专心推演局势,实则暗中观察着众人的神色变化。“房大人所言极是,科举改制确为当务之急。然而,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臣建议,可先在两京及各州府设立‘育才书院’,由朝廷精心选派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名师,前往书院传授政务、武道、兵法等知识与技能。待三年之后,从书院中选拔优秀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如此一来,既能让学子们得到系统的培养,又可确保新旧制度交替过程平稳有序,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刘文静腰间的铁血战刀微微震颤,发出一阵低沉的嗡鸣,仿佛在响应主人的激昂情绪。他神色凝重,沉声道:“选拔人才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其忠诚之心。情报司可对每一位考生进行详尽的背景调查,一旦发现与邪教有任何牵连,或者心怀不轨之人,绝不予以录用。此外,为了防止官员腐败滋生,确保新政能够顺利推行,可设立‘巡察使’一职。此职由皇帝亲自选派,赋予其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力,定期巡查各地,对官员的行为举止、施政举措进行严格监督。若有官员胆敢违法乱纪,定要严惩不贷。”
温大雅手持毛笔,笔尖墨痕间武道意志如灵动的溪流般缓缓流转,仿佛文字在他的笔下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臣恳请陛下准许编纂《为官准则》,臣将以春秋笔阵图的浩然正气注入其中。新官员在上任之前,需在太庙庄重立誓,接受此典籍的约束。文字的力量,可扶正人心,时刻警醒官员,防止其在仕途之中堕落变质。”
李世民微微点头,对众人的建议表示认可,随后目光转向李靖,神色中带着期许:“军事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大唐的安危,李卿有何独到见解?”
李靖神色庄重,抱拳行礼,腰间的九天玄女剑仿佛感应到主人的战意,剑意隐隐波动,散发出一股凛冽的气息。“陛下,玄甲飞骑与雷暴军作为我大唐的精锐之师,可设立‘讲武堂’。由军中经验丰富的将领亲自传授实战经验,让士兵们能够学习到最实用的战斗技巧。同时,深入研习《九天玄女剑法》《奔雷刀法》等功法精要,提升士兵们的武道修为。此外,可在地方武馆选拔优秀弟子进入军队,经过严格的考核之后,根据其才能授予相应官职。如此一来,既能为军队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整体战力,又能打破军中长久以来论资排辈的陈旧陋习,激发士兵们的上进心。”
李勣听闻,豪迈地大笑起来,笑声如洪钟般在殿内回荡。他用力拍动腰间的奔雷刀,刀身发出一阵清脆的鸣响,仿佛在响应主人的豪情壮志。“末将愿亲自授课!让那些年轻小子知道,雷暴军的雷罚可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能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他的话语充满激情,引得殿内武将们纷纷轰然应和,士气高涨。
秦琼与尉迟恭对视一眼,彼此心领神会。秦琼踏出一步,双手将玄铁双锏相互碰撞,发出一声清越的鸣响,如同龙吟一般,在殿内久久回荡。“陛下,忠义营与黑虎卫作为我大唐的忠诚卫士,可开设‘忠义堂’,专门教导将士们忠君爱国之道。臣以为,武艺固然是为将之本,但心怀大义,忠诚于国家和陛下,才是真正的立身之道。只有将士们都能秉持忠义之心,我大唐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尉迟恭黝黑的面庞上满是赞同之色,重重地点了点头,瓮声瓮气地说道:“谁敢违背忠义,黑虎卫的拳头可不认人!定让他知道忠义的分量!”
袁天罡神色神秘,转动手中的八卦罗盘,盘面微光闪烁,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不良人遍布天下,耳目众多。可设立‘暗影阁’,从中选拔机敏聪慧之人,传授他们情报收集、暗杀追踪等特殊技能。这些人将成为陛下安插在暗处的眼睛,时刻洞悉那些潜藏的阴谋诡计,为大唐的安稳保驾护航。”
君逍遥轻抚逍遥剑,混沌之气若隐若现,萦绕在他的周身,为他增添了几分超凡脱俗的气质。“臣建议,在各书院设立‘天才班’,破格录取那些天赋异禀的少年。由袁天罡、李淳风和臣亲自教导,倾尽全力为朝廷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才。这些少年如同璞玉,经过精心雕琢,必将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大唐的繁荣贡献巨大的力量。”
李世民听毕,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与决然,开天玄黄剑“噌”的一声出鞘三寸,紫金色帝威如汹涌澎湃的浪潮,瞬间席卷整个大殿。“好!诸位爱卿所言,皆切中要害。即刻下诏,全面推行科举改制,设立育才书院、讲武堂、忠义堂。巡察使的选拔,由刘文静负责;《为官准则》的编纂,由温大雅主笔。”他目光如电,威严地扫视着群臣,语气坚定地说道,“三个月后,朕要看到第一批学子踏入考场。凡有胆敢阻挠新政推行者,不论其出身背景,一律严惩不贷!”
诏令一出,整个长安顿时沸腾起来。朱雀大街上,新立的科举告示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寒门子弟们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期待着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家族争光,为大唐效力;而世家子弟们则暗中较劲,试图凭借自身的优势,在这全新的制度下保住家族的地位和荣耀。与此同时,育才书院的修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的名师们纷纷应召而来,怀揣着为大唐培养人才的热忱之心。
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首届科举考试终于拉开了帷幕。文试考场内,一片寂静,唯有考生们奋笔疾书的沙沙声。《春秋明理功》的浩然正气在卷面上流转,仿佛为这些文字注入了灵魂,彰显着考生们的学识与修养。每一个考生都全神贯注,将自己的治国方略、对《春秋明理功》的理解,一一书写在试卷之上,期待着能够得到考官的认可。
武试校场中,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少年们英姿飒爽,各展身手。刀光剑影与雷霆之力交织在一起,闪耀出绚丽的光芒。他们在实战中展现出矫健的身手和过人的武艺,在功法领悟环节阐述着自己对武道的独特见解,在兵法推演中尽显智慧与谋略。整个校场充满了紧张而激烈的竞争氛围。
李世民亲临考场,他的身影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给人以无尽的安全感。紫金色帝威化作一道虚影,盘旋在考场的上空,仿佛是守护考生们的神灵,为他们震慑邪念,确保考试的公正与庄严。
终于,放榜之日来临。寒门出身的张旭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识和卓越的见解,在文试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他撰写的《治国十策》,不仅条理清晰,见解独到,而且对大唐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连房玄龄看后都不禁赞叹不已,连连称好。武试的魁首则是来自地方武馆的李虎,他施展的自创枪法,刚猛有力,变幻莫测,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武道功底,连李靖看后都不禁露出赞赏之色,对他的武艺和天赋给予了高度评价。
太极殿内,新科官员们身着崭新的官服,列队整齐,向着李世民朝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兴奋,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为大唐效力的决心。李世民望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面孔,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